产业分析!2018年中国粮价何去何从?(附专家支招)
种植
   叶明春
2018-03-05 08:59:19
[ 导读 ] 近年来,粮食价格低迷已成常态。那为何我国粮价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跟农业行业观察一起来探究下!

近年来,粮食价格低迷已成常态!

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12年来首次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

为什么要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表示:我们粮食大量是进口。很多的粮食最终形成的产品是积压在库里的,这种情况下就是供和需发生了这种不对称。这些年积累下的问题,最后出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看来这次改革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小麦的收购价了,而这对于农民朋友而言无疑又是晴天霹雳。

不过可喜的是,近几日,玉米价格又出现了转机。

据相关报道,近一个多月时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从近日国内玉米市场南北港口价格走势来看,上涨行情仍在加强。

市场预估,随着河北等地环保力度加大,玉米价格上涨的速度可能会加快。一是雨雪天气出现后,东北地区运力会更加紧张,汽运费等会调高。

二是河北等地玉米水分仍很大,受环保限制,有限的烘干设备也无法开启,内地饲用玉米需求等全要靠东北玉米来满足。


专家认为,短期玉米销售进度同比偏暖,价格难出现大幅下行。

而对于水稻来说,今年是水稻最低保护价下调的第一年,水稻托市收购时间整体比去年偏晚,截止到11月27日,有8个水稻主产省启动托市收购。

虽然在国家的鼓励下,国储轮换及加工、贸易企业已正式进入市场,但市场购销情况并不乐观,部分地区水稻收购价仍低于最低保护价,预计后期,水稻价格会有小幅上升,但优质优价现象明显。

看来,现在也只有玉米能带给农民朋友安慰了。

那为何我国粮价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跟农业行业观察一起来探究下!

一、种植结构不合理


现在,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其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是日渐突出。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这些年,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其中小麦产需基本平衡、稻谷平衡有余,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不合理的种植结构下,我国的粮食价格陷入长期低迷状态。

二、国际市场的影响


自2008年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目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

美国、泰国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种植具有明显优势,其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使其粮食单产高于中国,加上补贴政策的不同,决定着两个市场粮食价格存在差距。

加上这些国家规模化生产方式的基本普及,使得粮食生产的成本降低,何况美国、等这些粮食大国,其对农药、化肥的依赖程度已降低,粮食品质有保障。

所以,在低价优质的国外粮食的诱惑下,很多企业自然会选择进口,我国的粮食总量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在所难免。

三、零散经营的普通农户过多


据农业部粗略统计,目前,我国种植粮食的农户中,有四成是新型经营主体,六成仍是零散经营的普通农户。

新型经营主体不仅对国家释放出的价格信号敏锐,对市场需求走向也有预判,可以及时调整生产方式。

但是对于零散的普通农户而言,他们对国家释放的价格信号并不敏感,一般都会抱着观望的态度。

看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跟风种植严重, 这使得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一大半普通农户的盲目种植行为,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粮食的价格。

四、粮食储备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中储粮居于“被动”垄断地位。

因为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承担“托市收购”角色的是以中储粮为代表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在补贴政策的影响下,粮食进入市场,价格到了一定水平就会扭曲,市场也会随之扭曲,农户觉得什么挣钱就种什么,这样以来在同样的价格下,只有中储粮才会去收购。

而这也是由于我国购销主体太单一造成的,粮食储备体系不够完善,中央、地方政府及储备粮企业之间的关系未调整到最佳状态。

当然,如果麦、稻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不再实行最低收购价,中储粮自然就也就不会被动“垄断”,以最低的价格收购粮食了,但这要在多元化的购销主体出现后才能实现。

丰产不丰收,粮价真的是伤不起,如何破局,且听专家分析:


江西省农业厅厅长胡汉平强调粮食储备机制的“差异化”,他认为对早稻、中晚稻、粳稻等不同品种,实现差异化的收储政策,可以主动适应消费升级大趋势,打通粮食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通道,引导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全国政协委员,南充市政协副主席朱家媛则认为,应建立粮食价格指数保险基金,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过大且低于直接生产成本时,作为一种新的利益补偿机制,对种粮农民的损失给予补偿。

朱家媛表示,当市场粮食价格偏离确定的粮食价格指数并低于种植成本时,立即启动价格指数保险基金,对低于成本部分的差价直接补给种粮大户,保障种粮大户不亏本并略有收益。当市场粮食价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而且高于种植成本时,就让市场自动调节。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晓黎表示,中国需要放宽对粮食价格和粮食贸易的管制才能成功提高粮食产量,而仅仅依靠放松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向农民提供更多补贴的方法可能无法实现提高产量的目标。

崔晓黎说,提高粮食产量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市场决定粮食价格。

粮价低迷已成定局,农民朋友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应该掌握国家政策,把握好农业黄金十年。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这波红利,将农业做大做强!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