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佬】赵瑜:农药企业做特肥,模式不是关键!
农药
  
2020-06-04 11:08:14
[ 导读 ] 特肥开启的是一个新时代!

陕西中特联生态研究院创始人 赵瑜

未来特肥的规模,或达到农药的5-10倍!特肥的出现和流行,不是简单的产品趋势。

特肥开启的是一个新时代!它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变革,意味着人们对作物的认知和管理调控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肥对传统肥料企业和农药企业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于特肥定义,我认为特肥主要是解决环境问题和作物特定问题:一是针对极端天气带来的胁迫问题,比如倒春寒、干热风、干旱等,还有包括机械损伤甚至一些生物胁迫问题;二是在作物生育周期内,针对作物特定生长阶段的,比如生根、促花、保果、转色、控稍等等。

对缓控释肥这类针对营养本身的,我个人不倾向认为是特肥。

与深圳润康曹董事长交谈特肥的功能

传统农化企业近年纷纷转型特肥。

农药企业尤其是制剂企业,一受制于原料波动,二要承受农产品低迷带来的压力,两面煎熬加利润驱使,让他们把目光纷纷转向特肥

但农药企业的特肥之路并不顺利。

纵观国内农药企业,转型特肥路径有二:一是代理进口特肥,二是自己委托/生产,在渠道上基本都是沿袭原有农药通路。

这两条路径,我更看好后者。

代理进口特肥,初衷很好,分手不少。

有些自身产品不具备竞争力的,选择进口特肥可能会多一些考虑,对利润的要求不是第一位的,合作的可能会相对长久。

很多合作分手的,究其根本,一则利润难达预期,二则在渠道保证、市场保护上问题颇多、矛盾不断。

相比之下,自己生产就省却了很多麻烦。

当然前提是解决了产品力的问题。

在辉丰生物农业参与特种肥研讨与技术支持

现在,不少农药企业开始自营肥料产品,自建工厂或者委托加工,甚至成立专门的特肥部/作物营养事业部尽管在整体架构中,特肥还是属于辅助和从属地位)。

研发和技术服务对农药企业也是一个难题,但至少还不是那么显性。

产品之后,销售开始成为问题。

不少农药企业在经营几年后,发现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困境,销售额停滞不前。

农药企业开始困惑,增长瓶颈到底如何突破?

很多人认为应该将农药和特肥分开运营,是运营模式存在问题。

我认为真正的瓶颈不是运营模式的问题。

浅层次是认知和思维的问题,深层次是人才机构/知识结构转型的问题,这个才是最大的瓶颈所在

农药企业老板往往第一反应是:我缺个懂肥料的人。

其实,更应该看看:企业员工的是不是仍然以曾经的生产工人为主?还是以植保背景为主?到底有多少农学背景的,又有多少植物营养背景的?

没有整体人才/知识结构的转型,依靠模式和个人很难实质性突破瓶颈。

关于农药和特肥不宜分开运营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植保和营养融合趋势的问题:植物营养与和谐植保的理念会被更多人接受

极端的天气成为常态,再加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人们对作物的管理也开始从局部走向全面,植保、营养、免疫、胁迫管理呈逐渐融合之势。

而且营养和胁迫管理已经开始走在植保之前,比如以前果园管理可能是从清园开始,现在必须要从营养和胁迫管理开始。

植保作为一部分刚需内容,是农药企业的优势和起点,应该充分利用,不能固守,但也不能放弃。

山东恩宝转型座谈会与功能性特肥的重新定位

相比传统肥料企业,农药企业在做特肥上有独具优势。

国内一线、二线农药企业在渠道上的优势还是很突出的,渠道链接程度强,应用技术推广能力强;

传统肥企注重成本、价格敏感,药企则更注重功能,这点也更契合特肥的本质;

农药企业整体更规范,更精细化,容易接受特肥的技术推广路线;

农药企业因为在植保上的优势,在提供作物解决方案上也有单纯肥料企业所不具备的资源。

关于农药企业选择特肥产品,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保证产品力,这个是特肥实现价值的基础,万不能贪图便宜。

很多功能性原料价格相差很大,效果也是千差万别。

除了原料,工艺仍然是一个最不可忽视的但往往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很多有机类功效物质,工艺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产品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二是要和企业自身产品形成协同增效,合理搭配。

这就要求特肥产品和农药产品有很高的适配性,不能盲目选择和跟风特肥产品。

在原料选择上,也不宜单纯追求原料的高端化,而应该根据区域和作物的不同,尤其是对区域极端天气/胁迫环境考虑进行选择,比如南方柑橘区相比新疆地区,生长环境相对稳定,两者对生物刺激素原料的要求并不相同。

矿源腐殖酸、氨基酸、海藻酸、氨基酸+海藻酸,以及一些蛋白类、多肽类原料各自都有其功效和特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产品和目标区域及作物进行合理选择。

而一些元素类产品,也不能像农药配方那样,仅仅考虑含量,尤其一些需要深度螯合的元素。

除了混配等使用要求外,一定要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比如杀虫杀菌类和生物刺激素类的配合,调节剂和营养元素类的配合等。

三是要跟根据作物目标做适当延申,形成企业核心的作物解决方案,这点非常关键,决定农药企业最终能在特肥方向走多远。

农药企业转型特肥,我整体依然看好。

未来除了一批专业的特肥运营公司,一定会有不少农药企业脱颖而出,引领特肥潮流。

专业的特肥公司会进一步分化,在细分领域,比如元素类、蛋白类、氨基酸类、海藻酸会成长起一些极具竞争力的公司。

而农药企业如果能依托国内巨大的市场和特肥资源,加强研发能力和人力转型,顺应作物管理趋势,也一定会诞生一批真正以特肥为主/农药为辅的特肥企业。

营养搞的好,胁迫管理搞的好,农药用的就越少!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