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喷农村电商的知名学者,竟然搞农村电商了
电商
   叶明春
2018-08-08 10:02:20
[ 导读 ] “三农”专家也来搞农村电商了!

他是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政治社会学问题,也被外界称之为“三农”专家。

他是于建嵘,湖南岳阳人,一位具有血性的男人,对社会问题、农村问题总是一针见血。

从各类观点中,在他对农村电商是批判的。

我们先来看看他曾经对农村电商和互联网农业的血性观点。

1、农村电商变成新的劳民伤财的运动

于建嵘认为:最近我一直在考虑,互联网时代,农业、农民能不能真正得到好处,也去一些地方看了一些互联网农业平台,我对这些平台能产生的效果表示怀疑,我很担忧这种浪潮会不会变成新的劳民伤财的运动。

2、农村电商不能是买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于建嵘教授,从自己实际调研出发,谈到现在社会对农村电商的理解存在偏差,“电商的本质不能是增加社会成本,而是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农村电商不只是能下单,能买东西,还应解决农资、农产品的交易问题,而且是规模交易问题。”

换言之,广大的农村市场不仅意味着潜在的消费力和购买力,同时还是供应链和输出地,通过电商平台和技术手段,将“农字号”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这也正是农村电商的价值所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双向互动。

3、农村电商现在存在两大不平等现象

于建嵘教授认为农村电商现在存在两大不平等现象,一个是农村电商消费与外销之间的不平等,电商发展红利未能惠及农村、农民,一个是互联网寡头与小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农村电商似乎渐渐成了互联网寡头新的玩具

4、电商巨头“烧钱大战” 政府监管不应缺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于建嵘教授认为,从早期团购行业的“百团大战”到如今的各类O2O商业模式,“烧钱”抢用户、抢市场份额几乎是每个互联网公司的通行做法。每一轮的“烧钱大战”总是伴随着新一轮的融资,而且随着公司体量的膨胀,融资额一次高过一次,“烧钱”的力度也一次比一次大,最终“烧出”一家行业垄断者。届时,只要这样的行业垄断者想改变行业游戏规则,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他认为,现在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必须尽快制止低于成本的不正当竞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多样化,确保互联网行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此这一切,都能为多样化的创业形态、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公平正义的自由竞争环境。

5、发展农村电商不应成为变相的“圈地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认为,现在不少农村电商成了变相的圈地运动,一个贫困县的农村乡镇都能圈上千亩地兴建电子商务产业园,但并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产业支撑,最终沦为空架子。

从以上5个于建嵘对农村电商发展的焦虑。但结果,想不到于建嵘竟然干起了“农村电商”。

于建嵘研究了一辈子三农问题的著名社会学者、他用自己的全部积蓄,3年时间投入1000多万元,展开了一次农村电商试验。

请儿子做公司CEO

于建嵘认为,发展农村电商是振兴乡村的一个新途径,但一直没有一个能走通、能大范围复制的好模式。学者还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模式。

2015年,“超级社区”成立,该公司是基于社区的社交化电商平台,其核心理念是帮助本地人提供本地化的生活服务、同时解决农产品产地销售问题。

为了帮父亲于建嵘实现这个理想,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于何,也从大型互联网企业辞职,成为“超级社区”项目的CEO,和父亲一起跑遍城市乡村,希望走通一条“通过互联网和电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与农村淘宝相反:帮城市人找农产品

中国电商发展了十几年,农村电商却一直跑不通、跑不顺。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商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但随着电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及城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商巨头开始进村。

于建嵘的“超级社区”项目,确实受到了村淘模式的启发和鼓舞,但他缺乏阿里的资金和资源实力。

于是,于建嵘选择了一条“曲线”路径杀入农村电商市场。客观上,这一路径也让他避开了村淘等农村电商巨头的竞争火力。

我们都知道村淘的模式,一是搭建渠道、营销和服务通路,让品牌商把货卖到乡村;二是帮助农民的农特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并打造一条直供直销新链路,将农货通过阿里平台卖到城市餐桌。

而于建嵘选择反其道行之,先从城市社区去寻找需求,然后到农村找供应方。

如果说村淘是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模式,那么于建嵘就是从按照城市餐桌的需求去田间地头找供给。

模式:定制化生产

村淘在农村招募村小二,而于建嵘则在城市招募“社长”。

“超级社区”项目先通过城市里各个社区的“社长”把社区内的消费需求组织起来,然后再去农村让农民们根据这些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

于建嵘以茶叶举例说,城里人可以以4000元包下半亩茶园20年,然后让茶农按照自己的要求种植和加工茶叶,比如不要打农药和催芽剂,最后加工成绿茶、红茶或生熟普洱。只要每年两三百元的管理费,就可以收到10斤茶叶,低于市面价格。

而在这种方式下,种茶的农民每人每月可以获得3000元的收入。

于建嵘将自己设计的这套解决方案称为新型“计划”经济,即通过互联网可以建立一套“有计划的生产和有组织的消费”的模式,并且用城市的消费升级带动农村的产业升级。

打造一个创业平台

“超级社区”在其官网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基于社区的社交化电商平台”,其核心理念是帮助本地人提供本地化的生活服务,同时为“社长”提供了一个创业平台。

“在云南有我们家的茶园,在山西有我们家的小米地,在贵州有我们家的酒厂,在山东有我家的果林……当地的农民兄弟会按照我的需求种植加工,然后定期把这些产品送到我家。”于建嵘如是描述“超级社区”打造的生活场景。

于建嵘说,他希望能打造中国最大的定制型生活平台。“我们不是简单地卖货买货,而是希望建立一套新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可以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看自己的茶山、稻田和果树。因为这套信用机制,会让农民敢生产、消费者敢消费。”

拒绝投资意愿,期待与其他平台互补

此前经纬、创新工场等著名投资机构,以及李开复、薛蛮子、王功权著名投资人都多次来过“超级社区”,并表达了投资意愿.

但于建嵘都拒绝了。“因为还不希望把生意做得太大,只是希望走通一个模式,然后把它复制出去,解决更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

于何透露,“超级社区”项目2015年创立,目前已经铺到了全国6000个社区,提供商品的种类有3000种,已经有了十几万产生过交易的用户,能够影响到的用户更是达到了几百万。“实际上,在2015年到2016年,我们一直都是按公益性项目来做的,第一批加入的‘社长’,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跟于老师一起做公益的人,我们并没有商业化运作。

“但是从去年7月份开始,我们已经开始盈利了。在几乎没有任何市场推广,也没有烧钱做流量的情况下,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于建嵘说,盈利也意味着,这个模式基本走通了。

“超级社区”项目CEO于何还透露,除了“超级社区”实现了盈利,“社长”们也得到了实惠,一些收入比较好“社长”已能够达到月收入万元。

于建嵘认为,“超级社区”不是缺钱,而是却缺资源和大平台、希望有互补的平台一起合作。

于建嵘指出,“超级社区”模式与农村淘宝可以互补,因为“超级社区”有黏性很强的消费群体和稳定的消费需求,但是缺乏大的资金和信息流平台;而农村淘宝可以解决创业公司没有能力解决的乡村商业基础设施难题,比如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以及物流仓储、供应链、冷链等,这恰恰是村淘的优势和重点布局方向。“我还是希望能够将这个模式接入农村淘宝等大的平台,这样就可以做大做强。”

其实,任何一个市场都是一块大蛋糕,谁都不能一口吃掉,需要合作和协调。农村市场更是如此。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