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世界!中国农业应转换战略性思维
农产品
  
2020-11-23 06:44:32
[ 导读 ] 中国农业竞争力构建的核心应落脚于国家农业安全。

传统农业竞争力的定位侧重国际市场上出售产品以保持贸易顺差或者平衡,因而强调通过低成本与差异化获取竞争优势。

而这两个竞争战略的实施依赖于全球化的市场开放,即在产品市场方面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调整产品结构与贸易结构,在资源市场方面则可以按照资源丰缺进行产品替代与国际农业投资。

显然,病毒与灾害引发的不确定性所引致的贸易断裂、交通阻隔与国境封锁,将导致上述格局不复存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发展思路也势必因此而失效。

被以往研究所忽视的是,农业竞争力还包括另一个重要内涵,即抵御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维持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的稳定和农户生计可持续。

由此,农业竞争力也表现为农业安全保障力。

在国际自由贸易市场格局中,农业竞争表现为“优胜劣汰”;在不确定性背景下,农业政策的取向则是在竞争扭曲格局中“独善其身”。

后者对于人口大国而言尤为重要。

虑人多地少且技术有限的现实情形,中国农业竞争力构建的核心应落脚于国家农业安全。

在重大生物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基本策略,首要的不是如何提高竞争力,而是如何提高防御力;不是如何谋求某个时期或阶段的可赢利性,而是如何谋求自身能力建设的长期可持续;不是为了如何获得“收益最大化”,而是追求“风险最小化”与“安全最大化”。

复耕高山梯田 多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从“优胜劣汰”转向“独善其身”:安全最大化

农业安全以产品安全为基础,以生态安全为红线,以社会安全为底线。

1.产品安全

产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农业最基础的功能是产品与要素供给功能,本土市场的产品安全是构筑农业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数量安全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粮食安全,即始终保持绝对的粮食自给率以避免“粮荒”等公共事件的发生;

二是营养安全,以维持人体所需营养元素供给为参照,构建起完备的作物种植结构体系,保障营养自给率。

质量安全也表现为两个维度:

一是减少种养活动中的化学品用量,包括农药、化肥和兽药减量等;

二是降低食品加工中的各类添加剂用量,同时强化清洁生产流程,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及其健康危害。

2.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涵盖资源保护与环境修复。农业对资源和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维护农业的生态安全是构筑农业竞争力不可逾越的红线。

一方面需要提升土地、水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无序利用引致的浪费;另一方面要降低农业源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土壤重金属富集、水体富营养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问题。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农业兼具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系统支持双重功能,科学、绿色的农业发展可以形成固碳、保持水土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价值。在农业多元功能挖掘视角下,生态安全维护并不必然以牺牲农业生产效率为代价。

3.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涵括农民安居乐业与社会长治久安。农业产业仍承担着重要的就业岗位供给职责,同时农村人口数量也占据人口总数的显著比例。

可见农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稳定器功能,而保障社会稳定是农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底线。这就要求保障农业从业者的生计可持续,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农业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增强农业吸引力。同时,强化农村基层治理,采取恰当的措施稳定并促进农业经营,保障农村社会秩序。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绵延4500余公里,覆盖着2/5的国土面积

从产品竞争转向功能拓展:谋求可持续

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动荡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农业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而农业使命的实现则依托于产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基于传统的食品或者工业生产要素供给功能来提升农业产业附加价值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为此,需要着力于挖掘农业的其他价值功能,开发出功能型产品以及多元服务形态。

具体来说,从产品竞争转向功能拓展的发展思路可以阐释为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基于农业康养功能的价值提升。

高压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激发出城镇居民对乡村亲近自然、民风淳朴氛围的向往。田园景观(如梯田)与农家体验(如农家乐)随之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预计2020年国内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特色村规模会达10万个,可以带动5000万农民从乡村旅游服务中受益。

可见,结合乡村田园生活的亲近自然和返璞归真特性,发挥农业的康养功能,设立休闲农庄与农耕体验服务,让“产品农业”回归“生命农业”,可以显著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吸引资本注入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生态改善,从而实现社会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协同并进。基础设施条件与耕作环境改善的农业和农村,又可能进一步形成对产品安全的反哺和促进。

二是基于农业人文功能的价值提升。

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伴生出中华儿女浓重的乡土情结,而其中蕴含着的基于农业独特人文功能的开发潜力被长久忽视。

结合地域个性化的农耕文明衍生出的特色民俗传统,让“产品农业”回归“情感农业”,既可以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如民俗村),又可以打造地域乡愁品牌产品(如地理标志农产品)。

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产品品质管理的规范化,从而形成对生产行为的有效规制,这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避免生产中的败德行为与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品牌所产生的价值附加。

必须强调的是,农业所具有的多样化功能与广泛的外部经济性,通常被视为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典型领域,既不易进行明晰的产权界定,又难以生成价格进行市场出清,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要么引发搭便车行为,或者引发供给不足问题。

但是,农业特有的从“饱腹”到“营养”“天然”“有机”“美观”甚至“有趣”的潜在赢利空间,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康养、品牌农业与情感消费,不仅有助于农业功能型产品的开发与价值实现,而且能够使农民在获得产品性收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功能性财产的增收。

事实上,即使因农业劳作而得以产生和维系的技艺、经验等,经由口头传授与世代传承,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而被进一步视为文化遗产,使其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与广泛的经济价值,从而构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