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农业“十四五”规划怎么做?
乡村振兴
  
2020-08-13 06:48:50
[ 导读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十三五”期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具体表现在:

一是产品结构初步调优。

2016—2018年,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286.7万公顷,大豆面积增加160多万公顷,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均有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7.5%以上。

二是生产方式初步调好。

“一控两减三基本”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农田有效灌溉系数为0.554,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负增长,秸秆、养殖废弃物和农膜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

三是产业体系初步调顺。

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经营收入14.9万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提升,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四是相关改革深入推进。

农业补贴制度不断优化,托市政策改革攻坚阶段顺利完成,信贷、保险支农政策力度加大,2018年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3万亿元,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然刚性增长、需求结构还会持续升级。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场引导,顺应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农业政策中发现重点,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需要研究以下文件:



重点规划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3.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

4.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5.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6.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

7.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8.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

9.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

10.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11.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2.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3.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

14.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5.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6.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

17.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

18.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19.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21.“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22.“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2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

24.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5.“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

26.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

27.“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28.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9.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30.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1.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

32.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

33.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

34.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

35.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5年)

36.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

37.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

38.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

39.农业贸易促进规划(2011—2020年)  




示范园区




1.粮食生产功能区

2.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4.现代农业产业园

5.农业产业强镇

6.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7.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8.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9.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10.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及南繁硅谷

11.农村创新创业园区

12.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

13.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14.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15.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16.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17.标准化特色化产品基地

18.乡村特色产业园

19.四川、甘肃国家级制种基地

20.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繁基地

21.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国家育种场、品种测定站

22.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

23.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区)





重大工程项目




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绿色高质高效行动

3.优质粮食工程

4.大豆振兴计划

5.奶业振兴行动

6.生猪规模化养殖场项目

7.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8.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9.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项目

10.海洋牧场示范建设项目

11.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1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13.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14.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15.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

16.数字农业项目

1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18.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19.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项目

20.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21.“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2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十四五”时期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完善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本框架建立,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农业农村产业实现跨界融合。生物技术、数字资源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将更加凸显。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起点之高前所未见。在“五期交汇”的历史背景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针对上述十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政策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

01

在顶层设计上转向城乡融合发展

以往的规划在顶层设计的表述上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实际上是“城市主导、农村从属”的城乡发展思路。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社会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政治、文化活力、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互联互通。城镇化红利在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而城乡融合发展则在于让规模、范围、集聚三大经济效应辐射到乡村。要加快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护、一体化运营,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实现互联互通。要保障农民的“十大权利”,即保障农民在乡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业创业、体面居住、医疗卫生、养老社保、公平教育、政治参与方面的权利。

02

政策支持更多地向农村发展倾斜

以往的政策目标主要指向为农业产业支持。一个很典型的证据是,农业补贴的测算依据一度是按照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而且基本实现了不减存量、保持增量。按照单位耕地面积所获得的补贴计算,中国农业补贴已经超过美国。新时代则需要坚持农业产业支持和农村发展协调并行。未来的政策支持要更多地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等倾斜。而农村发展只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增强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10%村庄样本数据(约5.5万个村),2016年平均每个村集体全年收入仅为105.19万元,每年还要支出64.32万元的人员工资、办公物品支出等村集体办公经费。如果以中位数计,村集体收入仅8万元,支出2.5万元。根据农村社会事业促进部门测算,一个村建设一个公共厕所,投入资金至少需要10万元。在这种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下,很难指望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修建基础设施、做好民生服务等“大事”。未来,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落实土地政策改革成效,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03

实现财政支农资金集约化和市场化使用

以往的规划主要依靠补贴、投资和工程项目等大幅增加财政投入。2003—2015年,国家财政支持农林水事务年均递增速度曾经达到21.2%。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2014—2018年连续五年增速在10%以下。“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大概率地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仍然需要财政资金补短板,其他多元化财政投入需求巨大。在这种背景下,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速大幅增长的空间有限。未来的财政支农资金会更加整合集约使用,更多地发挥杠杆作用,激发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近年来,农林水事务财政支持资金探索使用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采取因素法测算分配,就某一薄弱环节的建设内容按地区切块,加强对建设任务的绩效评估。例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参考了“大专项+任务清单”:以园区为单位投入,设立建设清单,直接验收建设清单项目。与此同时,未来政府分配资源所依赖的项目制补贴方式会进一步改革。未来的农业农村支持手段会更多地依靠信贷、保险等市场化的方式,以大数据追踪的方式,实现市场化的精准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投入。

04

农业产业支持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

以往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支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增加。例如,农业部门一度把粮食年度产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造成无论是农业补贴,还是农业投资,其政策作用机制主要是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从财政支农结构来看,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仍然占到农业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而农业结构调整补贴一度在1%以下,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补贴是“十二五”之后才逐步增加的。

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另一方面,则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尤其是需要促进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

05

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市场、制度

以往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立足国内,对国际规则参与得较少。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再平衡时期,传统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加速重构,我国面临大国战略性竞争的严峻考验。农产品消费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由过去的谷物消费为主快速升级到高级植物纤维、动物蛋白和脂肪兼重。此外,工业加工需求导致原料消耗增长。尽管农业技术进步增产效应已经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增长的追赶,但是受到国内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约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农产品。根据虚拟土地贸易模型计算,2017年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5亿亩,而进口农产品折算耕地超过12亿亩。另外根据虚拟水贸易模型计算,2015年中国进口粮食相当于净进口了2005亿吨淡水资源。既然相当规模的农产品进口不可避免,那么就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统筹国内资源、市场、制度,根据土地和淡水资源来合理布局农产品进口来源,以市场需求的力量驱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制改革。

06

更加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

以往的规划主要是靠自上而下的执行。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需要有相应的行政体制的保障,而这很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监督成本过高。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以往的规划和各种政策,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分层对接。涉及农业农村的规划和政策落地,经常需要村和乡镇干部核实、经过县(市、区)、再到省(区、市)层层上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改进了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虽然仍要激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20],但是在手段上可以更加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例如,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电商的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每个环节的农产品投入都会在线形成“记账本”,从而自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但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政策落实,需要考虑技术使用的成本收益。目前,给一台深松整地机加装能够准确测量上报深松作业质量的传感器,成本需要1200元,而深松整理作业补贴每亩40元。为了监督政策落实,一个传感器相当于作业300亩的补贴。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收益的平衡点会向低成本移动。在此之前,需要正确把握监督政策落实过程中技术监督执行与人力监督执行的对比关系。

总体而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而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不会改变,农业小部门化的规律不会改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不会改变,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态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生态基础不会改变,国际国内“黑天鹅”“灰犀牛”交织的局面不会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新老因素叠加,将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编制难于以往。未来,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编制规划,提升规划的可行性。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机遇:首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升,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为高端农产品消费带来机遇。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高端农产品公共品牌,总量逐年递增,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其需求机遇凸显。预计“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在产业增效、产品提质、生态改善、制度创新等方面切实发力。

(1) 发展高质量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乡村产业兴旺,高质量发展是路径。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为目标,注重市场引导和政策支持,强化改革助推和科技驱动,重点发展特色高效产业,促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2) 打造高质量生态,解决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要全面贯彻“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切实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 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