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侠会:三农领域产业社群(资源对接、案例分享、线上课程、线下活动)
组织模式创新,是中国农业的一场大硬仗!
在甘肃陇南的田间地头,农民王大刚(化名)去年做了三件事:把废弃桑树枝卖给企业换了8700元,农闲进厂打工挣了13600元,又以合作社代表身份领回5万元村集体分红,可谓赚得钵满盆满。他的赚钱方式背后,是一场席卷中国乡村的组织变革——“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正以燎原之势重塑农业产业生态。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到底是“牛”在哪里呢?
该模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订单收购,而是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绑成命运共同体。比如,云南元谋县老城乡麦以村的黄瓜种植户足不出户,实现年入12万元,武胜县的废弃桑枝变身亿元菌棒产业链,有用户同样可以实现收入倍增几倍……这些鲜活的农民增收案例,其实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小农经济的现代化转型与升级,正从组织创新中寻找突破口。
一、模式内核:构建“利益铁三角”
农业行业透视发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核心,在于破解传统农业中生产与市场割裂的顽疾。它通过建立紧密型联合体,让各方在产业链上找到精准定位,并充分实现利益方获得收益。
我举个例子。
云南元谋县麦以村,该村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架构中,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200亩零散土地,企业负责技术、销售,农户专注生产。该模式利润分配比例按照:农户70%、企业20%、村集体10%的方式分红,该模式真正实现农民的主体性,也体现了乡村振兴富农的核心思想。
这种设计直击农业3大痛点:
1、资源碎片化:合作社整合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同时把分散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资源变现、价值变现。
2、风险不对等:企业承担市场波动风险,农户获得“零成本种植”保障,农户无需投入基础设施和种苗,风险基本上由企业买单。
3、能力短板:合作社成为“转换器”,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农户可执行动作,企业输出品种和农业技术,解决农户缺良种和农技的短板。
4、契约精神成为模式的根基。有人认为,农业领域契约精神非常缺乏。然而,这个模式书面或协议都明确了三方的权责利,形成法律约束与信任纽带,增强了农业合作、农业订单间的契约精神。
总之,该模式以利益捆绑、契约精神、互帮互助的方式提高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参与性、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二、运作机制:从“松散买卖”到“深度融合”
这个模式的运转依赖四个精密融合的齿轮,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齿轮一:角色定位
企业是“火车头”,负责品种选择、技术标准、品牌营销。企业为种植户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回收。企业是该模式的核心力量和模式推动者,对该模式承担着主要责任。
合作社是“传动轴”,组织生产管理、质量把控。负责技术落地,并对农户进行全程管控,确保合约里的条款落实到位。同时,合作社是三方关系的‘稳定器’,既要代表农户与企业谈判(如云南麦以村合作社争取到70%利润分配),又要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农户可执行动作(如武胜县菌企开设‘田间课堂’)。若合作社失能,则农户议价权丧失(如东北水稻项目因合作社与企业利益输送导致农户被压价)。
农户是“执行单元”,专注标准化生产。参与该模式的农民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等进行种养,除了提高农产品品质之外,还可以节省资源。
齿轮二:利益联结
该模式全面创新利益联结,强化联农带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原点,推进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这种设计让农民从“生产者”升级为“产业参与者”。
齿轮三:全流程保障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执行的保障型合约,尤其是对农民的保障,其保障主要体现在资金保障、技术保障、销售保障。企业帮助合作社和农民提供资金保障、技术保障、销售保障,同时农户按照约定和标准进行生产或种养,保障了农产品品质。
齿轮四:政策杠杆撬动三方共赢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踩准了农业农村部“农民增收”政策,一号文件的“富民”政策,以及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等各项农业政策,有利于国家三农政策落地与执行。
另外政策也非常重要的,如果政策资源若未精准滴灌至三方需求,将导致模式空心化。例如部分田园综合体因基层政策衔接不足,出现‘重基础设施、轻运营赋能’的偏差,最终企业占股主导、农户沦为打工者。
农业行业观察认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凸显了优势:1)整合资源,降低农户风险;2)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规模效益;3)促进技术共享与标准化生产;4)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共同富裕;5)企业稳定原料供应,合作社发挥纽带作用。以上5大优势解决三农领域利益分配、技术、溢价等现实问题,有利于乡村振兴落地和赋能。
三、注意这3点:否则失败是必然
实践中,不少项目因踩中暗礁而搁浅。三个致命陷阱值得高度警惕,否则该模式必将以失败告终。
1、契约缺陷埋隐患(企业)
部分协议对违约责任约定模糊,一旦市场波动易引发毁约。所以,合约或者合同就非常必要,同时,还要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系统性方法。比如,某省辣椒种植项目因企业单方面压价,导致农户拒收,根源在于未明确最低保护价调整机制。
那么,如何破解呢?引入双向担保机制:企业缴纳风险保证金(如肇东正邦应押30%货款),合作社建立农户诚信档案,双向约束杜绝毁约。同时合同需明确价格浮动公式(如按玉米期货价调整保护价)。
2、合作社失能致失衡(合作社)
当合作社沦为“橡皮图章”,农户利益便失去屏障,另外合作社在整个链条中“不作为”也必将导致合作风险拔高,因此如何捆绑合作社利益,这才是关键之关键。比如,东北某水稻项目因合作社负责人与企业存在利益输送,导致质量验收双重标准,农户优质稻被恶意压价。
3、质量失控毁链条(农户)
产品质量是该模式的核心,没有一流质量,受损的不仅仅是企业,更是农户的利益。所以,该模式一定要把“质量”摆在首位,不仅仅是农户对产品质量负责,企业、合作社也要为“质量”的主要负责人、监督员。
对于此类问题,企业增加技术管控手段:“推行‘五统一’全流程品控(统一种苗、农资、技术、品牌、销售),如福洞镇企业派技术员驻村,按成熟度、品相、规格三维度确定采摘窗口期,达标率超90%。
以上3点是该模式的关键,任何一个点没有执行到位都会导致三方利益受损。
四、核心启示:三方捆绑的底层逻辑
要让这个模式持续裂变,必须吃透三大生存法则。
1、利益捆绑
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钱,更是义务和责任。企业、合作社、农户都要在合同或者协议的情况下执行,确保大家的利益。
一旦有一方破坏了这个平衡,都会侵害到任何一方,所以三方的利益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出发点和终点。
2、企业家的情怀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牵头者是企业。这个企业的老板想要赚钱就必须有良好的情怀,爱农业、爱农民。同时,要积极守护农户的利益,保障农户的利益,这个模式或者关系才会更加稳固。
3、拥有做强做大的目标
“做强做大”的目标才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动力与源泉。然而,有些企业却是冲着补贴而来,拿了补贴之外就不管农户的利益了。
由于农业的局限性,扩大规模或者赚钱比较困难,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或者做增值的服务,仅仅做表面工作,从而导致“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失败或者农户利益受损。
农业行业观察认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是一个富民模式,不仅仅解决农民增收难题,还可以解决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等难题,公司作为该模式倡导者和坚守者肩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公司主题不能有短视眼光,而应有长远眼光赋能三农。(文/老穆)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相关文章
【温室大棚】什么是智能温室?与传统的温室大棚有..
【电商分析】2025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现状与发展..
解锁乡村振兴新姿势:10大运营模式大盘点..
“公益+市场”模式兴起!公益搭台链接供需 “乡..
建议收藏!一文讲透“农村三产融合”..
【农资行业】2025 年有机肥市场爆发前夜:这三大..
第5期乡村振兴管理师即将封班,线上学习线上考试..
70%利润归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正在助..
乡村全面振兴,23种乡村产业模式
【县域经济】探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多元路径..
政策青睐!数字乡村如何从“盆景”变“风景”(..
1200亿智慧农业市场爆发,特别是AI+农业,重塑产..
【证书推荐】农业经理人技能证(第19期)7月4月..
生态农业势在必行!这8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需要知..
拆解苹果共享农庄:一个让果园变“金矿”的神奇..
【县域产业】2024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
【数字乡村】尹西明:数字新农人通过兴趣电商创..
【预制菜】国外预制菜成功密码之一:精细化供应..
百千万工程”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案例】河北沧县:以枣为势,打造乡村..
【乡村振兴案例】国家推行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的六..
AI赋能农业发展向“新”提“质”,中国移动助推..
农资行业商业模式揭秘:不靠卖农资产品,靠会员..
【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创业:20+条创新商业模式推..
恭喜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24年..
【农业案例】农业创业中的5个坑,农民看过后,选..
农村电商仅剩下农产品直播,未来还将如何发展..
新年特刊!100多个特色农场的经典案例,都非常有..
数字农业创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东农场..
如何打造更赚钱的“无人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