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集体经济 + 社会资本 + 农户” 产业发展模式
种植
  
3小时前
[ 导读 ] 如何打造“集体经济 + 社会资本 + 农户” 产业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集体经济 + 社会资本 + 农户”模式因其“三方联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性,已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该模式通过整合村集体的组织优势、社会资本的市场活力与农户的资源基础,有效破解了农村发展中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市场脱节等瓶颈。而作为连接多方资源、统筹产业运营的“操盘手”。

新一代农业经理人(乡村CEO)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既懂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又具备市场经营的思维与能力,能够精准把握三方诉求,推动模式从“构想”到“落地”、从“存活”到“壮大”。那么,农业经理人应如何科学打造这一模式?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五大核心环节。

01

精准定位三方角色:做协同效应的“设计者”

模式的底层逻辑是“1+1+1>3”的协同效应,而农业经理人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并强化各方的功能定位,避免因权责模糊导致合作失衡。

1.对集体经济组织(核心纽带):农业经理人需协助村集体梳理可盘活的资产(如闲置土地、厂房、基础设施),将其转化为可经营的资源;同时推动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与监督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农户权益不受损。例如,通过协助村集体注册合作社、制定章程,明确集体在项目中的“统筹者”角色——负责对接政策、协调农户、监督运营,避免社会资本“单方主导”。

2.对社会资本(市场引擎):经理人需筛选与乡村产业适配的社会资本主体(如农业企业、返乡创业团队、专业运营商),重点考察其技术实力、市场渠道与长期合作意愿;同时引导资本聚焦产业升级(如农文旅融合、农产品深加工),而非短期逐利。例如,帮助社会资本理解“乡村振兴不是慈善,而是共赢”,推动其将资金投向能带动农户就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环节。

3.对农户(基础参与者):经理人需深入调研农户的资源禀赋(如土地经营权、闲置农房、劳动力技能),引导其以“土地入股、房屋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多元形式参与,并明确“租金+薪金+股金”的收益结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技能培训(如种植技术、服务礼仪、电商操作)提升农户的参与能力,让其从“被动打工者”转变为“产业共建者”。

02

科学规划产业方向:做资源匹配的“链接者”

“三方联动”的基础是产业选择的精准性。农业经理人需基于乡村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现有种养结构、加工能力)、市场需求(本地消费、外部市场偏好),设计“可落地、可持续、可扩展”的产业路径。

1.村有耕地、林地等农业资源优势,可优先发展特色种养业(如有机蔬菜、林下经济),引入社会资本提供种苗、技术与销售渠道,村集体整合土地并监督生产标准,农户负责标准化种植/养殖;

2.村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可探索农文旅融合(如民宿集群、研学基地),由社会资本投资改造闲置农房、建设配套设施,村集体提供宅基地或集体用房入股,农户参与服务(如餐饮、导游);

3.村有闲置厂房、废弃矿山等资产,可推动资产盘活与产业赋能(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引入社会资本改造功能(如建设食品加工厂、游乐园),村集体统筹土地流转,农户参与生产或务工。

在此过程中,农业经理人需扮演“翻译官”角色——将村集体的政策诉求、社会资本的市场目标、农户的增收期望转化为具体的产业方案,确保三方目标一致。

03

高效整合关键资源:做要素配置的“统筹者”

该模式的难点在于打破农村资源“碎片化”与社会资本“难落地”的矛盾。农业经理人需发挥统筹能力,推动土地、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的规模化整合与高效配置。

1.资源整合:协助村集体完成闲置资产的清查与确权(如通过土地确权登记明确农户承包地边界,通过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厂房、林地权属),并将分散的土地、农房集中流转至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形成“可招商、可运营”的资产包。

2.资金引入:对接政府涉农资金(如乡村振兴专项债、产业扶持资金)、金融机构(如农商行的涉农贷款、政策性担保),同时帮助社会资本申请补贴或税收优惠(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降低资本进入门槛。

3.技术赋能引入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站等资源,为社会资本与农户搭建技术合作桥梁(如邀请专家指导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工艺),提升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4.市场对接利用自身市场资源(如电商平台、商超渠道、餐饮企业),帮助社会资本与村集体打通销售端(如签订订单农业协议、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避免“生产出来卖不掉”的风险。

04

动态优化利益机制:做共赢关系的“维护者”

“利益共享”是模式可持续的核心,而农业经理人需设计并动态调整分配机制,确保三方“有利可图、风险可控”。

1.分配:推动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务工报酬”的多元分配结构——农户通过土地/房屋入股获得保底租金,按股份分享年度利润分红,同时通过务工赚取工资;村集体从项目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如10%-20%)用于公益事业(如修路、养老),剩余部分按集体资产占比分红;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运营获取合理利润,但需接受集体与农户的监督。

2.防控:协助村集体与社会资本签订协议,明确“资本不干预集体决策”“农户不承担经营亏损”等底线(如约定社会资本承担市场波动风险,村集体承担政策合规风险);同时设立风险准备金(从年度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应对自然灾害或市场滞销。

3.黏性:通过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议”(村集体代表、社会资本负责人、农户代表参与),及时解决运营中的矛盾(如分红争议、生产标准执行问题),并动态调整合作模式(如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农户技能提升拓展服务岗位),增强各方的参与感与信任度。

05

强化外部保障支撑:做政策落地的“推动者”

模式的落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业经理人需主动对接政策资源,为三方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1、争取政策支持协助村集体申请用地保障(如点状供地、设施农业用地)、金融扶持(如“乡村振兴贷”“合作社信用贷款”),推动政府将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获取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

2、完善基础设施协调政府完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通信等基础配套(如为农文旅项目配套停车场、游客中心,为加工产业配套冷链物流),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

3、培育人才生态联合政府或高校开展技能培训(如农业经理人自身可担任讲师,传授市场运营经验),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参与产业管理,为模式的长远发展储备本土人才。

06

结语

“集体经济 + 社会资本 + 农户”模式是乡村振兴中“激活内力、引入外力、凝聚合力”的典型实践,而农业经理人正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催化剂”。他们通过精准定位三方角色、科学规划产业方向、高效整合关键资源、动态优化利益机制、强化外部保障支撑,推动分散的乡村资源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最终实现“集体增收、资本增值、农户致富”的共赢局面。未来,随着更多农业经理人掌握这一模式的运作逻辑,我国乡村产业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乡村振兴头雁智库、农学谷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