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教师岗位做农业,有人把身价做到100多亿!
智慧农业
   于晓
2018-09-11 09:14:16
[ 导读 ] 马云当老师,但有老师执意做农民:眼光决定未来

作者:于晓

今天,是教师节,祝全国老师们节日快乐。

阿里巴巴马云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未来专注教育和公益。

但有人,辞掉老师做农民。

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个铁饭碗。敢于放弃教师职位的人,我觉得都是勇敢的人。尤其是,放弃教师职位在农业领域的创业或搞经营的人。我个人更是钦佩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今天,农业君(搜索公众号:农业行业观察)分享4位教师做农业的经营格局和创业思想,以便启迪各位农业老板经营农业的眼界。

放弃教师搞养猪 25年后身价达160亿

邵根伙,大北农董事长。

邵根伙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留在北京农学院当了一名教师。

1993年年底向北京农学院递交辞职报告,决定下海卖饲料。邵根伙和搭档两人筹措了2万元在北京西郊租了两间小屋,成立了“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时代的企业家,必须紧跟时代。

邵根伙的独特眼观有2点:

1、差异化:做产业链上游

大北农成立之时,国内的饲料热已经进入尾声,于是邵根伙把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乳猪料配方、乳猪料生产上。

为此,邵根伙专门从中国农业大学邀请了十多名知名专家教授和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大北农技术委员会,依靠专家技术委员会这个强大后盾,“大北农牌”乳猪料551很快就研制成功了。

邵根伙的眼光将其放在产业链的上游,通过技术强化产品优势,通过市场固化品牌优势。这样,便将“尾巴”做成了“牛头”,至今,“预混料”依然是大北农的基础产业,是她不断扩大与发展的基础。

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动物保健、种业与种猪、动物疫苗

2、教育:文化影响企业

邵根伙把企业价值观确定为“科技兴农,争创一流,共同发展”。其中的关键词就是“科教”。邵根火从成立大北农大现在都没有离开过“教育”思维。

26年企业发展当中,邵根伙在事实上将大北农变成了一所学校:组织各类专家科研攻关、培训员工、培训农民,大北农又联合中国农科院主办了中国农民大学,成立了大北农发展学院和大北农农业科技研究院。

同时,每个员工在入职前都要经过严格训练与艰苦学习,让大北农的企业文化成为一种企业的公共语境,在这些骨架上,通过制度建设,使得企业文化得以成熟。这种文化的塑造力十分强大,间接地,也结构了大北农。

另外,大北农推出了科技奖励和奖学金,以一种社会公益的姿态来进行市场的攻略。在2011年,他个人捐资5000万元设立中国农业大学大北农教育基金,分五年完成,每年捐赠1000万。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重点支持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邵根伙个人捐赠累计高达9100万元。

教育思维,帮助大北农培养很多人才,也为大北农吸引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大北农的事业。

2017年胡润排行榜发布:经过27年的发展,邵根伙身价现为125亿元、排名279位。

体育老师搞深加工和乡村游

丁会荣,2003年从山西师大毕业后,丁会荣回到家乡运城,在运城中学当了一名体育教师。2013年,听从内心的召唤,丁会荣毅然选择了辞职,放弃了人们眼中对于一个女性来讲非常不错的稳定职业,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短短几年的时间,丁会荣从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再到会荣水果工场的董事长;从简单的作物种植,到农产品深加工,再到办起远近闻名的乡村游,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其实,丁会荣看上的“健康大食品”,通过富硒农产品串联出一系列的产业化生意。

丁会荣说,最开始的时候,自己主要做苗木方面的业务,后来结合新的农业技术,她选择了“富硒”系列作为主打产品。

同时,她的水果工场一年四季都会推出富硒水果,主打葡萄和桃子,而且在种植的基础上已经进行了深加工,有了相应的产品。目前,他们的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电商和当地线下销售也顺利铺开。

现在丁会荣又将目光对准了“乡村游”。丁会荣的大棚,现在不光有水果,基本上人们吃的60%—70%的东西。接下来的发展目标,丁会荣就是利用现有的大棚种植,开发乡村游。让人们到运城旅游时,可以在我们的水果工场体验农作物采摘,还能享受到美味的农家饭。

美女教师当上种田“CEO” 年入300多万

宋丹,26岁,在当地从事英语、计算机教学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都市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丹与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接触后,让她这个并不了解农业的妹子,怦然心动于“面朝黄土”的这一古老职业。

如今,宋丹已是和乐村合作社的职业农业经理人,这位80后的种田“CEO”管理着当地410户村民的1243亩土地,以规模化、机器化、科学化的方式种植小麦、水稻、油菜等作物,她所带领合作社年入已达320余万元。

宋丹的创新点2方面:

1、农民入股分红

宋丹采用农民入股分红的方式切入农业。只用出土地,什么都不管,不用种地也不用靠天,每亩地就能拿300斤大米(或等额货币)外,经营好了还能拿二次分红

尽管在2013年底,刚来到崇州和乐村时,最初只有171亩土地入股进来,很多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都担心整亏了谁来赔钱。”

第二年,收割后开始分红,根据入股土地所占比例,村民要钱的拿钱,要粮的给粮。按照崇州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分红惯例,土地经营利润的一成用作“公积金”,两成用来给参股村民再分红,剩下的为农业职业经理人收入。

2、借用设计经验 打造干湿分离型智慧农业

因为大学专业的缘故,宋丹对环境规划和设计得心应手,“哪块田种啥,适不适合综合种养,能不能发展休闲农业都在她的设计图纸上。

“我们要发展休闲农业,但得有特色,不能只靠菜花节。”宋丹总结了多地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智慧农业的发展模式,为这片1243亩土地量身打造了“干湿分离型农业”道路。

于是,宋丹规划出:“湿,就是沿河打造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休闲农业。干,就是在另一侧规模化集中土地上,机器化的种植粮油等。更主要与其它地方不一样,干湿农业都会采用智慧农业,来减少成本,让种田、旅游更精细化、科技化。”

农村女教师改行种菜 还搞主题产业园

甘翠华,今年49岁。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菜女能手。她曾是一名村小学教师,毅然辞掉工作从事农业创业,凭借独特的眼光和智慧,走出了一条生态蔬菜种植。

甘翠华的经营创新:

1、先试种后推广

20多年前,在洪河小学教语文的甘翠华,还兼顾着家里的11亩麦子、棉花田。而孩子的降生,让她无暇兼顾,不安分的甘翠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教务农。

其实,种菜前几年,甘翠华发现传统种植存在不少问题,如:蔬菜品质差、规模效益低等,这些严重阻碍农业基地发展。

为此,当地政府政府提倡农户种植大棚西瓜新品种,甘翠华带头种了2亩,当年喜获丰收,市场销售供不应求。

同时,甘翠华还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在甘翠华的“试验田”里,新品种首先必须试种。她率先引进的新品种“春红”礼品西瓜,试种2亩地,产量增加20%。

为了扩大规模,甘翠华建起生态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把村民的地租过来发展生态大棚农业。基地种植了黄瓜、吊南瓜、瓠子、莴苣、紫背天葵等20多个品种的蔬菜,每天有2吨新鲜蔬菜上市。

2、做主题农业园

休闲农业是大势所趋,也是经营新农业的突破口。

甘翠华准备在蔬菜基地对面修建石榴观光采摘园。未来,甘翠华建设采摘园要尽可能吸引游客下乡,有了游客,石榴、蔬菜就不愁卖了。

未来几年,她将逐步打造集农家乐、休闲、娱乐、垂钓等于一体的武汉最大石榴主题产业园。

农业君的观点:

无论是教师返乡创业还是其他职业的创业者,先进管理经验和产业化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先做好单品,通过单品再辐射整个产业。即使失败,又如何!

(扫码,入群)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