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特产"如何变身"大产业"?五招打通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任督二脉"

乡村振兴2025-10-23

[ 导读 ] "小特产"如何变身"大产业"?

一颗苹果、一捧茶叶、一碗银耳羹——这些看似普通的“土特产”,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它们不仅是乡愁的味道,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城乡融合加速推进的今天,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枢纽,正迎来一场由“土”生“金”的产业变革。

如何让散落田间的“小特产”串珠成链、聚群成势,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答案就在强链、聚群、提质、赋能、协同五大战略之中。下面我们将深入解析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推动县域现代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战略引领:构建“5+3”产业链矩阵,下好先手棋

“土特产”不是简单的农产品,而是承载地域文化、生态禀赋和市场潜力的独特资源。要实现从“有特色”到“成产业”的跨越,必须跳出零散经营的旧模式,以系统化思维布局产业链。我们建议建立“5大主导链条 + 3大支撑体系”的“5+3”产业链矩阵模式:

01、5大主导链条

围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林特产品、传统加工、休闲农业五大重点领域,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科学选择1—2个最具基础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核心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差异化布局培育县域经济"单项冠军",构建"一县一业"的专业化发展模式或"多县一带"的集群化经济带。比如:

  • 山区县重点发展高山蔬菜(如反季节错峰栽培的富硒菜、食用菌)和道地药材(如黄精、天麻等林下仿野生种植),利用垂直海拔差异打造立体农业;

  • 平原地区集中力量建设优质粮油(如高蛋白小麦、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畜牧(如生态循环养猪、草食畜牧业)产业集群,突出机械化作业与标准化生产;

  • 丘陵地带则着力培育茶叶(如富锌茶、工艺茶)、柑橘(如早熟蜜橘、橙类新品种)和油茶(高产油茶林)等特色经作产业,通过品种改良和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 同时鼓励各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五大领域融合发展,形成"核心产业+配套业态"的复合型发展格局。

03、3大支撑体系

  • 科技支撑联合农科院所设立专家工作站,定向研发抗病品种、绿色防控技术;

  • 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产地初加工中心、冷链仓储体系建设;

  • 要素保障:统筹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与人才引进,确保关键环节资源到位。

更重要的是推行“链长制”,由县级领导担任“链长”,协调农业、商务、文旅、交通等部门联动发力,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政策集成、资源集聚、服务集约。

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监测市场反馈和产业效益,及时淘汰低效产能,吸纳新兴品类(如功能性食品、网红水果),让整个产业链始终与消费升级同频共振。

全链升级:纵向延链+横向建群,打造产业“生态圈”

“土特产”的竞争力,不在于单一环节的优势,而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只有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才能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01、纵向延链:从卖原料到卖品牌卖体验

  • 前端提质品种是核心。建设县域种质资源库,推广抗逆性强、品质优的本地品种;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从土壤改良到采收储运全部“按标执行”。以洛川苹果为例,通过推广矮化密植与精准水肥技术,优果率提升至85%以上。

  • 中端增值破解“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的瓶颈。鼓励企业引进低温干燥、超微粉碎等先进工艺,向功能食品、生物提取等领域延伸。支持合作社建设小型烘干房、冷藏库,解决产地“最初一公里”损耗问题。

  • 后端拓展跳出“种什么卖什么”的局限,发展定制农业、会员制配送、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浙江安吉白茶推出“茶园认养+茶旅体验”模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了从“一片叶子”到“一条线路”的价值跃迁。

02、横向建群:集群化发展,避免内卷式竞争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唯有集群作战方能突围。应以“一镇一园”“多村一品”为载体,引导同类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原料基地+加工园区+物流中心”的空间布局。

同时,推动相邻县域差异化协同发展:如A县主攻鲜果供应,B县专注精深加工;C县发展采摘旅游,D县打造区域品牌。通过错位互补,避免同质化内耗。

更进一步,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建设集生产展示、科普研学、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土特产”主题民宿、节庆活动(如荔枝文化节、菌菇采摘季),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多元业态。

此外,可成立县级产业联盟,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共享技术、渠道与品牌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引入金融、物流服务,破解融资难、流通贵等现实难题。

品牌突围:从“地域符号”到“市场名片”,讲好乡土故事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土特产”,如果没有品牌加持,就难以走出大山、走进都市餐桌。

品牌建设的核心是“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达标合格农产品。这是消费者信任的基础门槛。在此基础上,还需强化三大能力:

01、品质筑基:安全才是硬道理

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舌尖”全过程可查可控。对使用农药、添加剂等行为严格监管,确保每一份“土特产”都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02、文化赋能:讲好“一颗苹果的故事”

  • 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质量,更在于情感共鸣。新疆红枣可关联“西域贡品”的历史记忆,云南普洱茶绑定“千年古树”的稀缺概念,赣南脐橙突出“富硒养生”的健康属性,这些差异化定位,能让产品自带流量。

  • 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种植过程、加工技艺,讲述“一斤茶叶的旅程”“一只土鸡的成长日记”,既增强透明度,又提升传播力。

    03、创新营销:让“土特产”出圈破圈

借力头部主播开展“土特产专场直播”,冠名高铁列车(如“大凉山苦荞专列”)、投放地铁广告扩大曝光;参与农交会、世园会等高端展会,对接精品超市、社区团购等中高端渠道。

还可开发文创周边——印有产地风光的礼盒包装、融入非遗技艺的手工茶具,赋予“土特产”社交属性与收藏价值,使其从“消费品”升华为“文化品”。

同时,加强品牌保护。建立侵权监测机制,打击假冒伪劣;鼓励老字号与现代企业联姻,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驱动产业升级

传统农业靠经验,现代农业靠数据。“土特产”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深度介入。

01、生产端:智能化降本提效

  • 在种植环节,推广应用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植保、智能机械等技术,实现精准灌溉、变量施肥;在养殖领域,采用环境自动调控系统、疫病预警平台,降低疫病风险和人工依赖。

  • 针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的问题,研发轻便型农机具,如轨道运输车、小型收割机,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02、加工端:技术突破延伸价值链

  • 攻克保鲜、分级、包装等关键技术,延长货架期。例如热带水果可通过冷链预冷锁鲜,中药材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保健品。

  • 更要注重“吃干榨净”:果渣可制成果胶或纤维板,菌棒废料转化为有机肥,畜禽粪污用于沼气发电,真正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升综合效益。

03、流通端:数字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 建设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冷链物流网络,配备产地预冷库、区域分拨中心,将生鲜产品损耗率由20%降至8%以下。

  • 与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土特产专区”,发展“预售+订单农业”模式,减少库存压力。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反向指导生产端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以销定产”。

政策护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凝聚发展合力

“土特产”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干,必须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良性机制。

01、政策精准滴灌,破解发展瓶颈

  • 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扶持重点:对加工企业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对物流企业减免税费;设立“土特产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品牌推广、技改升级。

  • 推广“特色产业贷”“乡村振兴保险”:探索基于订单、仓单的质押融资产品,缓解融资难题;通过财政贴息降低融资成本,让更多中小主体敢投入、能发展。

02、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链上增收”

  • 推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约定价格浮动机制,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 推广“股份合作”: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入股合作社或企业,享受“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享产业链增值红利。

    03、主题培育与人才回流,点燃发展引擎

  • 培育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发挥其在技术输出、标准制定、市场开拓方面的引领作用;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提升标准化能力,推动合作社规范化运营,形成“大中小微”协同发展格局。

  • 实施“乡土人才回流计划”,吸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投身“土特产”事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特色农业专业,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 将“土特产”发展成效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县乡给予项目倾斜与表彰奖励,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结语

“土特产”虽“土”,却蕴含着最本真的自然馈赠与人文记忆。它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更是城乡融合的情感纽带。

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本质是一场产业链重塑、价值链跃迁、供应链重构的系统工程。唯有通过战略引领强链、全链协同升级、品牌塑造溢价、科技赋能提效、政策机制保障,才能将分散的“小特产”汇聚成联动的“大产业”。

未来,随着“链群聚能”效应持续释放,“土特产”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共同富裕、传承农耕文明中展现更大作为。当每一座县城都能拥有一张响亮的“土特产名片”,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更加坚实而芬芳。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相关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