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项远超国外,“粮食的粮食”将迎来一场新“风暴”!
农资
   老猫
2017-10-11 17:38:15
[ 导读 ] “十一”长假刚刚结束,人们还沉浸在假期祥和欢乐气氛中。可能很少人会关注到,就在国庆节前,在山东临沭召开的一次科研项目启动会。

中国这项黑科技远超国外,“粮食的粮食”将迎来一场新“风暴”!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这项黑科技远超国外,“粮食的粮食”将迎来一场新“风暴”!

“十一”长假刚刚结束,人们还沉浸在假期祥和欢乐气氛中。

可能很少人会关注到,就在国庆节前,在山东临沭召开的一次科研项目启动会。

这次会议全称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启动会”。

会议云集了相关部委领导、院士专家,以及12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17家企业,共36家参与单位的代表。

可以说,这次会议聚合了我国在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料领域最顶尖最优秀的创新资源。

会议确定的目标,更加让人振奋——“十三五”期间,项目将研发超过40种新型缓控释肥料、高效稳定性肥料及其配方肥,实现减施肥料2亿公斤,增产粮食13.5亿公斤。

减肥不减产!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新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之路。

历史将会告诉我们:这次会议注定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

它像“蝴蝶翅膀的一次振动”,其爆发的力量,未来几年,必将在中国乃至全球缓控释肥与稳定肥领域掀起巨大“风暴”。

破局化肥“零增长”

化肥被誉为“粮食的粮食”。

上世纪80年代,化肥的施用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40%以上,化肥的施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

但到90年代初,人们观察到化肥投入直线增长的同时,粮食产量却徘徊不前。

研究表明,化肥利用率低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经测算,我国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约为15%—20%,钾肥约为35%—40%。

没有被吸收利用的化肥跑到哪里去了?

科研人员发现,约有50%以上的氮没有被作物吸收流失到农田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温室效应、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接踵而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

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分析显示,2016年,108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10个,中营养的73个,轻度富营养的20个,中度富营养的5个。其中太湖、巢湖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滇池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过量施用化肥导致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硝酸盐超标,同时,化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排放也是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肥之殇”时时刻刻冲击着国人的心。

该做出改变了,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大量投肥”的传统施肥模式成为过去时吧。

2015年,国家农业部发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在实施技术路径中,方案指出: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瞄准“主战场”

距离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仅剩三年时间!

不言而喻,这次项目启动会,是谋划为我国化肥减施增效和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次誓师大会。

项目首席专家张民教授介绍说,缓控释肥是一种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克服传统化肥溶解过快、养分易流失等缺点的新型环境友好型化肥,“作为化肥领域的一次技术革命,世界各国争相研发更加先进的缓控释肥”。

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在西方发达国家缓控释肥都被称为“贵族肥料”,因为它太贵了!

我国缓控释肥研发起步较晚,还面临国外技术封锁。我们还有机会有能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国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据介绍,在缓控释肥研发领域,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发展速度惊人。截至2015年,我国从事缓控释肥料研究的科研机构已有30余家,从事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有70余家,我国各类缓控释肥产能为550万吨。“短短十几年,我们走出一条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化发展之路,随着成本不断下降,‘贵族肥料’已实现‘走向大田’造福中国农业的目标”。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缓控释肥研发生产以及示范推广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试验研究表明:与普通肥料相比,我国自主研发的缓控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30%,可实现作物增产10%—25%,节氮20%—30%的情况下不减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作物生长期内一次施肥无需追肥,节约劳动成本;同时,减轻土壤环境恶化和减少作物根部病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为什么是“金正大”

在项目启动会上,有一个“亮点”吸引在场所有人的关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专项已启动的34个项目中,“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是唯一一个由企业——金正大集团牵头主持的项目。

36家项目参与单位中,山东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每一家的名头都是响当当,每一家都具有主持项目的实力。

可为什么是一家企业来领衔?金正大有主持项目的“底气”吗?

让我们看看金正大做了什么——

从2006年建成我国第一条年产30万吨缓控释肥生产线以来,金正大不断推动着我国缓控释肥的发展,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

金正大创新推广应用模式,使缓控释肥在我国大田作物上得到大面积应用,成功实现了“贵族肥料”的平民化;

金正大主导制定的控释肥料和脲醛缓释肥料两项国际标准,为国际缓控释肥料市场制定了统一“规则”,使我国缓控释肥料真正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创新型企业,金正大在科研创新领域不遗余力,建有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

金正大先后与国内4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7所国际名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新型肥料在国内外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牛不牛?服不服?

在国家“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大背景下,由金正大来主持项目,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了吧。

中国科学院朱兆良院士表示,由企业主持项目的形式很好,可以切实解决一些产业的问题,使产学研实现更好的结合。

张民教授说,该项目贯穿材料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工艺—田间试验示范整个产业链条,这是以往项目都没有过的,可以从源头上去综合考虑化肥的农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由金正大主持项目,可以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换,促进化肥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项目的申报立项非常来之不易,作为项目主持单位,我们一定会集思广益做好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秉持融合互联、共创共享的理念,与各单位一道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实践,按照主管部门要求,争取把这个企业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做成产学研结合的典范项目。”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说,“未来,金正大将以项目启动为契机,围绕‘减肥增效、土壤修复、水肥一体化’三位一体来开展科研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