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8小时前
[ 导读 ] 国外预制菜成功密码是什么?
作为一种舶来品,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萌芽发展,到60年代在美实现商业化经营,进而孕育出目前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Sysco。发展至上世纪70-80年代,预制菜在日本从成熟进而实现高速发展,并保持每年20%的增速,其间日本最大两家预制菜公司神户物产和日冷集团诞生。
中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预制菜传入我国,一些深加工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2010年左右,预制菜在B端开始进入放量期。疫情期间,国内C端需求大增。
欧美及日本的预制菜发展较早,在工艺、标准和市场等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体系。当下,重新梳理美日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实践,或能对我国预制菜发展提供借鉴.
观察美国、日本预制菜行业,供应链能力是预制菜企业能够打通一二三产业,形成自身优势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预制菜上游主要为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质量不稳定等对公司经营及盈利均会造成影响。企业通过对上游布局,或者本身就是从上游向下延伸做预制菜,则将有较大优势。另一方面,预制菜的运输仓储大部分是在冷冻条件下完成,如果企业在冷链运输、仓储等方面布局欠缺,可能会影响交付效率。
从龙头企业看,Sysco、泰森、日冷等均具备自有冷链物流体系,能够保证流通环节高效运转,这是上述企业能够几十年蓬勃发展的巨大优势。
以Sysco为例分析,这家成立于1969年的企业,在51年间年销售额翻了445倍,是国内很多供应链企业的对标企业。
多年来,Sysco面向全球建立采购体系。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截至2022财年,企业在全球拥有333个仓储分销中心,其中美国本土190个,海外市场中英国、法国、加拿大三地分别拥有50、40、30个仓储分销中心,总体上仓储设施的自有率为75.5%,冷链车自有率为94%左右。
如果说Sysco是企业依托自身业务需求,建立全球供应链的典型,日冷集团便堪称依托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打造强大供应链的龙头。抓住了日本国内冷链发展的时代机遇,是日冷崛起的关键。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日冷就在布局冷冻预制菜。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政府对预制菜表现出较大支持。除了铺设冷链,还鼓励学校、机关等单位使用预制菜。日冷抓住该机遇,在1968年争取到冬奥会的食品供应资格,负责冬奥会的预制菜。上世纪70年代时,日本快餐业崛起,日冷再次抓住麦当劳扩张机会,承接麦当劳冷链业务,大笔发展B端市场。
回看中国,作为备受餐饮供应链、餐饮连锁企业和资本追捧的预制菜行业,中国市场起步较晚,要走向更为成熟的阶段,企业不仅需要在产品力、渠道力、供应链能力和品牌力的塑造上一如既往发力,还需要在运营模式和食品安全方面借鉴海外成熟经验,为产品出海形成更多“护城河”。
预制菜100人特邀分析师李剑认为,中国预制菜想要跃迁一定要做好3件事情:第一、利用好中国消费群体,尤其是中产阶级群体,这个群体消费强劲,购买能力强;第二,深度挖掘中国原材料的优势,包括价格和品类优势;第三、一定要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内容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