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2025-10-23
[ 导读 ] 农业品牌困局是什么?

在我们十余年的农业品牌研究与咨询生涯中,见证过太多区域性农产品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也目睹了不少曾经辉煌的品牌逐渐没落。这些成功与失败的背后,隐藏着农业品牌建设中最深层的逻辑与规律。
农业品牌建设本质上是一场认知革命——不仅要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更要首先改变生产者自身的认知框架。让我们穿透表象,深入探讨农业品牌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规避的八大认知误区,以及如何构建品牌的价值内核。
01 误区一:以为注册了商标就是有了品牌
绝大多数农业经营者将品牌简单理解为商标注册,这反映了对品牌本质的深刻误解。
商标只是一个法律认可的标识符号,而品牌是市场认可的价值承诺。商标解决的是“合法销售”问题,品牌解决的是“消费者选择”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阳澄湖大闸蟹作为一个地理标志产品,拥有强烈的区域品牌认知,但大多数经营者止步于此,满足于贴标销售。唯有少数企业如“蟹状元”等,通过构建完整的品牌体系,从品质标准到消费体验,实现了从区域公共品牌到企业商业品牌的跃升,获得了超额品牌溢价。
本质重构:品牌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套完整的价值认知体系,包括视觉识别系统、品质标准体系、消费体验设计和价值传播路径,商标只是这个体系的入口。
02 误区二:只会说产品号,不会说对用户有什么用
农业品牌最常陷入的误区是不断强调产品本身的特征:有机、绿色、富硒、老品种……这些固然重要,但仅仅是品牌建设的起点。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业品牌的核心沟通逻辑,应该是“从产品属性到用户价值的翻译”——消费者不会为“有机”“富硒”这些抽象名词买单,却会为“有机种植减少农残,守护家人健康”“富硒元素补充营养,适配中老年需求”等可感知的利益付费,品牌要做的就是搭建好这场“价值翻译”的桥梁,让产品优势与用户需求精准对接。
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产品属性,而是这些属性能够带来的价值收益。这种价值可能是健康保障、社交货币、情感慰藉或身份认同。产品属性是品牌的“理性支撑”,而价值主张才是品牌的“感性共鸣”。
日本“越光大米”不仅强调品种特性,更构建了“日本最高品质大米”的价值认知,成为高端礼品和精致生活的象征。
本质重构:构建从产品属性到用户价值的转换框架:品牌传播应该沿着“物理属性——功能利益——情感价值——社会意义”这个价值链条不断向上延伸,而非停留在最低阶的产品属性层面。
03 误区三:产品线太长,缺乏聚焦
农业经营者常常陷入“多点开花”的多元化陷阱,认为产品线越丰富市场机会越多。这种认知导致资源分散,无法在任何单一品类建立强势认知。
认知聚焦是品牌建设的第一原则。在信息超载的时代,消费者心智容量有限,只能记住每个品类中的代表性品牌。农业品牌需要聚焦核心品类,甚至聚焦单一品种,成为特定品类的代名词。
新西兰佳沛奇异果通过全部资源聚焦于单一品类,从品种研发到品牌营销,最终成为全球奇异果第一品牌。
本质重构:将全部资源集中于一点,打造品类标杆。通过“聚焦→突破→扩展”的路径,先在单一品类建立绝对优势,再逐步扩展相关品类。

04 误区四:过度依赖渠道,没有自建终端
常见的渠道困境:产品进了超市、上了电商平台,却发现利润都被渠道赚走了,自己忙活一场所剩无几。
渠道的真相:传统渠道是“租场子做生意”,流量是别人的;自建渠道是“自己建场子”,流量是自己的。
建立多元渠道组合,特别要重视能直接连接消费者的渠道,如社群、会员制、自营门店等。
关键指标:目标是让直接复购比例超过30%,这样才不会受制于渠道。
05 误区五:品牌定位变来变去
农业品牌常见的误区是定位频繁变更,今年强调“有机”,明年主打“富硒”,后年又推广“老品种”。这种定位摇摆导致无法形成持续的认知积累。
品牌认知的形成需要时间累积,具有明显的复利效应。定位摇摆意味着不断从零开始建立认知,无法享受时间带来的认知红利。坚持定位不是固执,而是对认知规律的尊重。一个品牌定位至少要坚持3-5年,才能初步形成消费者认知。
06 误区六:懂生产不懂传播
农业经营者多是技术专家,熟悉生产环节的每个细节,但却无法将专业技术语言转化为消费者能理解的价值语言。这种专业壁垒导致传播失效。
传播的关键:要把专业术语转化成消费者能听懂的大白话。
实用方法:
用故事代替参数
用场景代替功能
用情感代替理性
07 误区七:有客户没数据
大多数农业品牌拥有大量消费者,却没有建立用户数据库,更缺乏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这种数据孤岛导致品牌运营依靠经验而非洞察。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品牌认知的显微镜,能够揭示消费行为的微观规律。没有数据支撑的品牌决策就像盲人摸象,无法形成准确的认知洞察。
本质重构:构建用户数据中台,整合交易数据、行为数据和态度数据,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消费洞察,指导产品开发、营销策略和用户体验优化。

08 误区八:交易导向与关系缺失——认知共鸣的情感连接
很多农业品牌只关注一次交易的成功,忽视了用户关系的长期维护。这种交易导向导致无法形成持续复购和口碑传播。
品牌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而非简单的交易。交易是关系的开始而非结束。没有关系维护的品牌就像不断漏水的桶,需要持续投入高昂成本获取新客户。
美国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模式通过预售制和产地直供,建立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社区认同和品牌忠诚。国内“分享收获”等CSA农场也通过类似模式建立了稳固的用户关系。
本质重构:实施用户关系资产化管理,将用户视为品牌最重要的资产。通过会员体系、社区运营和价值共创,将交易关系升级为情感连接,实现用户的终身价值最大化。
09 构建农业品牌的价值内核:从认知重构到系统建设
农业品牌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跳出以上八大认知误区,构建完整的品牌价值系统。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业品牌的价值内核不是单一的“好产品”,而是“品质基础+认知表达+情感连接”的三维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价值基础——卓越的产品品质和稳定的供应能力,这是品牌的物理基础。
第二层:价值表达——清晰的价值主张和有效的传播沟通,这是品牌的认知界面。
第三层:价值体验——一致的消费体验和深度的用户关系,这是品牌的情感连接。
农业品牌的建设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它需要认知上的突破、战略上的定力和执行上的坚持。唯有从根本上重构品牌认知,系统构建品牌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增长。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