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报告】食品饮料行业深度研究:新业态、新视角、新机遇
食品
  
2022-02-09 20:43:59
[ 导读 ] 食品饮料行业深度研究,

一、消费领域展望:新业态、新视角、新机遇

(一)双循环下,新消费成为趋势

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旧严峻复杂,2020 年 5 月 14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最早提出双 循环发展,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 节,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连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经济循环 主要是消费、科技和资本的内循环,在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上,挖掘内需潜力将担当首要任务。疫情以来,多国产业链、供应链被迫中断,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受此波及,我国的进出 口出现严重下滑,外需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下降。为了稳定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复 苏,内需的使命和价值深刻凸显。伴随着 2020 年疫情“黑天鹅”的突然而至,催生的无接触经 济更是体现了新经济形势下的消费大势,而新消费也再次成为资本的风口,也将作为载体之一, 在促进内生消费,形成产业闭环上进一步发挥其优势。

消费升级是新消费发展的动力基础,经济的发展必将推动消费升级,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 新消费能够更好地匹配供给和需求两端,更好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 消费升级推动新消费在服务消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康养消费、文旅消费、教育培训消费 等多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宽新消费涵盖的行业领域,催生更多新 业态、新视角、新机遇。

(二)新消费、新特征

新消费的主要载体是年轻人,集聚成三类主要的消费群体,一类是以 90、00 后代表的 Z 世代,约为 2.63 亿人,主要消费特征在于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热衷国货;第二类是小镇青年, 更热衷于社交娱乐性消费,喜好网红同款,跟风流行文化;第三类是新中产人群,约为 2.3 亿 人,特征是可支配收入较高,消费更偏向理性,强调优质生活方式,更加关注健康、安全和口 碑等。Z 世代、小镇青年和新中产将构成新消费最核心的群体。

从“新消费”这一概念的提出,经过几年的发展,消费升级产生了更大的市场需求,使得 新消费也逐渐深入到普通居民家庭,成为个人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新消费呈 现出三大特征。

(1)网络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全渠道消费成为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快速 普及,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使网络零售深度渗入居民生活,网络零售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在 网络消费规模扩大过程中,消费方式由单纯线上或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全渠道消费 快速增长。一方面,线下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向线上转型,入驻电商平台或与第三方合作建 立网络销售平台;另一方面,大型电商平台企业不断向线下拓展,在开设线下体验店的同时, 积极与实体零售企业合作,将传统超市与现场制售的餐饮排挡巧妙结合,并以食材新鲜、质量 保证以及环境氛围舒适等为支撑,为消费者提供全新消费体验,拓展消费空间。

(2)消费需求由满足日常需求向追求品质转变。消费者对个性化、智能化商品需求不断 提升,品牌消费、绿色消费等渐成热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更关注品牌代表的质量 承诺和文化内涵,愿意为品牌承载的品质支付额外溢价。尽管有疫情影响,但并没有改变消费 者对品牌消费、绿色消费的追求。如具备自清洗、除尘净化等功能的健康空调、融洗衣、烘干 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洗干一体机等销量大幅增长;再如苹果、华为手机等继续受到消费者追捧, 还有体育品牌 Adidas、Nike 等的消费排名靠前。

(3)新消费的营销渠道主要是在线上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 平台,相对于传统品牌,新消费品牌在新媒体平台的营销特点有所变化,营销打法更加多变, 提倡更快速的热点和更大范围的曝光量。(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消费仍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销售复苏态势未变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明年宏观政策定下基调:“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 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表示,“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复 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提供重要支撑, 彰显我国应对复杂局面的经济治理能力。

围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提出七大 政策,分别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有机结合熨平经济波动

今年 7 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有机结合,要立足今年、着眼明年,处理好当前和长远、 总量和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宁局长说。

受疫情影响,2020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下降 6.8%、跌了一个“坑”,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 18.3%、上了一个“坡”,2022 年一季度则要迈过一个“坎”。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疫后复苏的筑底波动期,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经济恢复进程也会出现 反复。宁局长表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是要缓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 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逆对经济周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加强政策统筹协调 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统筹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经济发展,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推动财政、 货币、就业政策和产业、投资、消费、社会、环保、区域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各领域政策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更大效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 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从 11 月份来看,经济继续保持了恢复态势。随着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保供稳 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11 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实体经济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进出口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一)经济稳定运行态势延续,消费仍成为增长第一拉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 断,这是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以及国内阶段性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从统计数据来看, 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三重压力和经济的下行压力。

经济稳定运行的态势在延续。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 内生产总值 82313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9.8%,两年平均增长 5.2%,比上半年 两年平均增速回落 0.1 个百分点。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0.2%。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 18.3%,两年平均增长 5.0%;二季度同比增长 7.9%,两年平 均增长 5.5%;三季度同比增长 4.9%,两年平均增长 4.9%。

对比来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 9.8%,两年平均增长 5.2%。从增长看,一、二、 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 5%、5.5%和 4.9%,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比较明显, 反映出经济存在一定程度下行压力。

2021 前三季度,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超 8 成,消费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 2020 年因疫情影响出现下降,2020 年 最终消费贡献率为 54.3%。随着居民收入持续恢复性增长以及疫情形势不断好转,居民消费需 求逐步释放,消费支出延续反弹态势。

2021 年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同时投资也在改善。总体来看,内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较高水平。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 64.8%,资本 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 15.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 19.5%。

从未来看,尽管存在这三重压力,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 强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的预计,全年增长有望达到 8% 左右,明显高于主要经济体,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比较明显。下阶段,持续做 好宏观政策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仍有较好基础。

(二)人口形势出现新变化,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增加

从经济角度来看,劳动力是经济发展重要的要素投入。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出现了一些 新变化。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有几个特点。

第一,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丰富。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我国 16-59 岁 劳动年龄人口为 8.8 亿人,每年出生人口 1000 多万,总量仍具较大规模。

第二,劳动力整体素质在提高,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有所改善。2020 年,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75 年,比上次普查结果明显提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 人口占比达到 23.61%。从身体条件来看,2019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7.3 岁,比 2010 年提高了 2.47 岁。健康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改善劳动力的供给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少儿人口比重也在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0-14 岁的少儿人口比 重比 2010 年上升了 1.35 个百分点。目前三孩生育政策以及配套措施也有利于人口年龄结构的 改善,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从这些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劳动力素质上,都有较好支撑条件。我 国过去依靠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从未来看,更多地还 是要转向提高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具有高素质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仍可提供较好保障。

(三)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11 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 1207 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11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比去年同期低 0.2 个百分点,也比 2019 年同期低 0.1 个 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045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 95.0%。9 月份,全国城镇调 查失业率为 4.9%,比上月下降 0.2 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 0.5 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 查失业率为 5.0%,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4.8%。16-24 岁人口、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 分别为 14.6%、4.2%。31 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0%,比上月下降 0.3 个百分点。全国 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 47.8 小时,比上月增加 0.3 小时。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 动力总量 18303 万人,比二季度末增加 70 万人。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265 元,同比名义增长 10.4%,两年平均增长 7.1%;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 9.7%,两年平均增长 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946 元,同比名义增长 9.5%,实际增长 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13726 元,同比名义增长 11.6%,实际增长 11.2%。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 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 10.6%、12.4%、11.4%、7.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 2.62,比上年同期缩小 0.0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22157 元,同比名义增长 8.0%。

(四)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

1-1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0.9%,整体涨幅低于全年预期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 后的核心 CPI,同比上涨 0.8%,保持基本稳定。

从目前来看,1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1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3%,涨幅比上月扩大 0.8 个百分点。11 月份 CPI 涨幅扩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去年 11 月份 CPI 同比下降 0.5%,而去年 10 月份同比上 涨 0.5%,从上涨 0.5%转为下降 0.5%,导致对今年 11 月 CPI 的影响比较明显。

二、食品价格中蔬菜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受冬季气候因素影响,上个月蔬菜价格涨 幅已经较高,从这个月环比看,蔬菜价格环比涨幅虽有所回落,但同比涨幅仍在扩大,这对 CPI 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前期下跌幅度较大的猪肉价格同比降幅在收窄,出现恢复性上涨, 这些对 11 月 CPI 的涨幅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工业消费品中的汽柴油价格涨幅有所扩大。受国际能源价格变化的影响,11 月份的 汽柴油价格分别上涨 36.7%和 40.6%,对于 11 月的 CPI 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看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 同比上涨 1.2%,还是处于比较温和的水平。与上月 相比,核心 CPI 涨幅回落了 0.1 个百分点,保持了基本稳定,市场供求总体上基本平衡。

从未来走势看,CPI 温和上涨还是有比较多的有利因素。

一是从食品看,全年粮食丰收,为食品价格保持稳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今年粮食产量 已经连续 7 年保持 1.3 万亿斤以上,是食品价格稳定最重要的基础。鲜菜价格涨幅较高是阶段 性的,主要是由于冬季气候因素的影响。从环比看,11 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上涨 6.8%,涨幅比 上月回落 9.8 个百分点。目前生猪生产和供应、产能恢复已经达到了正常水平。冬季一般是猪 肉消费比较旺盛的季节,受到元旦和春节假日因素的拉动,猪肉价格可能还会有所改善。但是 总的看,生猪供应总体上逐步恢复,下阶段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二是从非食品来看,尽管交通工具用燃料特别是汽柴油价格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可能还会 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是,其他的工业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总体上是充足的,价格涨幅也会保持稳定。比如说,11 月份的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 0.5%、 0.5%和 0.6%,基本上是总体稳定的。

今年以来,市场预期呈现走弱的变化。11 月份,制造业 PMI 在 9 月份和 10 月份连续两 个月处于收缩区间的情况下,重回到扩张区间,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保供稳价的力 度加大。11 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 12.9%,涨幅比上月回落 0.9 个百分点,其中煤 炭价格环比出现下降。同时,钢铁、有色行业价格的同比涨幅也出现回落。这些有利于降低企 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改善企业的预期。二是政府的助企纾困力度在加大。面对工业品价格大 幅上涨,尤其是一些中下游行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措施,特别是 加大对于中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也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预期。

下阶段,尽管存在着多重的压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宏观政策调 节的力度加大,保供稳价政策继续显效,扩大内需持续加力,企业预期有望保持总体稳定。

(五)市场销售增速 11 月略有回落,但总体复苏态势未变

疫情多地散发对消费市场冲击较为明显。11 月份,国内多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 消费特别是餐饮等聚集型消费冲击较大,市场销售增速有所放缓。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同比增长 3.9%,增速比 10 月份回落 1 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由增长转为下降。

市场销售总体保持复苏态势。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043 亿元,同比增长 3.9%;比 2019 年 11 月份增长 9.0%,两年平均增速为 4.4%,与上月基本持平。其中,除汽车以外的 消费品零售额 37266 亿元,增长 5.4%。扣除价格因素,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 增长 0.5%。从环比看,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0.22%。

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9554 亿元,同比增长 13.7%,仍保持较快增长,比2019 年 1—11 月份增长 8.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 360339 亿元,增长 14.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1 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35337 亿元,同比增长 3.7%;乡村消 费品零售额 5706 亿元,增长 4.8%。1—11 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346316 亿元,同比增长 13.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53239 亿元,增长 13.3%。

按消费类型分,11 月份,商品零售 36200 亿元,同比增长 4.8%;餐饮收入 4843 亿元, 同比下降 2.7%。1—11 月份,商品零售 357501 亿元,同比增长 12.8%;餐饮收入 42054 亿元, 增长 21.6%。

商品零售保持稳定增长。11 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4.8%,两年平均增长 5.3%,两年 平均增速比上月加快 0.3 个百分点。其中,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较快增长。

基本生活类商品市场销售增势较好。11 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 增长 14.8%,增速比上月加快 4.9 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 8.6%,加快 5.1 个百分 点;服装类商品零售额下降 0.5%,降幅比上月收窄 2.8 个百分点。

11 月份,文化办公用品、化妆品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18.1%和 8.2%,快于全部 商品零售额增速。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日用品类、汽车类等多数类别同比 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

网上零售保持较快增长。1—11 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13.2%,两年平 均增长 14.4%,线上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其中,吃类、穿类和用类等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分别 增长 18.8%、11.1%和 13.1%。“双十一”购物节以旧换新交易明显增多,“以换代弃”、“极 简包装”等绿色低碳消费趋势逐渐显现。从与网购密切相关的邮政快递业发展情况看,11 月 份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 15%,累计快递业务量超 900 亿件。

超市、便利店等实体零售业态增速加快。1—11 月份,在限额以上单位有店铺零售中,超市、仓储会员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6.4%和 14.5%,增速分别比 1—10 月份加快 0.4 和 1 个百 分点;便利店零售额增速与 1—10 月份持平,仍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从累计看,1—11 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12.8%,保持较快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的比重达到 24.5%。

服务业方面,11 月份保持恢复态势,同比增速略有回落,但是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加快。11 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3.1%,比上月回落 0.77 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 5.6%, 加快 0.1 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部分接触型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11 月份,住宿餐饮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下 降 1.4%,上月增长 1.3%。受客运同比下降的影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年平均增长 5.5%, 增速也比上月回落。餐饮收入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速度由增转降。11 月份,餐饮收入两年 平均下降 1.7%,上月增长 1.4%。

二、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11 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年平均增 长 13.3%,快于全部服务业生产指数。金融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 6.6%,比上月也有所加 快,主要是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制造业活动相关的服务业有所改善。11 月份工业生产增长有所加快,与制造业相关 的服务业行业也在改善。11 月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 5.6%,加快 0.1 个百分点;营业性货物周转量增速也比上月有所加快。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处 于 55%以上较高的水平。

下阶段,消费市场恢复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一是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企业利润保持 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增加有保障。二是市场保供稳价有力有效,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温和上涨, 消费预期总体稳定。三是经济逐步恢复,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前三季 度居民人均收入中,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同时,疫情散发对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的制约还是存在的,近期部分蔬菜价格涨幅较高,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增长。

总的看,部分服务业受到散发疫情的不利影响,但是服务业总体恢复态势没有改变。随着 精准疫情防控的成效逐步显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以及服务业创新发展稳中提质,服务 业仍然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更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三、食品饮料板块财务数据:21 前三季度弱于 A 股整体

(一)21 前三季度板块收入、净利润增幅 12%,弱于 A 股整体

2020 全年食品饮料板块业绩增速强于 A 股整体。2020 年全部 A 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4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81%;食品饮料板块业绩增速强于 A 股整体,2020 年营业收入 同比增长 7.1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5.85%。

2021 前三季度食品饮料板块业绩增速弱于 A 股整体。2021 前三季度全部 A 股营业收入 同比增长 22.0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5.14%。基数效应及消费恢复进程等综合作用下,2021 前三季度食品饮料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2.0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2.35%;相较 2019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为 13.13、14.65%。

2020 全年,食品饮料板块营业总收入 7832.05 亿元,同比增速 7.07%,归母净利润为 1382.82 亿元,同比增速 15.85%,在一级行业处于中等靠前,疫情下仍交出较好答卷。

2021 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 6707.45 亿元,同比增加 12.02%,归母净利润 1241.12 亿元, 同比增加12.35%;若对标2019同期,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两年CAGR分别为13.13、14.65%。

(二)21 前三季度其他酒类、软饮料、葡萄酒营收增速亮眼

从食品饮料行业的细分子板块来看,2020 年度,行业板块总营业收入为 7832.05 亿元,其 中,营业收入最高的白酒为 2612.52 亿元,其次为乳品 1514.64 亿元、肉制品 1371.67 亿元、 食品综合 1094.21 亿元、啤酒 552.05 亿元、调味品 404.85 亿元、软饮料 170.71 亿元、葡萄酒 46.24 亿元、其他酒类 34.98 亿元和黄酒 30.17 亿元。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2020 年度,增 长幅度最大的是肉制品(21.36%),其次调味品(13.05%)和乳品(7.83%),其中营业收入 占比最大的白酒增幅为 6.58%。

2021年三季度食品饮料行业细分子板块营收最高为白酒2300.28亿元,其次为乳品1329.36 亿元,均为超千亿体量规模;其次体量接近千亿为食品综合、肉制品,分别为 979.55、953.26 亿元;接下来,百亿量级板块还有啤酒、调味品、软饮料,分别为 531.55、303.26、215.58 亿元。成长性方面,其他酒类、软饮料、葡萄酒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为 45.32、24.16、23.37%, 排名前三;实现双位数增长的板块还有白酒、黄酒、乳品、食品综合、啤酒,增速分别为 19.30、 18.80、17.05、12.65、10.95%。

在利润方面,行业板块归母净利润为 1382.82 亿元,白酒的规模净利润总额最高,为 921.83 亿元,占到行业总归母净利润 67%,其次为食品综合(142.14 亿元),其余板块的归母净利 润均低于 100 亿元,如乳品(67.81 亿元)、调味品(88.49 亿元)、肉制品(80.72 亿元)、 啤酒(40.57 亿元)、软饮料(31.00 亿元)、其他酒类(4.45 亿元)、葡萄酒(1.29 亿元)和 黄酒(4.52 亿元)。从归母净利润增长率来看,2020 年度,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其他酒类(546.53%)、食品综合(84.67%),其次是肉制品(25.37%)和啤酒(22.05%),其中归母 净利润占比最大的白酒增幅为 12.09%。

2021 年前三季度,子板块中白酒的归母净利润额最高,为 824.00 亿元,其次为食品综合、 乳品,分别实现 109.87、95.95 亿元;归母净利润超十亿板块还有啤酒、调味品、肉制品、软 饮料,分别实现 58.79、57.57、44.47、37.92 亿元。增速最高是葡萄酒(134.75%)、其他酒 类(123.81%),其次是乳品(37.59%)、黄酒(33.99%)、软饮料(23.81%)、白酒(19.09%)、 啤酒(17.85%);食品综合(-13.80%)和肉制品(-30.31%)出现负增长。

四、白酒板块:消费主体年轻化,增速放缓、分化集中

(一)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

近年来,白酒行业主要呈现出增速放缓、分化集中、消费主体逐步年轻化,竞争更加激烈 的特点。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未来总量萎缩,消费迭代升级,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 不确定性因素不时干扰可能成为行业常态,行业竞争将是系统与系统竞争,企业供应链和生态 链必须补足短板,战略产品线组合与市场联合作战时代已经到来。

市场规模:2021 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规模为 6434 亿元,2025 年将达 9500 亿元

2020 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 740.73 万千升,同比下降 2.46%;累计 完成销售收入 5,836.39 亿元,同比增长 4.60%;累计实现利润 1,585.41 亿元,同比增长 13.35%。2021 年 1-11 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 632.40 万千升,同比增长 5.40%。

据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 2021 年中国白酒市场规模将达 6434 亿元, 同比增长 10.2%。数字化技术赋能白酒行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中国酒类新零售市场规模 2021 年达 1363.1 亿元。预计未来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稳定,营收和利润仍有较大空间,2025 年 将达 9500 亿元,利润将达 2700 亿元。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预 计在“十四五”末的 2025 年,中国酒类产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 7010 万千升,同比“十三五” 末增长 20.7%,年均递增 3.8%;实现销售收入达到 12130 亿元,同比“十三五”末增长 41.2%, 年均递增 7.1%;实现利润 2600 亿元,同比“十三五”末增长 51.5%,年均递增 8.7%。

其中,白酒行业产量将稳定控制在 800 万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长 6.7%,年均递增 1.3%;十四五末,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 8000 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 35.6%,年均递增 6.3%;十四五末,白酒行业实现利润 2000 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 37.0%,年均递增 6.5%。

2020 年 1-11 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 1040 家,数量持续减少,亏损企业 170 家,亏 损面达到 16.35%。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证明白酒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效益进一步向 优势产区和企业集中。

中国头部企业规模以上市场份额上升,企业数量下滑,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数据显 示,规模以上企业从 2017 年至今减少了 636 家,占比达到 39.9%。从头部企业观察,茅台营 业额持续上升,市场份额占比持续上升。行业头部品牌利润上升,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行业集 中度持续上升。

(二)新中产消费崛起,年轻群体是未来增长点

随着消费升级和用户主权的日益强势,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新的变化,面对新 的商业环境,白酒企业需要适应形势,从重点发展渠道运营转变到以客户为核心的运营模式。白酒企业需要吸引的新消费客户群体应该属于可支配收入较高的新中产人群家庭,消费能力 强,更加关注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体现其更加理性、持续和健康的追求。

中国白酒消费者注重礼节性,用于请客的白酒价格从 200 元以上普遍高于自用的价格。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白酒消费者用于请客和自用的消费价格区间均集中于 100-300 元区间,分 别占 60.5%、61.8%。

多数中国消费者热衷于浓香型、酱香型两类白酒。据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统计数 据,中国白酒消费者喜好前三种香型是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分别占比 60.5%、56.2%、 39.8%;以悦已为主的消费者占 48.2%,以商务需求为主的白酒消费者占 47.5%。从喝酒态度 方面发现,白酒消费者中近一半消费者表示喜欢喝白酒,在日常生活中白酒消费场景更为丰富。

约超过七成中国白酒消费者每周饮酒。据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统计数据,31.8%的 顾客每周饮用 2-3 次白酒,超过六成白酒消费者每周饮用白酒,多数白酒消费者已经形成饮用 白酒的习惯,利好于白酒持续性需求体现。

年轻群体是当下消费主要群体,是未来中国白酒新的增长点。考虑到消费者的迭代,白 酒走向新一代消费者的步伐加快,许多酒企在品宣和产品上都做出更加倾向年轻化、时尚化的 布局。以将小白、谷小酒为代表的品牌,通过线上营销、线下品牌活动等方式,重新定义白酒 对消费群体的影响力,实现了白酒对年轻群体的市场教育。

十四五规划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头部酒企布局“文化赋能”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其中与白酒行业相关的细则就包括: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十四五”规划给酒企们指明了方向,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一种政策支持。不难发现, 很多酒企在“十四五”这个崭新五年的开端,都在强调“文化赋能”。

居于新中产中消费能力最高层级的新奢族对于白酒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过渡至 对精神领域和对生活美学的需求。很显然,酒企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这个战场,重视文化内核 的输出与表达,例如五粮液助力《上新了故宫》,青花郎赋能《经典咏流传》,国窖 1573 斩 获《故事里的中国》,茅台加持《信中国》,还有今年的酒鬼酒独家冠名《万里走单骑——遗 产里的中国》等,酒企对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冠名热经久不衰,都要争相打造文化 IP。

品质是酒企发展的根基,而文化为白酒品牌赋能、提升其市场价值,往往都是在润物细无 声之中慢慢完成。只有抢占用户心智、强化用户对品牌的价值认同感,与其产生共鸣,建立起 情感链接,才能增强用户粘性,为市场需求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数字化转型为白酒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 年酒类新零售市场规模为 1363.1 亿元。数字 化、AI、物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中国酒类新零售渠道不断拓宽,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利好于 行业整体发展。

中国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酒企、酒商、酒水 B2B 服务平台等均集中精力布 局新零售领域。与传统酒水零售模式和酒类电商模式相比,酒类新零售更强调渠道协同,并 注重酒类消费者购买体验。因此,酒水市场的竞争重心也转移到供应链环节,而部分酒类电商 平台也具备构建渠道的能力,但对于大部分酒企,在新零售时代需要相关服务平台赋能,或借 助综合电商平台的供应链优势进行市场竞争。

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中国白酒市场竞争加剧,数字化转型助力白酒企业提升核心竞争 力。疫情加剧渠道变革,数字化趋势显现,线上线下的流量闭环为消费者提供全渠道的购物体 验,包括电商、O2O、直播、社区团购等数字化渠道渗透率提升。白酒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数字化平台,对运营全流程环节进行供给端、企业内部流程、 客户运营精细化管理,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

(四)行业分化增大,品牌差异显现

2013 年到 2018 年,高端和次高端白酒市场略有提升,终端和低端市场有所下降,体现了 消费升级下,消费层次的提升,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预测,高端和次高端的市场份额仍旧会不 断提升,中端市场维持不变,低端白酒的市场份额将会不断萎缩。

我国白酒消费集中于重要节日、聚餐、婚宴消费场景,不同价格带白酒消费人群、用途存 在明显差异。

高端白酒增速稳定,业绩确定性强。三大高端白酒(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的竞争壁垒较高,兼具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业绩的确定性较强,短期会受到经济波动的影 响,但是长期总体上行趋势是确定的。国人对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的需求,一方面是传统饮 食文化的积淀,因此这一行业难以受到新的替代者(如啤酒、葡萄酒等舶来品)的冲击,外国 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待客之道、喜好面子和酒桌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影响,高端白酒 的需求倾向于穿越周期,具有长期成长性。

次高端白酒受益于消费升级,潜力巨大。高端白酒的涨幅过后,次高端白酒有加速跟上 的动力。300-500 元价格带的次高端白酒性价比较高,直接受益于消费升级,人均收入的提高、 中产崛起和餐饮业回暖都带动了这一价格区间的需求增强,未来在商务和婚喜宴等场景的应用 扩展。另外,这一价格区间的供给端较为通畅,可以满足需求端的增长,形成行业的良性动销。

2012-2019 年,一、二线白酒上市公司营收的变化幅度较大,营收增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 变化,2013-2014 年白酒企业的营收增速为负,行业进入了低谷期。近五年,白酒上市公司营 收不断增加,但增速在近三年开始放缓,2019 年,一线白酒的营收增速下降到 19.44%,二线 白酒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速也出现下滑,2019 年营收增速下降到 11.10%。近五年,三、四线白 酒一直保持着中低速的增长,2012-2019 年,营收仅增长了 40.11%,近三年,营收增速上升, 2019 年营收增速上升至 15.31%。

2020 年,新冠疫情对于不同档次白酒上市公司的影响有所不同,一线白酒上市公司的营 收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影响不大,2019Q3 营收增速已回升至 11.73%,但相比去年同期的 18.11%的增速仍旧下滑。疫情对于二线白酒上市公司的营收影响巨大,Q1 和 Q2 的营收增速 为负值,Q3 迅速反弹至 15.61%,呈现报复性的增长,主要原因是二线白酒上市公司与餐饮的 需求密切相关。疫情对于三四线白酒上市公司 Q1 的影响较大,Q2 迅速回升,但 Q3 的增速有 所下滑,显得后劲不足。

高端酒在 2021Q3 营业收入同比 14.1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 14.44%,持续增长态势延 续;因在疫情中高端酒受影响相对较小(20 年同期收入、归母净利增速为 10.77、13.66%),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表现较为平缓。次高端酒在三季度表现出疫情后的明显恢复,21Q3 次 高端营业收入同比 37.10%,归母净利润同比 34.68%(20 年同期收入、归母净利增速为-5.01、 1.15%);大众区域龙头收入同比 11.32%,归母净利润同比 32.14%(20 年同期收入、归母净 利增速为 1.49、-18.39%)。

整体来看,2020 年白酒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 2612.52 亿元,同比增速 6.58%,归母净 利润 921.83 亿元,同比增速 12.09%。

2021 年前三季度,白酒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 2300.28 亿元,同比增速 19.30%,归母 净利润 824 亿元,同比增速 19.09%,相较 2019 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 11.98、14.36%。

五、大众品板块:恢复常态增长,期待改善机会

(一)调味品:外出用餐和消费升级打开行业天花板

调味品行业的上游行业是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下游行业是商品流通行业、餐饮业、食品 加工业等。根据经验,调味品消费市场中餐饮、零售(个人消费)、食品工业占比大约为 4:3:3。

2018 年中国调味品零售市场规模达到 1090.67 亿元,同比增长 8.8%,其中销售量和销售 单价分别同增约 4%和 4%(Euromonitor)。在外就餐的兴起、外卖的便利性使得国人在家做 饭减少,因此调味品餐饮市场的增速高于零售市场增速,Euromonitor 预测,未来 5 年调味品 零售市场的复合增速大约在 5%左右(2018 年不变价)。

调味品行业将持续受益于餐饮市场的扩容扩量和消费升级。根据统计局数据,2019 年中 国餐饮市场规模为 4.67 万亿,同比增长 9.4%,近 5 年来一直维持在 10%左右的增速。

外卖餐饮市场发展迅速。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9 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到 5779.3 亿元,同比增长 36.0%,远高于餐饮市场整体增速,预计 2020-2021 年有望达到 6646.2 亿元的市场规模。从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监测的十四类细分调味品来看,增速超过 10%的有 四类,分别是蚝油类水产调味品(16.88%)、食品配料(15.97%)、复合调味料(不含鸡精 和鸡粉,14.89%)、骨汤类调味食品配料(14.33%)(以上四类产品中不排除有部分重合);其他十类产品的增长率均为个位数,其中,增长率较高的是酱油和酱腌菜,分别为 7.52%和 6.99%,较低的为香辛料类调味品,为 1.32%,味精类增长率最低,为-4.68%。

调味品已经形成全渠道的销售体系,餐饮业、家庭厨房和食品加工仍然为主要终端。根 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调味品在餐饮业中销售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达到了整个调味品 产业的 50%,包括品牌调味品和餐饮定制调味品两种类型的产品,其次是家庭占比 30%,工 业加工占比 20%。

2020 年,受疫情影响,餐饮业受到巨大冲击,调味品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增速下 滑。但从第二季度开始,新冠疫情在全国已经得到基本控制,餐饮业逐渐复苏,在线上和线下 渠道的共同推动下,企业的销量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升,到第三季度,调味品上市公司的营收 基本恢复到去年的同比增速。最终 2020 年全年调味品企业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仍保持了一定的 增长。此外,由于疫情的冲击,导致行业集中度得到了提升,龙头企业受益最大。

2021 前三季度,调味品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速均同比下滑。2021Q1-3 调味品上市公司 总计实现营业收入 303.26 亿元,同比增速 1.57%,回落 2016 前三季度的增速水准;归母净利 润 57.57 亿元,同比增速-11.65%,六年来首次为负。相较 2019 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为 7.89、 3.23%。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1 前三季度调味品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为 35.80%,从 2017 年开始逐 步回落,目前接近(略高于)2016 年同期水准。2021 前三季度,调味品上市公司整体的销售 费用率为 8.43%,处于近六年来最低水平。2021 前三季度调味品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 19.09%,相较去年同期下降 3.04PCT,处于 2018-2019 年间水平。

(二)乳品:健康意识增强,三四线城市和细分品类增长可期

乳制品消费升级的方向一般是:调制乳-纯奶-酸奶-奶酪。我国目前一二线城市的纯奶渗透 率已经较高,向酸奶升级趋势较为明显,但是奶酪市场仍然很小,三四线城市及以下仍然处在 纯奶替代调制乳的阶段。

液态奶各细分品类增速分化明显,酸奶增速领先。根据 Euromonitor 的统计,我国酸奶、 巴氏奶、常温奶和风味乳的增速大概为 18%、10%、2%和-10%。

12 月生鲜乳价格环比继续下降。2020 年 12 月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同比增速为 4.48%左右, 比上月平均同比增速(7.30%)下降 2.8 个百分点,从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同比增速呈现逐月加速的态势,在 2021 年 7 月中达到高点。就绝对价格而言,生鲜乳价格 2021 年 12 月 29 日当 周奶价(4.28 元/公斤),相较上月底下降 0.93%。12 月均价维持较高位(4.31 元/公斤),相 较于 11 月份均价(4.30 元/公斤)微增,环比略有波动。

2021 年乳品板块营业收入 1514.64 亿元,同比增长 7.83%;归母净利润 67.81 亿元,同比 下降 16.85%。疫情得到控制后,超市、商铺等线下门店人流量逐渐增多,此外,疫情引起普 通民众对于健康的关注,促使乳品需求增加。

2021 前三季度,乳品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速明显回升。2021Q1-3 乳品上市公司总计实 现营业收入 1329.36 亿元,同比增速 17.05%,归母净利润 95.95 亿元,同比增速 37.59%,从 收入、净利润增速看,均显示了疫情后的较好恢复。相较 2019 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为 12.66、 19.82%。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1 前三季度乳品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为 32.90%,从 2016 年开始逐步 回落。2021 前三季度,乳品上市公司整体的销售费用率为 19.68%,处于近六年来最低水平。2021 前三季度乳品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 7.22%,相较去年同期增加 0.79PCT,为近六年来 高点。

(三)啤酒:收入、利润增速有明显恢复

我国啤酒行业市场份额较为稳定,CR5 超过 80%。行业 CR5 市场占有率继续提升,2016 年已经超过 80%。华润进一步夯实行业第一的地位,2016 年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 28.7%,青 岛地位仍然较为稳固,百威提升较快,燕京和嘉士伯稍处弱势。

未来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产销量稳定下的价格提升和结构优化。在 2014 年行业 总产量调整之前,中国啤酒龙头企业采用收购、扩产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主打产品以中低端 为主,毛利率普遍低于全球啤酒巨头。2014-2018 年行业产量经历收缩调整,中小啤酒企业退 出压力加大,龙头企业开始提升产品结构、重视利润。2020 年疫情后啤酒的销量呈现明显反弹。

2020 全年啤酒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 552.05 亿元,同比微降 0.07%,归母净利润达到 40.57 亿元,同比增速 22.05%。

2021 前三季度,啤酒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速均有所反弹。2021Q1-3 啤酒上市公司总计 实现营业收入 531.55 亿元,同比增速 10.95%,归母净利润 58.79 亿元,同比增速 17.85%,收 入增速由负转正,净利润增速反弹。相较 2019 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为 11.35、17.44%。

(四)食品综合:收入、利润增速有明显恢复

2020 全年食品综合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 1094.21 亿元,同比微增 3.35%,归母净利润 142.14 亿元,同比增速 84.67%。

2021 前三季度,食品综合上市公司利润增速转负。2021Q1-3 食品综合上市公司总计实现 营业收入 979.55 亿元,同比增速 12.65%,归母净利润 109.87 亿元,同比增速-13.80%,收入 增速回升,净利润增速转负。相较 2019 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为 24.42、27.46%。

(五)肉制品:生猪供应逐步恢复,农业部判断价格上涨概率不大

2020 全年,肉制品板块营业收入达到 1371.67 亿元,同比增长 21.36%,归母净利润 80.72 亿元,同比增速为 25.37%,为近六年内高位。

2021 前三季度,肉制品上市公司收入、利润增速转负。2021Q1-3 肉制品上市公司总计实 现营业收入 953.26 亿元,同比下降 7.42%,归母净利润 44.47 亿元,同比下降 30.31%,收入、 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转负。相较 2019 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为 9.51、-3.59%。

2021 年 12 月内活猪、猪肉、仔猪价格小幅波动向下。2021 年 12 月 29 日当周的仔猪、 猪肉价格分别为 27.66、27.87 元/公斤,较 10 月略有上行。

据农业部数据,目前生猪生产和供应、产能恢复已经达到了正常水平。冬季一般是猪肉消 费比较旺盛的季节,受到元旦和春节假日因素的拉动,猪肉价格可能还会有所改善。但是总的 看,生猪供应总体上逐步恢复,下阶段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银河证券,周颖)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