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日报|马云:未来要培育创业农民和产业农民;人大教授:有机农业乱象原因有3个
有机农业
   于晓
2018-09-14 09:09:43
[ 导读 ] 一起来看看,这几天三农领域都发生了哪些事?

三农日报第324

今日名言: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 卢梭

看三农日报,寻找新商机!一起来和农业君寻找属于你的未来财富吧...

「要闻」

1、马云:未来要培育创业农民和产业农民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表示,“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一千斤,我们互联网技术,要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他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土地上种东西归谁的问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要解决的是土地上的东西卖给谁的问题。农民知道把农产品卖给谁,农业现代化就进了一步,农业现代化是要让土地更加增值,农民不需要离开土地,就可以成为农业工、农林工,成为新型农民、创业农民和产业农民。

2、屈冬玉:要把农民丰收节活动重心放到县乡村

关于如何庆祝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农民丰收节要把庆祝活动重心放到县乡村,做到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最后要让农民满意,也要让市民满意。

屈冬玉还说,“乡村产业一定是在农村,乡村产业是在乡村把农产品变成商品,可以变成二产的产品,也可以变成三产的产品,也可以把乡村本身的景观,就是环境消费,从公共产品变成有价值的商品,这样乡村产业才能形成。”

3、我国谷子高粱产业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召开的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品种原始创新及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上获悉,针对谷子高粱糜子种植繁琐、缺乏适宜除草剂、不适合机械化收获、产业链短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在谷子高粱育种方面,实现了中矮秆化品种的换代,为机械化轻简栽培提供了品种保证。在栽培技术方面,谷子高粱和糜子的精良播种设备实现了水地和旱地的共同普及,解决了历史延留几千年的人工间苗问题,为谷子高粱在镰刀湾地区的产业化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

4、我国克隆首个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基因

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化榜研究组与周奕华研究组及薛勇彪研究组合作,在玉米单向杂交不和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ZmGa1P,并对其不亲和机理进行了探究。该成果于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

5、科技部发文:未来8年力争打造农业产业硅谷

科技部近日印发《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下称“《指引》”)。

《指引》称,到2025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农业产业硅谷。

「地方」

6、湖北:2020年力争实现700万亩“小目标”

近日,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该省财政拿出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示范区和品牌建设。

省水产局局长、党委书记李水彬:“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防止‘非粮化’为底线,坚持稻渔产业发展和品牌培育两手抓,力争到2020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到700万亩,实现亩产千斤稻,亩增收两千元。

7、安徽:实施粮改饲超过22万亩

从安徽省农委获悉,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上半年,全省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6家,总数达15990家。龙头企业加快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助力农产品品牌创建。

上半年,安徽省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建立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1000万亩,调增轮作大豆57万亩。推行家禽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近60%。实施粮改饲超过22万亩,种植苜蓿1.2万亩,改良草地2万亩。

8、黑龙江:全面打响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攻坚战

近日,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工作奖惩暂行规定》,提出了经济惩罚措施,9月15日至12月10日或翌年3月10日至5月15日期间内,出现第一个火点的,省财政直接扣拨相关县(市、区)50万元,再出现火点,按每个火点30万元扣拨资金。

省政府将秸秆露天焚烧扣拨资金,通过奖励和专项补偿的方式,划拨给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先进县(市、区),用于下一年度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等相关工作。

「产业」

9、平台上线5个月交易额超2亿

本来生活高管建跨境生鲜冻品交易平台——飞熊领鲜,上线5个月交易额超2亿,获1000万天使轮投资。

10、化肥产量下降原因大揭秘

第一、是国家宏观调控化肥产业链,去产能化初见成效,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总产能下滑。

第二、环保风暴袭来,今年蓝天保卫战继续打响,限制高耗能企业开工,化肥产品也受限,整体开工率维持中低水平,提升困难。

第三、近十年化肥市场经历严重的供需矛盾,且行业集中度较低,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伴随国家逐步取消行业享受的特殊优惠,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部分落后企业遭受淘汰,产量收缩。

11、农业部携手京东全国首个农产品产销中心

京东集团于9月13日举办了主题为“指尖连天下、电商庆丰收”的京东庆丰收全民购物节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京东将原有的“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升级为“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并与农业农村部共同为产销对接中心揭牌。

未来,京东生鲜还将帮助各地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品牌,造福农户及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生鲜农产品。

12、人大教授:有机农业乱象原因有3个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认为目前有机农产品认证中出现的乱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3个方面:

一是认证机构乱象。有机农产品认证在世界各国实行完全不一样的制度,有的是官方认证,如美国农业部下设的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为美国唯一的官方认证机构,意大利、丹麦、泰国等国农业部也设立了官方认证机构。有的国家例如多数欧洲国家实行市场化认证制度,由市场化的认证机构实施认证,国家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管。中国采用的是后一种制度。目前,全国具有有机农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70多家,大多数为营利性机构,良莠不齐,互相之间存在竞争,这是出现上述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认证乱象。认证机构乱象直接造成了认证乱象。由于认证机构多为营利性机构,有些认证机构还派生出咨询机构,为企业(合作社)提供确保其通过的咨询服务。这就有可能在认证环节让一部分根本不具备生产以及产品资格的企业通过认证。

三是监管不到位。由于认证机构多,认证的产品良莠不齐,作为认证管理者的国家认监委不具备技术手段对所有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实行严格管理,这就出现了市场上假有机产品大行其道。

13、洪涛:农业如何适应“拉式供应链”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进入新时代,消费市场出现“拉式供应链”,即从新基本、新本质、新特色消费,延伸出以加工企业为主、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拉式供应链又延伸出新农人生产者,同时也出现了农业产业化模式:“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公司”,乃至出现农业“五区、三园、一体、四平台”建设。

洪涛介绍说,“拉式供应链”建立起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实现了生产什么卖什么、卖什么就消费什么向消费者需要什么卖什么、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

14、张启发院士:绿色超级稻”推广面积达9000万亩

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创造性地构建了水稻“永久F2群体”,阐释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并首次发现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

他的研究成果显著地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极大地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这是他此次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主要原因。

另外,张启发院士广泛为人们所知的另一成就是,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构想和目标,为水稻遗传改良指出了新的方向。截至2017年,培育出了具备多个绿色性状的水稻新品种65个,新品种在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9000万亩。

15、辉丰股份:积极推进生物农业项目实施

辉丰股份报告期内,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积极推进生物农业板块的业务,宗旨是运用生物技术,开发生物农业产品投入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生物发酵实验室及中试装置已建成,并取得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等登记证33件,全资子公司辉丰石化仓储物流项目正常运营,并在推进LNG项目。

16、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研究玉米问题是饲料从业者的一个必修课

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认为:饲料工业是玉米消费的最大的一个部分,2016年全国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2亿吨,如果把添加剂以及生产的饲料算进去,全年的总消费量预计3.5亿吨,玉米的消费量超过2亿吨,去除大米、高粱等替代产品以后,实际的用量估计在1.7亿吨。

玉米产业发展关系着饲料工业的发展方式,玉米的供求形式关系着饲料产业的格局,关系着饲料企业的盈亏,所以研究玉米问题是饲料从业者的一个必修课。

「新商机」

1780后农民种水果冬瓜:30亩可达营收100多万元

2014年,80后返乡创业者李华带着自己打工期间挣下的几万块钱回到了农村家乡创业搞传统种植。但创业第一年,李华亏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

2016年开始,李华对基地种植产品进行了结构调整,引进种植了可以生吃的“水果冬瓜”,这种冬瓜比普通的冬瓜个头小,全身是绿皮小绒毛,但削皮后可以直接生吃,瓜肉碧如翡翠,紧实细腻,而瓜瓤则非常少,味道和黄瓜相似,一点都不涩,口感脆甜多汁,营养丰富。

李华介绍说他栽植水果冬瓜采用的是‘立式栽培’技术从而提高冬瓜的品质,使其更有卖相,同时,加之又是蔬菜空档期上市,非常受市场热捧。

事实证明他种植的“水果冬瓜”利润十分丰厚,这瓜由于营养丰富、产品新奇、货源稀少,市场上零售可以卖到10元1斤,而这瓜的1亩产量最高可达20000斤,李华就在地里以2元1斤的价格批发它,结果30亩地纯收入达到了100来万。

本文由农侠会整理编辑!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