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如何构建新商业?科技化、产业化、商业化
种植
  
9小时前
[ 导读 ] 林下经济如何构建新商业?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工林面积(约12亿亩),但长期以来,林业经济仍停留在“砍树卖木”的粗放阶段。随着“两山”理念深化和粮食安全战略升级,林下经济正从“边缘产业”跃升为重构乡村商业生态的核心引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各地涌现出峡江“场企联营”、万安“林药共生”、姚安“林蜂经济”等创新模式。这场“向林而生”的商业革命,正以生态价值为锚点,重塑产业链、激活新要素、开辟新赛道。

一、林下经济的发展重点:复合经营到多元产业

1复合经营深化

持续推广经济林果种植,在适宜的林下区域广泛种植各类特色经济林果,如油茶、板栗等,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为市场提供丰富的林果产品。同时,大力发展林源道地中药材,深入挖掘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潜力,通过科学种植与管理,提高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满足中医药产业对优质药材的需求,实现林业与药业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2产品加工升级

以林业产业示范园区为核心载体,全力推动林下经济产品加工的转型升级。注重产品品质的精细化提升,从原材料筛选、加工工艺优化到产品包装设计,全方位打造精品化产品。加强基地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保障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与质量可控性。完善服务体系,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支持、市场信息咨询到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促进林下经济产品加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3森林景观多元利用

紧密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大框架,深度挖掘森林景观资源的多元价值。一方面,打造特色森林景观旅游项目,如建设森林公园、森林氧吧、森林步道等,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促进森林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森林康养食品产业,充分利用森林中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开发各类森林康养食品、饮品,如森林蜂蜜、松针茶等,将森林康养理念贯穿于产品研发与生产全过程,实现森林景观资源与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

4品牌战略推进

大力实施林业品牌战略,深度挖掘林下经济产业中的特有品牌资源。从地域特色、产品品质、文化内涵等多维度入手,精心培育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与较高市场竞争力的林业品牌。积极扶持企业品牌创建,为企业提供品牌策划、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质量提升、文化塑造等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注重地理标志等品牌标识的培育与应用,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彰显林下经济产品的地域特色与独特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市场认可度。

5科技与数字化赋能

积极推进林下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加快在林下经济重点林区布设5G 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现林区信息的高速传输与精准采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林下种植、养殖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优化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布局与销售策略,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二、产业链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

传统林下经济多停留在种植养殖环节,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而新商业逻辑下,企业需以“全链条思维”重构产业生态。

1规模化与标准化:破解“小散乱”困局

林下产业的小、散等窘况是我国的林下经济的现状。那么,要靠什么来破解呢?规模化、标准化。比如

峡江县通过“场企联营”模式整合30万亩国有林地,打造万亩中药材基地和千亩食用菌立体种植区,引入省林科院的良种培育技术,形成“科技+企业+基地”的规模化示范效应1。这种模式将分散林地转化为标准化生产单元,单位面积产值提升43%1,为深加工和品牌化奠定基础。

2三产融合:从“卖原料”到“卖体验”

90%以上的林下产业处于卖原料、卖木材、卖草坪等低端经济,这也导致中国林下经济升级慢、产业化变现困难。

专家认为,林下产业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体验的转变,不仅仅是业态转变更是商业底层逻辑的变革。

河南卢氏县将林下种植与森林旅游结合,打造樱桃沟、塔子山等79处旅游景观点,形成“林下种植-加工-旅游”闭环,年综合产值超10亿元。浙江安吉竹林碳汇项目更进一步,通过“竹林+康养+研学”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资产,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

3利益联结:构建“共生型”商业网络

组织变革是中国农业突围的新方式,未来的农业农村经济组织不再是单一结构,而是“共生性”商业模式,多方链接、多方收益才是最佳路径。

江西万安县推行“国有林场+集体+农户”合作机制,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订单生产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遂川县羊肚菌基地以“保底收购+收益分红”模式,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这种共生网络打破零和博弈,实现资源增值共享。

三、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数据驱动”

林下经济的“非标性”(地形复杂、物种多样)曾是规模化瓶颈,而数字化技术正将其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

1精准化管理:AI与物联网重塑生产逻辑

放养式管理已经不适合中国农业政策,精细化、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方式正成为林下产业的新样式。比如

峡江县建设150亩现代化苗木繁育中心,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和AI决策系统实现虎乳灵芝、玉木耳等珍稀菌类的精准培育,良种试点成功率提升50%。北京平谷区利用物联网监测林间环境,动态调整牡丹、芍药种植方案,土地利用率提高30%

2 供应链升级:区块链溯源与冷链革命

林下经济突破不仅仅是生产端突破,而是供应链的创新与变革。从生产端到供应链端、消费端全链路升级。尤其是溯源、冷链、物流等产业的落地与应用。比如

云南姚安县建立野生菌区块链溯源平台,从采摘到加工全程数据上链,产品溢价提升20%。河南卢氏县建设林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将中药材、食用菌保鲜期延长3倍,直供长三角高端市场。

3品种创新:生物技术打开价值空间

为什么林下经济不能成为经济?品种创新势在必行。品种创新不仅仅解决标准化、产业化难题,更为林下经济品牌升级提供条件。

浙江淳安县在林下试种三叶青、重楼等珍稀药材,通过组培技术将生长周期缩短40%,亩均收益突破2万元。江西万安培育高抗逆性岗梅品种,亩产提升35%,成为广药集团核心原料基地。

四、生态价值货币化:从“隐性资产”到“显性资本”

森林的碳汇、水土保持等生态价值长期难以量化,而新商业模型正通过金融工具实现“绿水青山”的资本化。

1碳汇交易:林业的“绿色期权”

林业碳汇是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这一过程直接关联到森林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是提升森林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

安吉县上线全国首个竹林碳汇交易平台,将80万亩竹林碳汇打包出售给吉利、宝能等企业,农户每亩年均增收800元。这种模式将生态服务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开辟全新收益渠道。

2生态认证:抢占消费心智高地

林下产品的“生态认证”有利于产品品牌化、标准化,更能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比如

北京平谷区推出“零碳牡丹”认证体系,通过测算种植过程的碳足迹,产品溢价达30%。浙江“大下姜”区域打造“森林蜜”品牌,依托蜜蜂碳汇监测数据,每箱蜂年碳汇收益达200元。

3绿色金融: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林下可生金,绿富可双赢。”

以绿色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既是壮大林业经济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更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明确允许利用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并将配套用地纳入政策保障。江西万安创新“林权抵押+碳汇质押”贷款模式,企业可凭500亩林地碳汇预期收益获得千万级融资。

五、未来趋势:从“区域实践”到“全球范式”

林下经济的商业进化远未触顶,三大趋势将重塑产业格局:

1全球化布局:中国林下经济模式正向“周边乃至全球”国家输出。如云南姚安的魔芋种植技术已在老挝、缅甸推广,带动跨境产业链形成。

2城乡要素对流:城市资本与乡村资源的深度融合。北京平谷吸引社会资本1882万元投资林下牡丹种植,反哺乡村旅游开发。

3生物经济崛起:林源活性成分提取(如灵芝多糖、黄精皂苷)催生千亿级健康产业,浙江已建成亚洲最大林药生物萃取中心。

结语

林下经济的新商业本质是升级和跃迁,更是生态资本主义的革命。

农业行业观察认为,林下经济的价值不仅仅是提供食物,实现“大食物观”,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一套价值创新的样板。未来的重点一定是围绕从林下种养,到林下产业、森林碳汇的深度创新,不断地提升林下经济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林下经济生态跃迁。(文/闻玥敏)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