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很值钱,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展出路怎样?
金融
正方兰山会    老于
2016-07-28 09:45:53
[ 导读 ] 聪明人看到农村金融的机会,那里是有八亿人的蓝海,也是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来的空地,农村一直处在金融体系的最底层。


伴随着金融普惠的理论,以及金融改革的的号召,城市在金融体系下发展至今迎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无论是跟互联网相关还是投资需求相关,金融体制始终不能深入农村。

聪明人看到农村金融的机会,那里是有八亿人的蓝海,也是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来的空地,农村一直处在金融体系的最底层。

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不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农民仅仅依靠土地不能养活自己,而且人均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小。截止2015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刚刚突破万元大关,而2015年城市人口的平均收入是农民收入的2.91倍,同时,2013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 0.078 公顷,约合 1.17 亩,在全球 239 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 172 位。

中国农村的现状

中国今天的农民已经不再缺钱购买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这些农资产品的价格不算高,农民的需求也不大。现在农民的贷款需求是结婚、买车、买房等消费行为,而解决这些贷款问题的都是近亲间的无利息借款,从银行贷款的农民太少了。

阿里巴巴、京东为主的农村电商成了当下的热门,谁也不想放弃这块8亿人的市场,不过,农村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于互联网的接受能力却很强。很多农村家庭已然购置了电脑并接入互联网,一些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在家里帮助同村的老年人和不会使用互联网的村民网购日用品,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农村淘宝。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农民的地位比较低,农林牧渔贡献GDP近10%,而农民获得的银行贷款连1%都不到,城市成熟的抵押贷款、小额信贷、信用卡等业务在农村几乎看不到。农民多是使用民间借贷、高利贷等满足资金需求。

农村的问题是:不能适应目前的金融体制

风险是金融机构无法在农村大展身手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确认农户的还款能力与稳定性,那么没有金融机构愿意贷款出去。今天的农业生产已经不用靠天吃饭,不过每天的灾难也从未减少,一场冰雹就可能摧毁一个家庭整年的收入来源。

人口红利减少是农村面临的一大问题。年轻人已经不习惯于种植作业,当然,今天的小农经济也无法满足生活,外出打工是农村年轻人最好的选择。去城市打工至少一年才能回家,能留在城市的年轻人多半选择不再返回农村,城市有年轻人需要的一切和期待的未来,最近的情况是,很多农村女孩选择嫁到城市,以脱离农村环境,未来也许真的会有“农村剩男危机”。

此外,农民缺少传统金融市场认可的抵押资产。农民最大的资产就是土地,而且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承包权、没有所有权也就不能够抵押土地。当然,这个今天已经不再是问题,2013年国家明确了耕地确权和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让土地抵押成为可能,但是,有一个新问题出现了,银行怎么将土地变现,难不成银行要成立“农田事业部”?

曾有网友建议,银行可以将土地置换给需要宅基地的农民,以此变现,不过,国家允许一户家庭只能有一份宅基地,让金融机构处理土地变现成为泡影。

农村金融差异化严重: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农村金融就没有出路吗?当然不是。农民除了拥有土地,还拥有当下最具有价值的东西:信用。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不代表信用不好。农村里家家户户几乎相互熟识,亲戚朋友多半同在一个村子,没有人会为了一点贷款毁掉自己的声誉。很多人办了不道德的事情多半会自我安慰道:“反正没有人认识我。”在农村,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

5月9日,《土地市场蓝皮书: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农村金融机构农地抵押贷款供给意愿存在地区差异性。一是地区差异性,土地流转市场成熟的地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热情高,反之则遇冷。二是金融机构喜欢农户流转土地抵押贷款,但是法律规定的自有承包地不享受此待遇掣肘农村金融发展。三是对于土地流转程度高的农村,土地价值高,反之则低,农地抵押权价值评估差异明显。说到底,农地流转亟待完善。

中国农村人口有八亿,市场空间巨大,人人都有金融业务的需求,别的不提,就说电动车吧,几乎是中国农民的标配,使用率和手机一样高。一个农民使用金融产品购买电动车是有需求的,或者使用电动车当做抵押物又如何,这种简简单单单的小生意放到八亿人的市场里就是笔大生意。

在中国,愿意折腾折腾的农民越来越多,果园、山林、农场、作坊,个体户都需要充足的流动资金,每天都会产生无数的贷款需求,当然,农村电商的发展也让个人消费金融业务在农村拓展成为可能,这是被城市人口验证过的正确理论。

农业行业观察——专注农业领域的产业媒体,服务中小农业企业经理人、行业解读、政策剖析、干货案例、实战课堂、欢迎订阅公众号:nyguancha或微信搜索:农业行业观察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