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十五五"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指南:5大突破+3大融合
种植
  
2025-10-08 19:49:10
[ 导读 ] "十五五"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指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各地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

在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大背景下,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节点,肩负着农业强县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多重使命。如何以系统思维谋划未来五年的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如何在宏观战略与微观落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答案就在——“5大突破+3大融合”的发展新格局之中。

01

“十四五”回望

成就与挑战并存,基础坚实但短板犹在

要科学谋划“十五五”,必须首先系统回顾“十四五”以来县域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成效与深层问题。

01、主要成绩:稳中有进,亮点纷呈

  • 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牢固:多数县域实现高标准农田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种粮补贴政策精准落地,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增长。

  •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依托资源禀赋,一批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项目落地见效,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持续推进,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0%以上。

  •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扶持、集体经济分红等方式,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部分先进县已接近2:1。

  • 数字乡村初见雏形:电商进村、智慧农业试点、数字治理平台建设逐步推开,为后续数字化转型打下基础。

02、突出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多数农业仍停留在初级生产环节,精深加工率不足30%,品牌影响力弱。

  • 人才外流严重,基层治理乏力: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村干部老龄化普遍,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 基础设施不均衡:偏远村庄道路、供水、通信等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 生态压力加大:部分区域过度开发导致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绿色转型任务紧迫。

  • 体制机制瓶颈未破:土地流转不畅、集体资产盘活难、财政投入碎片化等问题制约发展活力。

这些既是“十四五”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十五五”必须重点攻坚的方向。

02

“十五五”前瞻

新形势下的四大转变与三大机遇

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十五五”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县域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深刻变革:

01、四大转变正在发生

  • 从“保供为主”向“提质增效”转变: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功能性农产品需求上升,倒逼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 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乡村振兴不再是单项工程,而是涉及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的系统性重塑。

  • 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社会资本、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创业群体成为重要参与力量。

  • 从“城乡分割”向“融合发展”转变:要素双向流动加速,县域作为城乡融合主战场的地位日益凸显。

02、三大战略机遇值得把握

  • 国家战略叠加红利:乡村振兴促进法深入实施,“双碳”目标催生绿色农业新赛道,数字中国建设赋能智慧乡村。

  • 消费升级带来市场空间:中产阶层扩大推动高端农产品、康养旅居、亲子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 技术革命重构产业逻辑: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生产力体系。

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唯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才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03

5大突破

引领“十五五”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基于现实基础与未来趋势,我们提出“十五五”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五大核心突破方向,旨在打通堵点、激发潜能、塑造优势。

0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高效跃升

关键词:全产业链、集群化、品牌化

  • 推动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打造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仓储物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 培育3—5个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化联合体。

  • 实施“县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双轮驱动战略,建立统一质量标准、包装标识和溯源系统。

  •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功能性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等高附加值品类,拓展农产品消费场景。

  • 例如:某茶叶大县可打造“茶旅文康”融合产业链,覆盖茶园观光、手工制茶体验、茶多酚提取、茶主题民宿等全链条业态。


02、深化农村改革攻坚,释放制度红利功能

关键词:土地、集体、金融、治理

  •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抵押、退出机制试点。

  • 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推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扩面提质。

  •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推广“整村授信”“供应链金融”“农业保险+期货”模式。

  • 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等创新做法。

目标是让“沉睡资产”变“活资本”,让“边缘资源”变“发展要素”。

0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关键词:品质提升、功能完善、文化传承

  • 编制“乡村空间规划一张图”,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空间。

  • 实施“道路通达、饮水安全、电网升级、网络覆盖”四大提升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 推进“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避免“千村一面”。

  • 建设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集中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功能,提升服务可达性。

建议每个乡镇打造1—2个“未来乡村”样板村,集成智慧安防、垃圾分类、邻里互助等功能。

04、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点燃创新驱动引擎

关键词:科技赋能、人才回流、技能培训

  • 建设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试验基地。

  • 推广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AI病虫害识别等实用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 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每年培训职业农民1000人次以上,设立“乡土专家库”。

  • 出台“归雁计划”政策包,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支持,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能人返乡。

可设立“乡村振兴青年营”,打造集培训、孵化、社交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05、健全强村富民机制,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关键词:集体经济、利益联结、增收渠道

  • 推行“强村公司”模式,鼓励村集体以资产、资金入股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

  •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 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共享农庄等灵活就业形态,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提升工资性收入占比。

力争到2030年,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其中30%达到百万元以上。

04

三大融合

打破边界,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如果说“5大突破”是纵向深化,那么“3大融合”则是横向拓展,旨在打破城乡、产业、区域之间的壁垒,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01、城乡融合发展,重塑以城带乡,城乡共生关系

  • 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统一规划建设城乡交通、能源、信息网络,实现“同城同网”。

  •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探索“县管校聘”“县域医共体”改革。

  • 促进要素双向流动:允许城市人才下乡创业、退休人员返乡定居,探索“市民农庄”试点。

  •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同地同权同价”。

    目标是让农民不仅“身在乡村”,也能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02、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复合型产业生态

  • 农业+加工: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减少产后损失率。

  • 农业+旅游:发展田园综合体、研学基地、民宿集群,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民俗”的四季游线。

  • 农业+文化:挖掘农耕文明、非遗技艺、红色资源,讲好“乡土故事”。

  • 农业+康养:结合森林、温泉、中药材等资源,发展健康养生、慢生活度假项目。

    建议每个县至少打造一个“农业+”融合示范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03、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构建县域联动组团发展格局

  •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相邻县市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交通互联等方面协同规划。

  • 建立“飞地园区”或“共富工坊”,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分成。

  • 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如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增强整体竞争力。

  • 构建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中心,降低流通成本。

    例如:多个茶叶产区可联合打造“区域茶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避免内部竞争。

05

保障机制

让规划“能落地、可评估、真见效”

再好的蓝图也需要强有力的实施保障。为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强化支撑:

01、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

  • 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领导小组,统筹发改、财政、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

  • 将重点指标纳入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审计,确保“一把手”亲自抓。

02、羡慕牵引,夯实载体支撑

  • 策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如:

- 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

- 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地力提升工程

- 数字乡村全域覆盖工程

- 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建设

-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枢纽建设工程

  • 建立“项目库+资金池+时间表”闭环管理机制,实行挂图作战、动态调整。

03、政策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图片

  • 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

  •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设立县级“乡村产业用地保障池”,单列一定比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 推行“揭榜挂帅”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

06

结语

“十五五”已经拉开序幕。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便于落实三大原则,牢牢抓住“5大突破”这个发力点,紧紧扭住“3大融合”这个关键轴,就一定能够绘就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丽画卷。

未来的县域,不只是中国的“粮仓”“菜篮子”,更将是诗意栖居的家园、创新创业的热土、城乡共生的典范。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