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农村土地流转风向标已变!
乡村振兴
   老于
2017-04-13 11:36:08
[ 导读 ] 农村土地流转现在的情况究竟如何?

曾几何时,农村产权改革孕育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催生、生长、发展,然而,将近8年过去了,农村土地流转究竟开展的如何,有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

农地圈看来,农村土地流转明显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顺利。

当时设想的路径是什么?通过土地集中解决土地分散问题,通过土地流转解决效率的问题,进而期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几年实践下来,土地流转并没有普遍性的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反而增加了土地经营的成本。

一方面,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可以允许外来资本下乡承包土地,支付租金,这无形中是抬高了农业的成本。要知道,原来农民自己种地,基本是没有租金的。所以原来农户零散经营的方式,农业的经营成本极低。

另一方面,土地集中了,很多机械原来的小机械不好用了,要换大的规模性的机械,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巨大的开支是需要一次性投入的,需要多年才能回收。

第三,资本下乡了,自己肯定不会种地,还要雇佣周边农民来打工经营。支付农民的工资,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2016年,土地流转的弊端再次显现,随着粮价的大幅下跌,原本就已经处在微利边缘的工商资本更加无助,亏的一塌糊涂。与此同时,带来的合同违约,地租无法按期支付,农民工资无法支付,土地无法复垦等情况,都成了烂尾工程。

农地圈注意到,近来在主流媒体以及相关决策机构的发言中,明显改变的对土地流转的描述。

2月13日央视七套“一号文件,离农民有多近”节目录制中,嘉宾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谈到土地流转是特意提到:“我们提倡入股、代耕代种和托管,而不是一下子把地给他,多少年不管。”

两会期间,农业部长韩长赋在回答记者问时也特意提到:"现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只有土地流转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方式,而且我认为这是很有前景的方式,就是土地托管,有的是半托,某一个生产环节托给你管了,有的是全托,就是全年帮你种植,到年底算账就可以了,这也是实行规模经营的一种方式。"

主管领导这么频繁的在主流媒体表态对于土地流转(托管)的形式的支持,农地圈明确的感觉到或许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前段时间贸然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弊端,继而转为大力提倡适度经营。

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原来预期的工商资本下乡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而推崇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已经死掉了?(来源:农地圈)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