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赛道】万亿预制菜,到底是谁的天下(万字文章)
农产品
  
2022-07-07 18:28:18
[ 导读 ] 万亿预制菜到底是谁的天下?

唯有专注主业、深耕渠道和品牌、持续进化的公司方可在万亿预制菜赛道中脱颖而出。

又一个长坡厚雪的万亿级市场风口来了。

根据《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目前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100亿元,销售渠道85%以上集中于B端,(企业端)规模约1785亿元,C端(消费端)规模约315亿元。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宅家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线下餐饮也受到较大影响,“宅经济”兴起,居家消费骤增。加上后疫情时代下产生的家庭备餐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对预制菜产品的需求大幅上涨。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目前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只有10%-15%,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0亿元。

而在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中,目前中国主要的预制菜行业龙头基本在10亿元规模,相比于未来万亿元的市场空间而言,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仍旧处在蓝海竞争,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龙头企业。因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型企业,争相布局预制菜。

申万宏源认为,预制菜行业的兴起符合社会节奏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满足当下消费者对于品质与效率兼具提升的需求。渠道上,B端受益于2010-2020年餐饮经营成本缩减及出餐速度提升的诉求,目前渗透率及普及率相对较高。但是在疫情的催化下,家庭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了解逐步加深,跨界龙头的进入有望加大预制菜市场教育与品质规范化,C端有望在未来的十年里加速渗透,驱动整体行业快速扩容。

渠道及市场的营销与开拓、产品研发的投入及供应链资源的积累是预制菜企业竞争的关键,具备一技之长或三项核心竞争要素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从区域化走向全国化,率先实现上量、上规模。随着规模化的提升,预制菜企业在渠道议价力、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及C端品牌溢价力均将步入正循环,中长期的盈利能力将进入上行通道。

国盛证券表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2025年或超过6000亿元,未来4年CAGR或超20%,行业高速扩容态势具备确定性。预制菜行业参与者众多,正处于群雄逐鹿阶段,但回归竞争本质,各类厂商最终追求的都是综合效率、要素协同,不仅是供应链降本增效,在产品设计、渠道上更要精细。

国盛证券认为,具备以下特质的企业有望跑成赛道龙头:具备产品壁垒,能通过多元化品类覆盖、储备丰富SKU(库存保有单位)而打造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或具备爆品打造潜质;具备完善的各类销售形式渠道网络,拥有强大拓客能力;能灵活调节包含产能、物流等各类要素,充分发挥各类资源间的协同效应。而原材料企业、速冻食品企业、预制菜专业企业三类参与者同时具备多种特质,具备成为细分赛道龙头的可能性。

商业模式

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并配以辅料,通过预处理(譬如清洗、分切、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步骤)而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预制菜是介于食品和餐饮中间的业态,通过食品加工企业和中央厨房工业化、集约化生产的快手菜。预制菜以便捷高效为特点,烹饪流程简单,消费者短时间内即可享用各种口感丰富的菜品。

分类上,可依据不同口径进行种类划分,譬如根据加工程度,由浅入深可分为即配、即烹、即热与即食产品四类;或是根据保温及生熟程度方式,分为冷冻生制、冷冻熟制、冷藏生制与冷藏熟制四类。

20世纪60年代,预制菜起源于美国,1969年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Sysco在美国成立,年销售额从最初的1.1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513亿美元,51年翻了445倍。目前,Sysco共经营40多万种产品,其中包括约4万种的Sysco品牌产品,自有品牌占比约10%。

20世纪80年代,净菜加工配送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开始兴起,日本成立国内两间最大的预制菜企业——神户物产和日冷集团,预制菜发展逐渐成熟。

神户物产是一家从事食材生产、批发和零售的食品巨头,主要包括商业超市和餐食业务,2021财年实现营收26亿美元。目前,神户物产在日本建有25家工厂,969家业务超市,同时公司在全球拥有350多家合作工厂,并从全球约45个国家集中采购1500余种商品,向B、C端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原创食品与标准品。日冷集团由海产品起家,重点发展冷冻预制菜及冷链物流业务。公司于1942年成立,1950年代起重点开拓冷冻预制菜业务,1985年,集团更名为日冷,加强品牌建设以更好发力零售渠道。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20年美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54亿美元,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为238亿美元。

国内预制菜企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进入,国内开始出现净菜加工厂。到2000年左右,出现了以生产半成品菜为主的预制菜企业。发展初期,预制菜企业受限于速冻技术和冷链物流的短板,面临着成本高、区域局限性大等难题。随着国产冷链运输能力、速冻设备性能的快速提升,预制菜企业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难题逐渐得到解决。

2014年以后,随着外卖兴起、餐饮连锁化及餐饮各项成本上行的推动下,预制菜在B端餐饮的渗透得到加速。餐饮行业对预制菜的需求逐步由复杂菜品“简便化”、连锁餐饮出品“标准化”、外卖出单“加速化”的方向层层递进。

2020年受疫情影响,推动预制菜从餐饮后厨走向家庭消费场景,C端预制食品的曝光开始迎来指数级放大。在各大电商节及春节期间中,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销售火爆,成交额均取得倍数级增长。

根据国盛证券的研究,中国预制菜市场目前存在以下特点。

行业现状之一:中餐饮食结构丰富多元,行业格局分散。传统中餐即有八大地域菜系,而当今餐饮市场细分种类更为多元。由于中餐菜系众多、区域化特色鲜明、调味复杂度高、口味多样化致使食品标准化难度相对较大,下游餐饮需求分散且多样,并且预制菜行业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冷链物流技术能够提供的支持相对有限,行业起步时间相比于美、日等成熟市场较晚。因此,中国预制菜行业集中程度尚低、规模化企业较少,头部企业规模也仅10亿元左右,中小企业规模在3000万-8000万元之间,还有众多百万级别的区域性小厂,行业格局较为分散。

截至2022年1月底,中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81万家,其中注册资本0-100万元的相关企业数量超过54.7%,中小预制菜企业占据多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中国预制菜行业CR10(前十大市场占比)仅14.23%,其中市占率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厦门绿进(2.4%)、安井食品(1.9%)、味知香(1.8%)。

行业现状之二:需方口味具备区域性,供方受限配送半径,企业地域性特征显著。从需求端看,中国各地居民饮食习惯、口味偏好具备一定的区域性,因此起源于某一地区的预制菜企业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标签,跨区经营常伴随一定挑战性。从供给端看,多数预制菜产品对产品新鲜度有较高要求,较依赖冷链运输,配送半径受限于物流成本及供应链网络。由于供需双方都呈现一定区域性特征,预制菜的辐射半径有限,目前中国预制菜企业分布多呈现显著区域性特点,专注在各自区域、品类发展,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全国性龙头企业的成长及经营难度相对较大。

行业现状之三:全行业步入增量发展快车道,赛道高景气。从增长空间来看,据Statista测算,2021年全球、中国、日本、美国即食菜肴人均消费量分别为10.1 kg、8.5 kg、23.1 kg、14.1kg,人均消费金额分别为62.6美元、76.7美元、489.7美元、80.59美元,中国预制菜在消费体量及金额上都具备提升空间。

从资本角度来看,根据36氪数据,2013-2021年,预制菜行业共发生71起投融资,披露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元,项目约42个。特别是自2020年起,预制菜更是进入投资高峰期,2020-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23起融资,投资机构方不乏知名VC,诸多单轮次金额达数亿元,预制菜赛道持续升温。

行业现状之四:疫情加速C端市场消费者教育,供应链具备优势的厂商竞争力提升。需求端来看,由于新冠疫情多点开花,多地受政策管控。C端消费者由于减少外出就餐,B端餐饮需求转移到C端餐桌;而预制菜肴由于具备菜品还原度高、操作难度低、简化烹饪步骤等诸多优势,吸纳了部分由餐厅就餐转移而来的需求,因此疫情之下预制菜肴C端市场消费者教育得以迅速推进,利好长期C端市场的渗透率提升及市场扩容。

从供给端来看,疫情之下厂商面临生产和供应两方面的难题,单厂而受管控难复工的厂商、完全依赖三方物流的厂商或因生产及物流限制而难以维持产品供应。因此,生产受限小、供货渠道顺畅的厂家或能够侵吞缺货厂商的市场,实现短期内的份额扩张;全国化布局、供应链具备优势的厂商将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

万亿规模

预制菜由于具有方便、快捷、品类多样等特点,使其在市场中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不断提高。加之疫情发生后宅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预制菜步入发展快车道,市场规模保持双位数增长。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2021年,中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8.94%。但即便如此,2021年中国预制菜在食材总体的占比中也不足10%。对标与中国饮食文化相似的日本,日本市场中预制菜品的占比已达到60%以上。从人均消费量来看,日本的人均预制菜消费量约是中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的2.65倍。作为近几年的消费新风口,中国预制菜行业尚属蓝海,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艾媒咨询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预制菜市场将延续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26年中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达到1.07万亿元。

推动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餐饮企业对预制菜需求提升,零售端受益于宅经济、消费升级等因素催化,带动预制菜需求增加。

从B端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各个行业面临着用人成本上升的难题。根据中国饭店协会2019财年统计显示,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仍是餐饮业增长最快的一项支出,叠加原料及房租成本的上涨,导致餐饮企业亟须缩减各项支出维持企业盈利能力。从财务角度看,虽然预制菜的单位采购金额占比略有提升,但在加工环节中,可减少相关后厨人力与制作成本,整体净利率测算可同比提升7pct。另一方面,团餐及乡厨在中国餐饮比重逐年加大,2020年团餐规模约1.5万亿元,占社零餐饮收入比重近36%,而农村消费水平提升、乡村群宴增多,但乡厨团队人手有限,需为上百名参与者进行备餐。两类餐饮业态亦对出餐速度与标准化率的诉求有所增强。

中国外卖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促进预制菜市场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外卖行业市场规模与外卖消费者用户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41.40%与19.04%。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与80、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预计中国外卖市场未来将持续扩容。由于外卖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外卖数量增加对餐饮企业的出菜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预制菜可以节省餐饮企业的出菜时间,提高外卖配送效率,愈发成为餐饮企业经营的选择。在外卖快节奏的带动下,预计餐饮企业对预制菜的需求有望延续。

因此从餐饮的经营角度看,预制菜可实现出品速度快、标准化、去厨师化,可解决传统正餐门店、团餐及乡厨的经营难点,预计在B端加速渗透的态势将得到延续。

从C端来看,新冠疫情加速了宅经济发展,预制菜成为消费新风口。

疫情发生后,餐饮消费场景受到较大冲击,消费者回归家庭,推动宅经济加速发展。考虑到预制菜具有方便、快捷、品类多样等特点,预制菜成为疫情下的消费新风口,愈发受到消费群体的认可。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中有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预制菜消费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对预制菜的价格接受程度,有利于预制菜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单次消费在21-30元的消费占比为36.50%,在31-40元的消费占比在20%以上。

在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也将进一步增加,中国预制菜消费市场的消费群体有望扩容。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一线城市中预制菜消费者占比为45.70%,二线城市中预制菜消费者占比为19.80%。

与此同时,相关刺激政策亦对预制菜市场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冷链物流发展将有效改善运输损耗及物流成本,提升预制菜企业辐射半径。政策方面,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冷链物流发展顶层指导性文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冷链赛道关注度或将迅速提升,将有效促进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增速发展。根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2015-2019年,中国冷藏造车保有量增速CAGR约22.98%,冷库总量CAGR达13.02%,政策驱动下冷链技术有待持续完善。同时,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升级发展将有效改善运输途中的产品损耗,根据中物联冷委数据测算,相较常温物流,2020年冷链物流从厂商到终端有效提升蔬菜、乳制品、海鲜、禽蛋、肉类的损耗节约10pct、6pct、12pct、7pct、8pct。冷链技术持续升级有望持续改善渠道运输成本及效率,从而驱动预制菜市场加速渗透。

地方政策方面,广东省近日出台了《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从研发平台建设、监管体系构建,到企业培育、人才培养,再到冷链物流建设、文化科普等方面对预制菜的发展提出了相关要求。此外,山东省近期也成立了“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推动预制菜市场的发展。

国盛证券表示,对标海外,从行业发展阶段上看,中国预制菜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发展阶段可对标日本的1980年代。对比美国、日本的行业发展路径,相似点:都是先于B端爆量,再于C端持续渗透;不同点:中国预制菜行业在萌芽期由于受限于包含冷链技术水平在内的多重因素,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伴随中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持续提升、冷链技术完善、B端C端市场需求高增下的加速渗透,预计预制菜行业在目前所处的成长期增速或略高于美国及日本的成长期增速。

就B端市场来看,国盛证券认为存在千亿元的渗透空间,丰富的需求场景将拉动行业扩容。

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数据,目前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只有10%-15%,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意味着餐饮端仍有庞大的品类具备替代空间。

国盛证券认为,除了餐企自身的降本增效需求外,餐企连锁化浪潮下经营区域扩张、团餐及外卖等诸多新业态的出现,加大了菜品标准化替代、提升出餐效率的诉求,为预制菜产品提供了广阔释放空间。预制菜在餐饮蓝海的开拓将持续驱动行业扩容,短期内B端市场渗透仍是行业增量的主要来源。

国盛证券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社零数据,2021年全年实现餐饮收入3.98万亿元;参考中国饭店业协会《2019年餐饮业年度报告》中正餐企业平均原材料成本占比39.7%的数据,假设餐饮端原材料成本占比40%,B端食材采购规模达1.6万亿元;结合渠道调研,假设当前预制菜渗透率为13%,则当前B端预制菜消费规模的测算结果为2070亿元。

就C端市场来看,国盛证券认为,近年来,居民的消费习惯产生变化,直播带货、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零售渠道纷纷涌现。新渠道的出现为大量新品类和新品牌短期内迅速实现弯道超车、占领消费者心智提供了机会,而社交电商的出现也为品牌营销提供了平台和全新的营销打法。近两年多个新兴涌现的toC预制菜品牌正是抓住新渠道机遇,依托互联网平台开拓全新零售场景,在渗透率偏低的C端市场初享红利。并且,由于C端产品熟制化程度普遍高于B端、可加工空间普遍低于B端,C端产品相较B端更加丰富多元。因此toC品牌多精耕于某一垂类赛道,先聚焦局部品类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未来,C端红利或随渠道拓展进一步放大,静待C端市场需求爆量;并且,随着运营模式的逐渐成熟,C端品牌或加速起势,进一步拉动市场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食品支出为7880元,按5%增长率,并假定为全国人均年食品支出,则全国年食品支出11.7万亿元;参考目前B端市场对C端市场约为8:2的行业共识,假定预制菜渗透率为0.45%,对应C端预制菜消费规模526亿元。

国盛证券就2025年预制菜行业的消费规模进行了测算:B端约4747亿元,C端约1422亿元,合计6169亿元;2021-2025年全行业消费规模CAGR约24%。

B端:参考近10年(2011-2021年)社零餐饮收入CAGR约6.9%,假定2021-2025年餐饮收入CAGR为4.5%,对应2025年餐饮收入规模4.7万亿元;假定餐饮端原材料成本占比不变,对应食材采购规模1.9万亿元;假设B端预制菜采购金额占原材料采购金额比例提升至25%,对应B端预制菜消费规模为4747亿元,2021-2025年CAGR约23%。

C端:参考近10年(2010-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食品支出CAGR约5.1%,假定2020-2025年保持4%的CAGR、总人口数不变,则2025年全国食品支出14.2万亿元;假设预制菜支出占食品总支出提升至1.0%,对应C端预制菜消费规模1422亿元,2021-2025年CAGR约28%。

国盛证券表示,从预制菜行业现状看,目前行业内集中度低,各赛道参与者在良性竞争中合力做大消费市场,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也为各个细分赛道都带来了扩容和利润空间。从各渠道特点来看,B端率先完成教育、持续渗透提升,多元化品类需求之下蕴含广阔替代机遇;C端尚处爆发前期,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渠道的开拓为各个细分赛道带来了利润空间、为新兴品牌的起势提供了机会,因此无论B端还是C端都具备布局价值。从行业空间看,根据测算,2025年市场规模或超6000亿元,未来4年CAGR或超20%,行业高速扩容态势具备确定性。

申万宏源同样对预制菜行业的规模及空间进行了测算,关键假设如下:餐饮行业保持往年常态化下近双位数增长态势,假设期间行业规模复合增速8%;2B连锁化率加速,人力成本继续上行,推动2B预制菜渗透率由2021年20%提升至2025年25%;企业加大2C品牌建设与消费者教育,C端规模加速扩张,占比提升。测算得到2025年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扩容至近4800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约为18%。

竞争格局

预制菜行业规模处于快速扩容阶段,参与者众多,但缺乏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公司收入体量在5亿-10亿元已是行业前列水平。申万宏源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或多或少缺少全国化渠道网络、新品研发洞察力或上游供应链资源。东亚前海证券也认为,产品、渠道、供应链为制胜之道。

产品:品类广度是龙头基础,大规模单品决定企业高度。

由于中餐本身复杂性较高,且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口味差别较大,因此导致中餐本身连锁化程度较低,受中餐自身特点的影响,当前国内预制菜领域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中商情报局数据,2020年中国仅山东预制菜企业数量便达9246家,河南、江苏、广东和安徽分别有相关企业6894家、5863家、5369家和4479家,预制菜领域集中度较低。在品类选择上,行业内企业多以重口味预制菜为主。

对标日本最大的预制菜企业日冷集团,其有着较为完善的产品矩阵,当前有大约2500个SKU,其在B端有鸡肉类、加工肉制品类、主食类、炸肉丸类、中华料理类、蛋制品类等品类,在C端有配菜类、米饭类、焗烤类、甜品小吃类、冷冻蔬菜类等品类。丰富的品类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其产品时有更多的可选项,也稳固了其行业第一的位置。根据The NIKKEI的数据,日冷集团在预制菜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常年位居行业第一,保持在20%-23%的水平。

东亚前海证券认为,爆款单品可提升企业的品牌力以及盈利能力。预制菜竞争激烈、B端C端均有需求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的品牌力至关重要,而凭借爆款单品可以较好地打响品牌知名度,且可以凭借规模化降低固定成本,在提升产品性价比的同时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以日冷集团为例,其有三款大单品长盛不衰:牛肉饼、炸鸡块以及炒饭。其炒饭自2001年推出后不断改良,连续20年蝉联日本速冻炒饭品类销量榜首,根据公司官网的数据,其炒饭每年销售额达到近100亿日元。爆款单品不仅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以及品牌力,也极大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渠道:B端渠道建规模,C端渠道建品牌。

东亚前海证券表示,预制菜目前的客户在B端以及C端均有覆盖,其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也有不同的渠道战略。在B端,由于客户需求量较大,所以企业更多选择直营的方式运营渠道。面对C端客户以及小B客户,由于其较为分散,企业多选择以经销商体系进行运营。

其中,预制菜领域的B端客户主要有酒店宴席、团餐食堂、连锁小吃,此类客户有量大高频、需求品类较多、渠道黏性较强的特点,且企业进行后续维护成本较低,可以实现自身规模的快速扩大。

随着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认知程度不断上升,预制菜的C端受众也在不断建立。根据立鼎产业研究院,2020年国内预制菜C端销售额为66.9亿美元,仅为日本同期水平的29%,美国同期水平的15%。随着预制菜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其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在此过程中,产品力优秀的企业或可逐步建立在全国范围内较强的品牌力,最终建立“品牌力强—消费者认可度高—盈利能力强—进一步打造优秀产品以稳固品牌力”的良性循环。

供应链:物美价廉与高质服务的核心。

东亚前海证券表示,预制菜行业成本端主要以原材料为主,但是由于上游猪肉、禽肉等常用肉类价格波动较大,使得预制菜企业的供货能力以及供货成本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向上游进行延伸,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锁定原材料成本以及供给量波动,使得自身供应能力保持稳定。

以日本预制菜龙头企业为例,日冷集团在上游同时经营海产品和畜禽产品业务,同时其凭借较为成熟的冷冻技术和全球食品采购网络,其从30多个国家以低价采购食材,优秀的上游控制能力使得公司的原材料在价格以及供应量上均较为稳定。

日冷集团对于下游建设同样较为重视,根据公司公告,其目前在日本有大约80个地点经营仓储和配送中心,并设有总容量约为200万吨的冷藏设施,总容量达到日本全国的10%,优质的仓储和配送体系保证了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日本预制菜领域另一龙头神户物产在下游方面布局也较为全面,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21年10月,其旗下共有950家以特许经营模式经营的零售超市“GyomuSuper Stores”,通过其下游的布局,神户物产有着较强的上游议价权,同时也确保了其产品的安全性、服务质量以及品牌形象。

谁将胜出

国盛证券表示,在当下的预制菜肴行业,无论toB、toC的预制菜厂商,参与者均较为多元,分布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总体来看,按产业链从上至下的顺序,可以分为5大类:原材料企业、速冻食品企业、预制菜专业企业、生鲜电商零售平台、餐饮企业。各类厂商均有其对应的竞争优势及潜在风险点,哪类厂商具备较大的跑出细分赛道龙头的机会?

国盛证券认为,原材料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产品能与原料协同,且具备深厚渠道资源积累。

产能及原料优势:企业的主营业务多为农产品或肉类预处理及初加工,本身就是预制菜原材料供应商,位居产业链上游,具备一定产能基础。该类企业的预制菜产品多为主业的延伸,即在原材料预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因此能充分发挥原料协同优势及产能匹配优势,充分把控及保障产品质量及原料供应稳定性,亦有利于原材料的成本控制;渠道及供应链优势:上游厂商具备多年toB渠道资源积累,具有完备的销售网络和客户储备,亦有利于toC的渠道和品牌建设。

布局预制菜的原材料供应商多为中大型肉制品或水产品处理商,具备较大的资金及业务体量。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上游厂商将不断放大原料、产能、资金端的优势,有望充分发挥规模化优势,长期来看具备较高上升空间。

同时,国盛证券认为原材料企业的潜在风险在于:预制菜业务相比主营体量尚小,产品思维及运营体系有待变革;在资源整合方面,相较于主业的营收体量,预制菜作为一个新发力的业务占比仍低,因此管理层对预制菜业务的重视程度及资源投入取决于当下的筹划和权衡,具备一定不确定性;产品研发能力、丰富度及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品思维仍需在深耕市场过程中持续培育。

速冻食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一是可以利用经销商网络高效起量,充分发挥渠道协同优势。由于预制菜及速冻产品在渠道流通存在重合,企业可依托在速冻食品领域多年积累的营销网络,协助预制菜产品的铺货推广;在冷链物流及仓储方面的资源积累亦可复用,同步发挥供应链协同优势;二是速冻食品的品牌知名度以及企业丰富的品牌管理运营经验有助于预制菜产品加速扩张市场份额;三是与主业产品在部分原料上存在重合,在原料采购上有望提升议价能力,通过采购量优势降低采购单价;四是产品打法和协同优势,预制菜产品与速冻米面制品具备相似之处,在精准把握差异化的基础上,有助于对预制菜肴的选品、研发、迭代、营销策略设计等进行改进和优化,此外,预制菜产品与速冻食品在使用场景上也具备相似性,产品间有望实现相互赋能。

国盛证券认为,速冻食品企业具备长期上升空间,有望维系现有渠道、供应链及品牌优势,长期在规模化生产和竞争中取胜。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其潜在风险在于产品研发力仍待增强。包括产品思维仍需在深耕市场过程中持续培育;针对主业速冻产品及速冻菜肴产品的差异性,需对原有的生产布局及渠道资源做出适当调整。

预制菜专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具备自有产能、优质产品思维及爆款塑造潜质,亦有渠道及供应链积累。

首先,产品力优势方面,一是产品思维:预制菜专业厂商具备较为丰富的预制菜肴产品研发经验、工艺及产品储备,具备优质产品思维,对于预制菜消费场景下消费者需求洞察、B、C端消费者偏好差异把握、如何打造高复购率&高客户黏性的预制菜产品等方面具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具备打造明星大单品的潜质。二是产品矩阵:此类厂商产品矩阵也通常较为完善,覆盖的品类较全,SKU数量较多;同时针对渠道特点,精细化设计产品,能更为精准地匹配客户需求。

其次,产能优势:多数预制菜专业企业都具备自建产能,生产环节具备较高可控性。再次,渠道及供应链优势:多年生产和经营活动,积累了丰厚的加盟商资源、经销商网络以及供应链运营管理经验。此外,还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预制菜专业企业客户分布具备较强区域性,该类企业在优势区域内具备较高品牌知名度。

国盛证券认为,预制菜专业企业的产品力强,渠道及供应链资源丰富,长期来看随行业共同扩张确定性较高。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潜在风险在于区域性特征显著,产业规模扩张或存分化。

一是产能体量及分布局限:相较于有深厚积累的上游原材料企业及速冻食品企业,预制菜专业企业的产能体量及地域布局略显单薄。二是跨区经营难度:由于预制菜专业企业大多都是由区域市场起家,工厂也多集中在区域市场,客户拓展能力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区域性;后续预制菜专业企业的跨区域拓展成效可能存在较大分化,具备丰富拓产资源、优质盈利模型、高效运营模式的企业或有较大可能性突破区域局限,能较为顺畅地实现外区扩张。

生鲜电商零售平台的竞争优势在于具备丰富供应链管理经验,互联化基因赋能运营效率。

具体而言,首先是数字化赋能:该类企业的互联网基因能高效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有利于企业洞察消费者需求偏好、指导选品,亦有利于加码数字化建设,实现门店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其次是产品品类覆盖和资源整合:生鲜电商零售平台出于自身业务需求,品类覆盖全而广;此外,由于SKU多而生产能力有限,生产方式上多采用OEM或部分OEM,因而具备较强上游ODM、OEM厂商整合及议价能力。

国盛证券表示,2022年多地因疫情封控,社区电商、生鲜电商赛道大幅升温,亦是显著放大了生鲜电商零售平台的流量及产品体量。需要注意的潜在风险在于B端渠道拓展能力有限,易陷入C端价格竞争。

生鲜电商零售平台大多都只面向C端市场,仅个别优势企业初步探索B端渠道,目前尚未起量,而局限于toC渠道发展极大制约了该类公司的成长空间;同时,产品缺乏差异性,有较大价格战可能性:产品多依赖代工生产而造成差异化程度有限,该类型企业容易和同类型企业陷入价格战竞争,通过低价策略以在短期内扩大份额;另外,毛利空间较低:有较大一部分企业尚处于依赖资本投入以实现市场份额扩张的阶段,更高效的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中。

餐饮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具备专业厨师团队、品牌知名度和toC渠道网络,预制菜助力拓宽餐饮边界。

一是产品研发力优势。餐饮企业预制菜产品的研发思路主要有两个方向:餐饮端的明星菜品,此类餐企的预制菜肴产品由同一厨师团队烹饪,通过明星菜品复刻打造卖点;C端市场经典热销菜品,通过专业厨师团队协助研发菜品、调整口味。

二是品牌力溢价优势:餐饮企业具备多年C端餐饮市场深耕经验,餐饮品牌力给预制菜产品带来了更大的溢价空间;同时,企业多年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门店网络,亦能对预制菜肴产品的推广有所助力。

三是顺应发展趋势:餐企推出的预制菜产品&品牌是餐饮业务场景和边界的延伸,在保证预制菜肴产品风味及品控的前提下,顺应由疫情驱使的B端需求向C端餐桌延伸的趋势。

潜在风险则在于消费者市场局限于C端,发展天花板较低。餐饮企业在产业链中位居中下游,其本身就扮演着toB厂商的下游“消费者”角色,因此餐企下游客户的体量天然有限,消费者市场规模需要随着C端市场教育程度及渗透率的推进而缓慢提升。

同时,餐企预制菜产品生产多依赖于代工企业,原材料及生产环节可控性相对薄弱。而且,品类非常有限,多局限于原有餐饮品牌的明星菜品及热门菜品,只能通过大单品策略起量。

国盛证券表示,回归竞争本质,各类厂商长期追求的都是综合效率、要素协同,不单是供应链降本增效,在产品设计、渠道上更要精细。具备以下一条或多条特质的厂商有望率先成为细分冠军:

产品壁垒:包含品类壁垒和单品壁垒两方面。品类壁垒:具备多元化品类覆盖、储备丰富SKU,持续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依赖性。具备该类特质的厂商多分布于预制菜专业企业、生鲜电商零售平台;单品壁垒:具备研发实力和产品思维,拥有爆品打造潜质。具备该类特质的厂商多分布于预制菜专业企业、餐饮零售化转型分支。

销售网络:具备完善的各类销售形式渠道网络,拥有强大拓客能力。具备该类特质的厂商多分布于原材料企业、速冻食品企业、预制菜专业企业。

要素协同:能灵活调节包含产能、物流等各类要素,以充分发挥各类资源间的协同效应。具备该类特质的厂商多分布于原材料企业、速冻食品企业。

国盛证券认为,原材料企业、速冻食品企业、预制菜专业企业三类参与者同时具备多种特质,因而这三个类别下的厂商拥有确定性较高的长期上升空间,具备较大跑出细分赛道龙头的可能性。

方正证券表示,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优质子赛道正涌现出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龙头企业,它们或凭借先发优势、多年深耕行业取得较强的规模优势,同时在渠道端精耕细作,布局一张面向全国、多渠道、广覆盖的销售网络,最终通过高性价比产品与强大的渠道力赢得竞争,实现放量增长;它们或提前卡位B端大客户渠道,居高临下,通过整合其他渠道客户获取增长;它们或在原有坚固的基本盘,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寻找业务协同,发力高价值、高景气环节来实现扩张。总而言之,唯有专注主业、深耕渠道和品牌、持续进化的公司方可在技术壁垒低的食品赛道中脱颖而出,实现基业长青。

正值中国预制菜行业总体爆发之际,方正证券认为应重点关注三类机会。首先,中游食品龙头以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食品制造商具有α收益机会。其次,建议关注业绩弹性高、基本面不断改善的上游原料玩家价值重构的机会。原材料端企业向下游高附加值预制菜业务延伸,盈利能力改善,具有较大的业绩弹性,且随着公司规模化、品牌化壁垒的出现,公司业绩表现由强周期向弱周期发展,稳定性不断提高,基本面持续向好,看好上游龙头居高临下,延伸协同带来估值逻辑重构、业绩快速成长的双击机会。最后,下游具备品牌势能、研发优势以及食品定位清晰的餐企同样值得关注,主要系预制菜新业务在自身优势赋能下成功率较高,而爆品的放量增长将打开公司成长天花板,同时餐食业务稳定性较好,提供了业绩安全垫。

作者:刘景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