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2020年新农人调研报告
电商
  
2020-09-27 07:03:45
[ 导读 ] 2020年新农人调研报告:“模式+人才”是电商平台竞争关键。

9月21日,瞭望智库发布《2020年新农人调研报告》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趋势,不仅推动城乡经济形成稳定的正向对流,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平台型市场主体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报告》以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拼多多为例,详述了以农产品上行起家的拼多多依托高频的农产品消费带动低频的工业品消费增长;此外,在销售农产品同时,拼多多也注重新农商的培育。

《报告》将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战略,概括为模式创新+人才培育两大核心体系。模式方面,基于中国小农经济分散化的特点,拼多多探索出了“农地云拼”模式。该模式以“拼购+产地直发”为核心。消费端通过拼购将分散、临时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这也是拼多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中,迅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1、新农人迎来高速发展期

《报告》认为,新农人已经成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力量。同时,也给“新农人”赋予了明确含义,新农人即是指促进和带动农产品上行发展的农业电商人才,主要具备四点技能:一是懂农产品种植技术;二是建立农产品品牌意识;三是拥有基本财务知识;四是懂营销、物流和供应链常识。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估算,未来五年农产品电商人才缺口将逐年上升至350万。总结培育新农人的特征,并挖掘现有成功实践案例是增加新农人供给的有效途径,因此,瞭望智库将目光聚焦到拼多多。

而中国农业标志性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也对中国年轻人投身农业寄予厚望。

不久前刚刚度过了90岁生日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自己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的水稻高产梦和“覆盖全球”的造福世界梦。科学是几代人的传承,这位新晋“90后”深情呼吁更多“90后”年轻人投身农业。

9月7日,袁隆平院士在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的直播活动中以视频方式寄语年轻农人。“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个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袁隆平院士表示,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拼多多正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人才兴农平台。截至2019年,平台直接带动8.6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直连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

2、利益分配与本地化成“保人才”关键

《报告》在分析拼多多平台新农人发展特征的同时,也以典型案例进行具体说明。《报告》认为,拼多多的“平台+新农人”的体系可以追溯到其创立之初的2015年9月。“通过新市场机制下合理的利益分配,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

在拼多多成立初期,通过以新农人为分布节点,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推动区域性农产品上行,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由点到面的裂变效应。

80后庞志玉来自广西玉林,而百香果也是当地的特产水果之一。2016年,庞志玉用东拼西凑的两万元起步,在拼多多上开了百香果店铺,从收货、分装,到打包、发货都亲力亲为。

对品质的把控和邻里的关爱,让庞志玉的发展越来越顺。到了2019年,庞志玉的“玉林百香果”在拼多多上已累计售出1500万斤百香果,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团队也从当年由几名家庭成员组成的“草台班子”,发展成目前雇员超70人,仓储面积1万余平米,日订单量稳定在4000单以上的公司。

在销售形成规模的同时,庞志玉还主动给当地乡亲们传授电商运营知识,而拼多多简单易上手的特性在当地形成了极强的电商带动作用。

同时,在此带动下,玉林地区也迅速涌现出了一批“新农人”的代表,成为华南地区农产品上行的主要集散中心。在百香果等增量农产品需求的带动下,当地诞生了一批小、快、灵的“村级”封装、仓储空间,使得乡村地区常住人口中包括老人、妇女在内的人口,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工作方式,获得更多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村就业。

而来自四川蒲江县的杨添财则是拼多多本地化策略的典型代表。1994年出生的杨添财6岁起腿部肌肉开始萎缩,初二就退学待在家中不愿出门,自闭长达7年。2015年6月,杨添财结识了另一位大他四岁的残疾青年吴云,两人一起创业。

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拼多多上,店铺运营三个月就达到了3500万元的销售量。此后,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们就做到了1.2亿元的销售额。

杨添财与吴云共同创建了残疾人品牌“一起走吧”,先后带动50多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500多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杨添财还在周边产地建立了一批小、快、灵的“村级”打包发货仓库,让老人、妇女也能就近工作,获得更多收入。

针对杨添财此类本地新农人,拼多多设置了专人对接机制,同时进一步划拨专项流量扶持。在此基础上,平台开始推动有条件的农产区,由初级农产品向农产品加工以及其他延伸产业链发展,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在此带动下,在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份及省内少数民族自治州,集中诞生了一批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使得越来越多一、二产业,开始在农村地区实现融发展。

3、新农人成电商平台发展胜负手

早就认识到人才是关键的拼多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新农人培育计划”。“多多大学”是拼多多旗下核心官方培训平台,致力于设计高度匹配的内容培训体系,帮助商家成长。拼多多平台上很多活跃商家,都是通过多多大学与高校合作而接受学习培训的。

截至目前,“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在此基础上,平台还将各地区的线下课程,通过线上进行进行大规模的推动,累计触达了超过60万的农业经营者。

不仅如此,拼多多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人才培训,计划在5年内培养10000名新农商人才,并探索以农户为产业链核心利益主体的创新模式,从而高效助力精准脱贫。

在持续推进“新农人培育计划”的同时,拼多多也创造性地开创了“多多农园”模式,在农村地区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培养新型电商经营主体,帮助生产群体实现农民—农人—农商的转变。

“多多农园”以建档立卡户为集合的合作社为主体,由拼多多提供资金、技术和渠道支持成立“新农商公司”,培育当地青年成为“新农人”带头人,档卡户则成为新农商公司的“股东”,不仅享受优先收购等特权来保障收益,同时还将获得公司通过销售农产品获得的利润分红。2019年起,拼多多在云南保山、文山、楚雄、临沧、怒江、曲靖,以及新疆喀什等地共开展了13个“多多农园”项目。依托这一项目,平台也推动“互联网+农业科技”模式落地,使得区域农产品更有竞争力,产业上行规模持续扩大。

《报告》认为,从拼多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农地云拼”模式结合不同时期的“新农人培育计划”,是拼多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中,迅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多元化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拼多多甚至通过邀请院士和大学校长等学术精英走进课堂和直播间,带动全社会的年轻人关心农业、了解农业、热爱农业,在新青年心中,埋下一颗电商助农的种子。” 拼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狄拉克说,“拼多多未来5年将投入500亿支持农业农村新基建,聚焦于企业家式电商人才的养成,推动‘百县万商’,为中国农业带来真正的改变。”

《报告》全文:

2020年新农人调研报告:“模式+人才”是电商平台竞争关键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随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临近,三农发展愈发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提出“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等相关政策,农村电商、数字乡村建设仍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随着农业农村“新基建”的发展,广袤农村地区正迎来新一轮的变革。

截至2018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05万公里,99.64%的乡镇和99.47%的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便利了农村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在农村通网方面,2018年我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提升至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城乡数字鸿沟不断消除。快递物流方面,2018年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2.4%,全国直接通邮率超过98.9%。

在此带动下,农村电商实现蓬勃发展。相关数据预计,2020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86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农村电商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9%,远高于城镇地区增速。

在国内主流电商的带动下,城乡的消费平权日益完善。但相较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发展依旧滞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产品上行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村生活品质的带动效应愈发明显,不仅有效推动了农村地区信息、人才、资本、土地、科技等要素的重配,更以市场为指引,推动我国农业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

“模式+人才”的核心体系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趋势,不仅推动城乡经济形成稳定的正向对流,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平台型市场主体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以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拼多多为例,该平台以农产品上行起家,依托高频的农产品消费带动低频的工业品消费增长。2019年,拼多多平台年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农(副)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在各大电商平台中保持领先。平台的农(副)产品占总成交额比例接近14%,远高于其他平台2%左右的占比。预计2020年,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额将突破2500亿元,继续保持三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

依托农产品消费的高频率和高粘性,截至2020年上半年,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6.83亿,距离最头部的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仅5000万的差距。

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战略,可以概括为模式创新+人才培育两大核心体系。

模式方面,基于中国小农经济分散化的特点,拼多多探索出了“农地云拼”模式。该模式以“拼购+产地直发”为核心。消费端通过拼购将分散、临时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

在此基础上,拼多多通过稳定的需求重塑农产品流通链条,使得产地直发取代层层分销成为农产品上行的主流。产地直发以“包裹”为颗粒度,通过农田和小区之间的上行超短链,该平台将传统农产品流通6至8个环节,精简为2至3个环节,从而形成了全新的价值分配机制,让消费者可以买得便宜、农户可以获得更多收入。

“农地云拼”模式之所以能够覆盖全国产区、实现精准运转,关键在于拼多多持续迭代的人才培育机制。拼多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平台直接带动8.6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直连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成为最大的人才兴农平台。

新农人是泛指促进和带动农产品上行发展的农业电商人才,主要具备四点技能:一是懂农产品种植技术;二是建立农产品品牌意识;三是拥有基本财务知识;四是懂营销、物流和供应链常识。

本文将着重分析拼多多于不同时期的新农人培育计划,并结合相关案例就如何以新农人为核心,做大乡村产业、带动农村就业,希望能提供参考借鉴。

利益分配引导人才回流

2015年9月,拼多多在创立之初提出“地网”即“平台+新农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下合理的利益分配,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

针对农产品上行客单价低、利润薄的特点,该平台设置了“0元开店”“0佣金”“0平台服务年费”等策略,并通过去中心化的流量分配机制,保障农产品有稳定的流量。对于新农人开设的店铺,平台还会提供固定的流量扶持,以帮助该群体做大市场规模。

期间,拼多多以新农人为分布节点,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推动区域性农产品上行,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由点到面的裂变效应。

广西玉林的80后庞志玉,是拼多多早期“新农人”的代表。2016年,庞志玉凑齐两万元钱,在拼多多销售广西特产百香果。当时,农产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农产区的上行条件尚未成熟,物流运输环节效率不足。而百香果保质期长、运输方便,非常适合电商开拓期的需求。

以百香果为切入点,庞志玉的生意规模迅速扩大。而在生产和消费直接对接的模式下,当地也自发形成了一套日益完善的从分拣、到打包、售后的供应链体系。期间,庞志玉引领当地村民们一起做大产业,品相不好的果子,他帮村民想办法处理;村民果子出问题,他去地里指导种植改善;行情不好时,他尽量以平日的好价收购,以致于后来有的村民宁愿拒绝别家的高价收购,也要把百香果留给他。

到了2019年,庞志玉的“玉林百香果”在拼多多上已累计售出1500万斤百香果,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团队也从当年由几名家庭成员的“草台班子”,发展成雇员超70人,仓储面积1万余平米,日订单量稳定在4000单以上的公司。

同时,在此带动下,玉林地区也迅速涌现出了一批“新农人”的代表,成为华南地区农产品上行的主要集散中心。在百香果等增量农产品需求的带动下,当地诞生了一批小、快、灵的“村级”封装、仓储空间,使得乡村地区常驻人口中包括老人、妇女在内的人口,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工作方式,获得更多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村就业。

本地化策略形成长效机制

在初期,拼多多主要以市场需求和利益分配为主导,引导新农人返乡创业。随着平台规模的发展,拼多多逐渐迭代至本地化人才培养,以建立更为稳定、长期的上行体系。

2018年,拼多多提出“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并设立“多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一起,培育乡村本地人才。“多多大学”通过和农户的一对一沟通磨合,结合不同地区农户的知识水平结构,制定相对应的课程。

截至目前,“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在此基础上,平台还将各地区的线下课程,通过线上进行进行大规模的推动,累计触达了超过60万的农业经营者。

四川浦江县的杨添财,是该阶段涌现的新农人代表之一。94年出生的杨添财,6岁起腿部肌肉开始萎缩,初二就退学待在家中不愿出门,每天打游戏度日。2018年8月,杨添财和另一位残疾青年吴云一起,在拼多多开设了农产品店铺,至该年底,店铺销售额已经超过3500万元。

经过1年的发展,杨添财店铺的年销售达到了1.2亿元。期间,他和吴云还共同建立了残疾人品牌“一起走吧”,先后带动50多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500多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针对杨添财此类本地新农人,拼多多设置了专人对接机制,同时进一步划拨专项流量扶持。在此基础上,平台开始推动有条件的农产区,由初级农产品向农产品加工以及其他延伸产业链发展,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在此带动下,在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份及省内少数民族自治州,集中诞生了一批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使得越来越多一二产业,开始在农村地区实现融发展。

重塑产业链,农人变农商

2019年前,拼多多的“新农人培育计划”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群体为主。在此模式下,农户虽然实现普遍增收,但依旧很难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群体的内生动力不足。

随着平台的规模持续扩大,拼多多开始通过“多多农园”模式创新,在农村地区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培养新型电商经营主体,帮助生产群体实现农民——农人——农商的转变,从而让提供主要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形成更为稳定的产业机制。

“多多农园”以建档立卡户为集合的合作社为主体,由拼多多提供资金、技术和渠道支持成立“新农商公司”,培育当地青年成为“新农人”带头人,档卡户则成为新农商公司的“股东”,不仅享受优先收购等特权来保障收益,同时还将获得公司通过销售农产品获得的利润分红。

2019年起,拼多多在云南保山、文山、楚雄、临沧、怒江、曲靖,以及新疆喀什等地共开展了13个“多多农园”项目。依托这一项目,平台也推动“互联网+农业科技”模式落地,使得区域农产品更有竞争力,产业上行规模持续扩大。

在“多多农园”怒江项目中,拼多多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的工作站,引入适应高山峡谷特性的晚熟沃柑和特色香橼配套种植,并首次将滴灌及监测设施等智慧农业技术引入该地区;保山项目中,拼多多联合云南热经所,通过试验田筛选最适合该纬度和海拔的高品质咖啡,并通过复合生态套种的方式,引导农户进行大规模替换种植,推动当地咖啡产业实现标准化、品质化作业。

在“多多农园”模式的带动,农民成为了新农商,农产品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平台的整体农产品上行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发展。

新农人培育将成为各平台竞争的关键

从上述拼多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农地云拼”模式结合不同时期的“新农人培育计划”,是拼多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中,迅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农产品电商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农产品提质扩容的主力军,新农人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关系着各大平台的竞争和发展。

同时,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新农人群体也直接关系着三农的整体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人,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在全国大部分的农产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新农人群体依旧普遍稀缺。因此,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本土培育机制,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来源:瞭望智库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