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青睐!数字乡村如何从“盆景”变“风景”(附6个模式)
智慧农业
  
10小时前
[ 导读 ] 数字乡村如何从“盆景”变“风景”?

数字乡村作为一种新的乡村社会发展形态,是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拓展。

阿里、京东、拼多多、联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互联网、信息化公司纷纷加码数字乡村。

01

数字乡村涵义与特点

就数字乡村而言,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指的是在乡村地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乡村经济、治理、文化、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总体来看,数字乡村并非技术下乡的单一维度,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乡村产业、治理、服务、生活进行系统性重构。其核心特点体现在四个层面:

具体来说,数字乡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经济数字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智慧农业等手段,促进农产品销售、农村旅游、乡村产业等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乡村经济水平。

2乡村治理数字化:运用数字化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提高乡村治理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乡村文化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乡村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4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手段,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便捷性、普惠性和均等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讲真,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让农民享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治理现代化,提高乡村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02

数字乡村遭遇3大挑战

就政策来看,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发布文件和通知,这些政策进一步助推引发了数字乡村建设大潮,也加速了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范围的应用与推广。

尽管数字乡村政策青睐且前景广阔,但落地过程中仍面临三大痛点:

1. 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并存

部分地区盲目跟风建设数字大屏”“指挥中心,但未与产业实际需求结合。某省曾投入亿元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因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最终沦为面子工程

2. 数据孤岛:横向不连通、纵向不穿透

农业、商务、气象等部门数据各自为政,导致数据烟囱林立。某县畜牧局与环保局的数据系统互不兼容,养殖场污染监测数据无法共享,环保执法效率低下。

3. 农业规模不足:小农户难以承接数字化红利

中国农户平均经营土地面积仅8亩,难以分摊数字化设备成本。某地推广智能灌溉系统,单套设备成本5万元,小农户望而却步,最终仅大型农场受益。

面临客观问题,中国数字乡村除了进一步获得政策青睐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数字化企业、信息化企业敢于在新模式上试水与突破。

03

6大创新模式或将改变农业农村

数字乡村已经探索了多元化的模式,并引爆了农业农村的信息化与数字化革命。农业行业观察研究团队梳理6个模式,呈现出数字乡村如何从“风景”变成“盆景”。

模式1无人农场模式

无人农场是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终极形态,其核心是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智能农机装备与农业AI大脑的协同,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干预。技术架构可拆解为三层:

1感知层:部署田间物联网设备(如土壤墒情传感器、多光谱无人机)实时采集环境数据;

2决策层: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如DSSAT模型)与AI算法生成动态管理指令;

3执行层:通过无人拖拉机、自动播种机等设备完成精准作业。

黑龙江建三江无人化稻田为例:该农场引入极飞科技解决方案,通过5G+北斗系统实现农机自动驾驶,误差控制在±2.5厘米内。在插秧环节,系统根据土壤肥力数据自动调整株距,使水稻亩产突破14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12%。更关键的是,1人可管理1500亩耕地,人力成本下降80%

模式2精准种植模式

精准种植依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帮助种植行业提供精准与系统的种植节节方法,从而帮助企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其技术路径可分解为:

1多源数据融合: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地面传感器等手段,构建作物生长全周期数字画像;

2模型动态优化:基于历史数据训练作物生长模型,结合实时气象数据生成变量管理方案;

3装备智能执行: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变量施肥机等设备实现按需供给

新疆棉花数字棉田为例,在兵团农场,土壤EC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盐碱度,结合棉花生长模型动态调整滴灌量。例如,在蕾期,系统根据未来3天降雨预测,自动将滴灌频率从7天一次调整为5天一次,单亩节水30立方米,棉花单产提升15%

模式3智慧养殖模式

在传统养殖领域,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设备、大数据、智慧平台等解决养殖领域效率难题、病害问题等,从而实现养殖行业从传统模式跃迁到靠数据、靠机器人养殖的智慧养殖模式。其包含3个层面:

1个体数字化:通过耳标、智能项圈实时采集牲畜体征数据(如体温、活动量);

2环境数字化:通过氨气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圈舍环境,自动控制通风设备;

3饲料数字化: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检测饲料营养,精准配比日粮。

温氏股份猪脸识别系统为例:该平台为每头猪建立数字档案,通过AI算法识别进食行为、咳嗽频率等异常。当系统检测到某头猪反刍次数减少时,自动推送疫病预警至饲养员手机,使生猪存活率提升至98%,单头利润增加200元。

模式4:智慧乡村模式

智慧乡村建设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造和升级,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智慧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其内容包含:

1数据整合: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数据的乡村数字底座

2服务整合:聚合政务、民生、商业服务功能;

3治理整合:通过网格化管理、积分制等手段激发村民自治;

4技术赋能:利用AI外呼、智能填表等工具为村干部减负。

浙江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为例:该平台整合13个部门48类数据,村民通过小程序即可办理社保查询、农房审批等业务。在疫情防控中,平台通过AI外呼自动通知村民接种疫苗,覆盖率达95%,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

模式5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

互联网+政务是数字治理的核心业务。其包括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实现政府机构与农民信息互通、信息链接、信息平台等。另外,该模式通过三通一平实现服务下沉:

1网络通:推进5G基站、光纤宽带向行政村延伸;

2平台通:搭建县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

3数据通: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户籍、土地等数据共享;

4终端下沉:在村级部署自助服务终端或政务服务小哥上门办理。

甘肃陇南数字政府乡村版为例:农户在线申请产业贷款时,系统自动调取土地确权、信用记录等信息,审批周期从15天缩短至3天。2024年,陇南通过该平台发放农业补贴12亿元,惠及25万户。

模式6:乡村智慧绿色生态模式

该模式依托于数字乡村+绿色生态等相结合的,以打造智慧乡村、智慧农业、数字化农业为基础,从而实现农业碳汇、农业生态产业等层面的变革。该模式通过三化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1碳汇数字化:测算森林、湿地、农田碳汇量,开发交易产品;

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线转化畜禽粪便、秸秆;

3生态产业化: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业态。

浙江安吉竹林碳汇交易为例,安吉对87万亩竹林进行碳汇测算,开发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年碳汇量达120万吨。企业可通过平台购买碳汇抵消排放,2024年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30%收益反哺林农。

以上6个模式都是以“数字乡村”为基础,实现农业、农村的系统化变革,从而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04

四大发展趋势:诞生新盆景

1. 政府+企业紧密结合:从单打独斗协同作战

政府需转变角色,从直接建设者转为规则制定者+生态构建者。例如,农业农村部联合华为、阿里等企业成立数字乡村创新联盟,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开发应用场景。企业则需从技术输出转向运营服务,通过长期陪伴式服务获取收益。

2. 头部企业牵引:从技术输出生态构建

头部企业正从卖产品转向建生态例如,拼多多在云南建立数字农业产业园,整合种植、加工、物流、销售全链条资源,带动当地草莓产业产值增长50%。未来,企业需通过搭建开放平台、培育新农人、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构建产业生态。

3. 多元化业务模式增多:从卖硬件卖服务

农机企业正从销售设备转向托管服务。例如,雷沃重工推出无人农场托管服务,按作物产量收费,农户无需购买设备即可享受数字化红利。科技公司则从卖软件转向数据运营,通过分析农户数据提供金融、保险、农资采购等增值服务。

4. 农村信息化产业逐步发展:从技术洼地创新高地

随着5G基站、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下沉,农村正成为信息化产业新蓝海。例如,浙江移动在余村建设“5G+AI实验室,孵化出竹林碳汇监测、茶园智能分拣等10余项创新应用。未来,农村信息化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催生数字农服师”“农业AI训练师等新职业。

图片

05

结语

数字乡村的本质,是用技术重构乡村的生产关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需警惕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陷阱,从产业痛点出发,选择小切口、大场景的落地路径;对于企业而言,需跳出技术崇拜,以用户思维设计产品,让农民真正成为数字化的受益者。

唯有如此,数字乡村才能从盆景变为风景,从试点走向普惠但是,这一条路绝不是平坦的,需要更多的人为之付出与奋斗。(文/戈彬)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