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从“面子”到“里子”,乡村振兴如何走的更稳?
乡村振兴
  
2025-09-12 21:33:34
[ 导读 ] 从“面子”到“里子”,乡村振兴如何走的更稳?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无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硬化路通到家门口,文化墙绘点亮街巷,标准化公厕、整洁的村容成为标配。这些“面子”上的显著变化,是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成果。然而,当基础设施的“硬件”初具规模,乡村振兴的“下半场”挑战才真正浮出水面——如何让光鲜的“面子”之下,拥有坚实、活力、可持续的“里子”?当前,不少乡村正面临“表里不一”的割裂图景:一面是崭新的设施,另一面却是产业空心、人口流失、公共设施闲置的尴尬现实。从“面子”向“里子”的深度转型,是乡村振兴能否行稳致远的核心命题。

核心命题:当“面子”易建,“里子”难筑

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一种割裂图景:一面是崭新的文化墙、标准化的公厕、统一的村容村貌,另一面却是产业空心化、人口流失、基础设施闲置、治理机制僵化等问题的持续存在。这种“面子”与“里子”的脱节,暴露出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表轻里”的结构性问题。

01、产业根基不牢:有“新貌”无“新业”

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许多乡村产业项目一哄而上(如遍地开花的农家乐、采摘园),缺乏对本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的深度研判,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多以初级农产品生产或低端乡村旅游为主,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薄弱,难以形成闭环和提升价值。

抗风险能力弱: 过度依赖单一产业或外部市场,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政策调整冲击,稳定性差。

与农民利益联结松散: “公司+农户”等模式中,农民往往处于产业链末端,分享增值收益有限,参与度和获得感不强。

02、人口结构失衡:有“人来”无“人留”

青壮年持续外流,老龄化空心化加剧: 城市化虹吸效应持续,优质教育、医疗、就业机会集中于城市,导致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外流,留守人口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乡村活力衰退。(您已描述核心现象)

返乡创业就业“水土不服”: 尽管有政策鼓励,但返乡人员常面临产业基础薄弱、市场空间有限、配套服务缺失(如子女教育、老人医疗、文化生活)、创业融资难、与本地治理体系磨合不畅等现实困境,难以扎根发展。

人才培育与吸引力双重不足: 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同时缺乏有效机制吸引外部专业人才(如科技、管理、营销、文旅运营等)长期服务乡村。乡村在人才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

03、治理体系悬空:有“制度”无“实效”

行政化倾向明显,自治活力不足: 村两委承担大量上级行政任务,疲于应付,服务村民、组织动员、矛盾调解等核心自治功能弱化。

多元主体参与不够: 村民、乡贤、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不畅、机制不活,未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合力。

数字化治理浮于表面: “智慧乡村”平台建设不少,但真正用于提升治理效能、服务村民、赋能产业的应用深度不足,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营”问题。

04、设施服务失衡:有“设施”无“服务”

供需错配,使用效率低下: 部分公共设施(如文化礼堂、体育设施、卫生室)建设标准高,但与村民实际需求脱节,或因缺乏专业运营管理而长期闲置。

可持续运维难以为继: 设施建成后,缺乏稳定的管护资金、专业人员和长效管理机制,“有人建、无人管”现象突出。

公共服务质量不均: 教育、医疗、养老等核心公共服务在可达性、专业性、可及性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巨大差距,难以满足村民尤其是“一老一小”的高质量需求。

深层障碍:横亘在“面子”与“里子”之间的三道坎

从“面子”走向“里子”,并非简单的路径转换,而是一场深层次的制度与结构变革。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障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01、产业振兴之坎: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阵痛

过去乡村振兴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形成了一种“政府主导、项目拉动”的模式。然而,这种“输血式”发展难以持续。要实现产业振兴,必须打破“政府建、群众看”的惯性,真正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02、制度机制之坎:政策落地与基层执行的错位

政策设计往往“高大上”,但基层执行却面临资源不足、能力有限、动力缺失等问题。一些地方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层层加码”“形式主义”“数字政绩”等倾向,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政策空转”的现象。

03、文化认同之坎:乡村精神的失根与重构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面临断裂风险。年轻一代对乡土文化认同感降低,乡村社会价值体系逐渐式微。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成为乡村振兴“里子”建设的重要课题。

破局之道:让“里子”实起来、厚起来、活起来

面对“面子”与“里子”之间的鸿沟,乡村振兴必须从顶层设计、基层实践、制度创新、文化重塑等多个维度发力,推动乡村实现由“形”到“神”的深度转型。

01、产业融合:夯实经济“底子”

立足特色,精准定位:深入挖掘本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选择1-2个主导产业,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道路,避免盲目跟风。

延伸链条,提升价值: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业态结合,拓展功能,提升综合效益。

强化利益联结: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民更多参与到产业链各环节并分享增值收益,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优化要素供给: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合“数字鸿沟”;引入科技特派员等机制,促进技术下沉。

02、人才回流:破解“空心化”困局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必须构建“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机制。

精准引育本土人才: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致富带头人等“土专家”、“田秀才”。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本土人才创新创业。

柔性引进外部人才: 建立“候鸟型”专家库、乡贤顾问团,鼓励企业家、科技人员、退休干部、文旅从业者等以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短期服务等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

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建设产业园区、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待遇、荣誉、发展空间上给予倾斜。

03、治理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下半场”更需要治理创新。应推动“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并重,构建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村民议事会、积分制管理、村民代表制等机制,提升村民参与度和自治能力。

厘清权责,减负增效: 明晰县乡政府与村级组织的权责清单,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考核负担,让村级组织回归服务村民、引领发展的本位。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健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制度。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治理方式,激发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动多元协同共治: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市场主体、新乡贤等参与乡村治理和服务供给,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新格局。

提升数字治理效能: 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办事效率。利用数字平台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监督、信息共享、应急管理,提高治理透明度和精准度。

04、服务下沉:贯通“最后一公里”

乡村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制约群众获得感提升的关键。应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

推动资源和服务下沉: 强化县域统筹,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和延伸。探索“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机制,解决基层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需求导向,精准供给: 深入调研村民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和形象工程。优先保障和提升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核心服务(如基本医疗、养老托幼、寄递物流)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创新服务提供方式: 推广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购买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如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弥补物理距离限制。探索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

健全长效运维机制: 明确各类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管护责任和资金来源,探索使用者付费、村集体经济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运维模式,确保设施建得好、用得上、管长远。

05、文化铸魂:唤醒乡土自信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文化“活化”与“创新”。

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系统梳理和保护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技艺、节庆)。支持非遗传承人,建设村史馆、民俗馆等载体。

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相结合,发展特色文创、研学旅行、民俗体验等新业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弘扬正能量。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支持村民自发组建文艺队伍(如广场舞队、戏曲班)。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06、制度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需要长效机制支撑。应建立“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推动财政资金向“引导性”“撬动性”转变。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乡村发展的信贷产品,如“农业信用贷”“乡村创业贷”等。

同时,应完善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制度创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制度空间。建立健全乡村发展评估体系,将“里子”建设纳入考核指标,避免“重面子、轻里子”的政绩导向。

结语

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更不是一场“运动式”的冲刺。从“面子”到“里子”,从“看得见”到“可持续”,是一场深刻的转型与重构。未来的乡村,不应只是城市的“后花园”,而应成为充满活力、承载希望的新家园。

“下半场”的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产业为基、治理为魂、文化为根、服务为本,推动乡村实现由“外在美”向“内在强”的跃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乡村“活”起来、“实”起来、“美”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生温度的乡村振兴之路。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