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真的这么好搞吗?这些躲不过的劫该如何化解?
电商
县域电商    伊妮
2017-02-28 09:29:52
[ 导读 ] 农村电商真的这么好搞吗?发展农村电商的四大劫如何化解?


这段时间,最火的莫过于“返乡创业”!不管是人数上,还是国家政策红包上,大家都压制不住返乡创业的冲动。

但,农村电商真的这么好搞吗?发展农村电商的四大劫如何化解?

1、农村网络覆盖率不高

类似于教育与医疗资源的匮乏,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导致农村网络覆盖率不高。尤其是PC互联网时代,宽带安装成本偏高,进一步阻碍了农民对互联网的接入速度。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相比2013年底增长2929万人。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

2、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落后

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健全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相关性。毕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仍处于不发达状态,交通状况也不够便利,类似四通一达和顺丰等快递公司根本就鞭长莫及,偏远地区的物流快递主要还是借助中国邮政的快递体系去完成,等待收货的迫切心情也许只能用望穿秋水去描述了。

3、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偏低

受限于自身的眼界和学习能力,留在农村老一辈的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能力之低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想象。举个例子,在说方言的地方很多农民伯伯都无法用拼音打出正确的汉字,在电脑上的打字速度超慢,几乎是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的敲,在手机上大多是笔画写字输入。另外,他们对电脑或手机的应用主要停留在看新闻、小说和玩游戏层面,注册账号都是一个值得骄傲的高级操作,更别说网购了。

4、农民的购物习惯难以改变

乡间小卖部与传统的集市是农民购物的两大渠道,对于家电3C等大件商品可能就是进城购买了。对农民而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且他们的时间成本很低,有充分的时间在线下完成购买需求。于是,如何改变农民的意识去进行上网购物,甚至是将自家的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这些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

首先,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瓶颈须打通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为摆在快递下乡、电商下沉之前的一大难点。同时,农村本身地广人稀、分布零散、货物难以集散以及返程空载的现实情况又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为此,打造完善的物流体系成为各大电商平台及快递企业争夺农村市场的重要方面。

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到底该怎么走?

一、加强农村地区末端网络建设

1.加快实现村村直接通邮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符合客观现实条件、具备经济合理性为原则,制定建制村直接通邮统一标准。建立建制村通邮情况台帐,确定各地区直接通邮的具体方式、标准和进度要求,明确各方责任,争取地方支持,逐步实现频次稳定、安全便捷、邮件投递到村的物流服务。

2.补齐农村地区快递短板

深入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鼓励快递企业在乡镇直接设立快递网点。支持快递企业开展员工返乡设点。引导快递企业与第三方合作,或多家快递企业之间合作,在业务量较小的乡镇建立合作网点。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快递服务众包众筹模式,规范引导电商企业的农村线下服务点从事快递服务,完善农村末端快递服务网络。

二、优化农村网络组织运行体系

3.提升仓储分拣能力

对地市和县级仓储配送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市县运营节点,促进城乡有效联动。引导电商企业参与物流园区建设,加强与大型农产品、农资、农村消费品集散中心的有效对接。支持寄递企业利用农村客运站、货运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完善乡镇快递网点的服务功能,打造上接县、下联村的中转节点,支撑农村电商的仓储配送;其中卖货郎农村电商在各村各县的服务站和运营中心提供导购代购服务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物流中转站的角色,帮助广大群众收发包裹,解决百姓“收货难”的问题。

4.完善运输配送体系

健全电商企业县级节点与上下游的运输组织网络,鼓励农村电商企业在业务流量稳定、流向集中的农村地区,加快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邮件快件班线模式,开展市县至乡镇、沿途行政村的双向运输配送服务,提高农村邮件快件寄递时效。鼓励寄递企业之间整合资源,合作开发运输线路或委托第三方运输。鼓励农村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件。卖货郎农村电商通过运营中心自建物流,大大的健全了运输配送体系。

5.提高末端服务质量

电商企业加大对农村运输和投递环节的投入,缩短农村地区邮件快件寄递时限,提高邮件末端投递水平。完善农村电商服务站运行机制,加强服务站的业务培训、技术支撑和质量监督。鼓励服务站丰富功能,发展综合便民服务的同时,叠加邮件快件的接转投递及自提服务功能。卖货郎农村电商平台在末端服务质量上,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城订单退换货、保修等服务,解决百姓“不敢网购”的难题。

三、创建服务农村电商的知名品牌

6.搭建农民脱贫创业平台

推动寄递企业发挥 “快递下乡”优势,采取精准手段和连带方式,降低贫困地区创业成本,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鼓励寄递企业聚焦农产品进城,服务农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和农村散户,提供平台销售与寄递服务;联系地方商务部门、农业部门,自主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村电商企业下乡,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村提供平台销售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为农民创收。

7.发展“互联网+”农村寄递

鼓励寄递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服务模式变革。引导寄递企业与涉农电商平台对接,在电商、金融、运输、寄递等领域开展合作,协力推动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寄递企业与电商企业的农村服务站点开展业务合作与设施共建,逐步形成包容开放、融合共享的“互联网+”农村寄递体系。 农村电商卖货郎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包括农村本地生活、农村电商、金融服务、农村创业等,自建物流成为其一大优势,健全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8.打造农村电商自有品牌

鼓励建立自有农村电商平台,开设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频道。推动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将农产品品牌由地域品牌向企业品牌转化。支持寄递企业依托卖货郎便民服务站和分销渠道资源,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引导寄递企业重视品牌效应,拓展品牌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差异竞争的农村电商自有品牌。卖货郎电商服务平台,在利润共享、市场共享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地的乡、镇、村级零售商家或中小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为广大百姓提供以代买代卖为主要服务。

四、完善农村电商企业服务农村电商模式

9.发挥区域优势开展“农产品+大同城寄递”

支持电商企业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完善“农产品+大同城寄递”模式,采取就近原则,立足便民惠农,通过网点广告、电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销售寄递本地农产品,培育区域消费市场,服务当地农业发展。引导寄递企业与当地农村合作社、供销社等专业机构合作,提供定制化服务,支持当地农产品输出。对于集中生产的农产品,批量进城。对于散户生产的农产品,整合进城。

10.利用速度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直供

支持寄递企业以原产地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切入点,形成“一头对接农户,一头对接用户”的直供模式。推动寄递企业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原产地”特色的利用自身发展模式优势,策划、采购、销售、寄递流程,生鲜农产品区域内限时寄递,干货农产品全网寄递。利用自建物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力发展常温和冰鲜农产品的直达寄递服务。

11.利用金融业务优势开发农村普惠金融特色产品

鼓励企业在服务农村电商过程中为农民提供便民汇款、小额贷款、代收货款、便捷支付等金融服务。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农村地区,服务内容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特点的普惠金融特色产品,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优惠政策。

五、强化科技和信息应用支撑

12.提高运输配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

推广适合农村运输的经济适用车辆、标准化运载单元和专业化装卸设备,加快淘汰安全隐患大、能耗排放高的老旧车辆,提升农村运输和配送的安全性、经济性。引导寄递企业评估现有网络环节和节点的操作能力,根据冷链物流发展需要增加多温层节能冷库、末端网点冷链设施和专业冷藏车辆。

六、加大政策保障支持力度

13.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加强与地方发改、财政、国土、商务、交通、农业、供销等部门的工作对接,争取地方在规划、财政、土地、项目、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

14.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完善农村地区快递网点末端管理机制,探索对农村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快递时限准时率开展调查。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属地管理,督促寄递企业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保障寄递渠道安全畅通。。搭建与相关行业交流平台,推动人才培训、市场营销、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农村电商要根据本意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主动对接管理部门,形成政企合力,因地制宜选择服务农村电商的推进路径和发展模式。

其次,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瓶颈须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购物、上网的能力。

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偏低,农民的购物习惯难以改变,击中了农村电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农村电商发展发展缓慢,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也体现在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精神文明方面。农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目前的现实是,农民科学素质指标在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中最低,农民科学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因此,

第一,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进城农民市民化进程。

城乡居民科学素质相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和农村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优秀科普资源的聚集度高低不等。因此,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不断吸纳农民进城,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推动进城农民市民化,从而不断提升进城农民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不失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近年,国务院颁布了到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推进“三个一亿人”的新型城镇化。即到2020年,使大约一亿具备条件、也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各类城市和城镇;通过加大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使大约一亿生活在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常住人口改善居住条件;通过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更加关注人的因素,把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空间从传统转换成现代,而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简单地集中形成物理意义上的城镇。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来居住,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将是让人能居住在城市,享受更多的城市配套服务,落户、配套住房建设和配套的医疗教育等都将是考虑内容,但是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此次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的福利制度是工作的核心。

第二,大力推进农村科普信息化,打造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强力引擎

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带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传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使科学传播变得无比高效、方便快捷和充满乐趣,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

推进农村科普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前提。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进村入户,使农民能够足不出户,在家中上网,及时通过网络学习和了解科技知识和各方面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手机价格,提高手机质量,并给予农民购买智能手机补贴等特殊政策,提高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从而为农民通过手机这个“第六器官”获取科普知识提供条件。从科协自身的视角来看,应该牢固树立借助为主、自建为辅的科学传播渠道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信息化传播渠道开展科学传播。要面向农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大中国数字科技馆、大科普网、各级科技科协官方网、大众科技网等科普网站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农民了解、登录和使用这些科普网站,以充分发挥现有科普网站的作用。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拓展新媒体科学传播新渠道,更广泛地运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开展科学传播,尤其要面向农村大众加大“科普中国”、健康时报等全国性的权威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应用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权威性的新媒体科普媒介,快速、便捷地学习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促进有知有用有趣的科学知识在农民中广泛传播。要推动针对农民的科普信息推送服务精准化,针对本地区农村科普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通过科普电子读本定向分发、手机推送、电视推送、广播推送、电影院线推送、多媒体视窗推送等定制性传播方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微电影、科普动漫等科普信息资源送达农村目标人群,满足农民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大力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素质,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农民头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不仅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考验各级各有关部门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从科协的角度来说,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包括农技协在内的各类农村科普组织,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要深入实施科普惠农示范工程。切实组织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省级“科普惠农示范工程”的实施,奖补资金重点向主动对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承接农技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基层农技协倾斜,向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加大支持农技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力度,推进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同时,市、县等地方科协也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设立科普惠农配套资金,资金倾斜重点可与国家、省奖补先进农技协的做法有所区别,市、县级科普惠农配套资金可重点扶持处于起步阶段、急需资金支持的发展中农技协组织。这样,既有“锦上添花”,又有“雪中送碳”,更好地促进基层农技协的全面发展。

第四,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传统科普手段,不断丰富农村科普的内容和形式

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的科学传播作用。加大对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相关科教频道、科普大篷车栏目等科技科普类节目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群众对这些知名权威电视科普频道的知晓率和收看率,以充分发挥这些知名权威科普电视在农村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地要加强与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现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传统信息传播渠道作用,合作建设科学素质提升、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栏目,面向农民传播丰富多彩的科普内容。

要加强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文化墙等科普设施建设。这适合农村各类人群。要动员和整合包括政府资金在内的各种力量,不断建设和完善这些行之有效的科普基础设施。尤其要发挥好现有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文化墙等科普设施的作用,定期更新科普内容,定期开展科普活动,使它们真正成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好帮手。

要有针对性地为农民编印配发科普书刊。加大科技科普类报刊的发行应用力度,尽可能地发动更多的农民订阅科技科普类报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科协使用科普经费为农民订阅科普报刊。针对农民实际需要,组织科技专家编印农民科学素质读本、农业技术手册、科普常识口袋书等,为农民提供科普书刊资源。

要充分发挥乡村科普宣传员的作用。乡村科普宣传员是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基层队伍和基本力量。各级科协尤其是县级科协应高度重视乡村科普宣传员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支持,将乡村科普宣传员队伍纳入基层群团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力争为本辖区内的所有行政村配齐科普宣传员。同时,要加强乡村科普宣传员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鼓励和支持他们面向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信息传递和技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中的基础作用。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