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业政策的十三个观点
干货
中国农机网   
2016-07-20 10:33:17
[ 导读 ]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而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投入都有许多政策性的问题,政策、科学的落实需要有投入作保证,政策、投入的效益则受科学水平所左右,在这三者中政策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观点一:农业现代化核心战略: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观点二:“唯农民论”误国误农观点三:新型城镇化必须吸引城里人下乡置业观点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和主攻方向到底在哪?观点五:适度规模,恰恰可能犯颠覆性错误观点六:农民合作社,就是绊脚石!观点七:中国主粮种植经营体制,学不了欧美日韩观点八:农业现代化是农民自己的现代化吗?观点九: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什么样的农民意愿?观点十:人才和组织,就是“牛鼻子”观点十一:国情需要更高层次的”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观点十二:十年,中国必须走完发达国家农业四十年的路观点十三: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而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投入都有许多政策性的问题,政策、科学的落实需要有投入作保证,政策、投入的效益则受科学水平所左右,在这三者中政策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是党和国家用以规范各级政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户行为的准则,以达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保证实现农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下方罗列了13个观点阐述了我国农业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观点一:农业现代化核心战略: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

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今天,中国农业也迫切需要进行战略制高点的清晰认知和统筹谋划,以此凝聚全社会共识。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应当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这首先需要理论界广泛讨论。

中国,巨量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独特国情,全世界都没有的资本农业的巨量可挖掘空间最大的粮食生产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自然禀赋资源与社会需求资源的完整统一,全球最大的、没有天花板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主粮产业,产业链最基础的种植环节和土地资源的价值远没有被开发。

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新企农人”发展模式的价值高地。一大批拥有千万亩耕地和众多美丽乡镇的农业上市公司,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强势支撑力量。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民真正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利益。

观点二:“唯农民论”误国误农

“唯农民论”的主要观点是:“农业的活农民干”、“农村的事农民管”、“农民自己的地还得农民自己种”。“唯农民论”不愿承认粮农群体弱势、弱能;不愿承认种粮农村不仅经济落后、社会和文化生态也严重荒芜;不愿承认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粮农群体价值观扭曲。“唯农民论”理论长期僵化、教条理解“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的中央宏观战略思想,缺乏“看清事物本质、洞悉发展趋势”的辨证哲学发展理念。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长期抱定“唯农民论”理论,思想僵化,长期排斥“工商资本”进入粮食种植领域。

缺乏-直面“三农”核心痛点、进行理论突破的勇气。

缺乏-透彻研究国情民情、进行辨证哲学思考的理念。

缺乏-清晰洞察国内、国际主粮产业发展大势的视野。

“唯农民论”误导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造成“三农”深层次矛盾蔓延。

“唯农民论”导致政策研究指导理论与中央战略方向和理念不贯穿多个执行性文件都体现出战术与战略脱节。

农业政策研究主管部门长期用僵化、教条理论讲空话、讲套话。 结果就表现为隔空喊、推着干、没抓手。

观点三:新型城镇化必须吸引城里人下乡置业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更要成为城市中产阶层释怀乡愁、亲近自然的文化动因。只有这样全新理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和建设方略,才能体现出大意境的美和大情怀的魂,才能有大片的紫罗兰和白桦林,才能有双语幼儿园和爷孙共乐的清晨和傍晚……

“三农”协调发展,必须配套建设全新理念的大美乡村小镇,改变主粮种植农村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生态,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现代化。蓝天绿水和人气兴旺的自然与人文高度和谐氛围,才能推动贤达阶层、文化阶层、精英阶层及养老人群进入中国农村,进行新农业创新创造和置业消费。只有美丽乡镇升值,就业、置业的人们安居了、才能乐业。

观点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和主攻方向到底在哪?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和主攻方向不是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不是农业产业园区和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而是十五亿亩主粮种植的十几个产粮大省的最底层广大农村,实现“三农”协调发展主战场的三个主攻方向。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主战场三个主攻方向的彻底性和全局性胜利。

一、农业:必须实现15亿亩主粮“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生态化”种植。

二、农民:必须实现近2亿户拥有国家基本农田的粮农体制性持续富裕。

三、农村:必须实现粮食种植农村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协同繁荣。

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主粮种植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观点五:适度规模,恰恰可能犯颠覆性错误

政策鼓励100-150亩左右的“适度规模经营”,若以“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对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的角度进行科学评估,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适度规模经营” 背后是不可控……富不了农民、救不了生态、强不了国家!还会演变成难以控制的重大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农民的户均耕地约为10.3亩,若以政府鼓励的“适度规模经营”,90%的农民耕地向10%的农户集中,90%的农民离开土地种植只收取少量租金然后去自寻其它生活出路。一方面:土地变革、土地价值创新的红利以及国家政策红利这些农民都将失去了;另一方面:这部份土地也不会有多少真正流转到了“种田能手“的手中,而是将会进入农村中的少数土豪和势力圈中。

“适度规模经营”持续下去的可能,是土地并没有集中到种田能手,而是又集中到了1%左右的极少数人手中。形成大部份可能是土豪和乡村势力圈组成的新地主阶层。“适度规模经营”极有可能在乡村制造新一轮的两极分化,很可能彻底葬送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这绝非危言耸听。

农田耕地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是“三农”变革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和关键节点,能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既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政治智慧,也是对中国是否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严峻挑战。

观点六:农民合作社,就是绊脚石!

回望农民合作社,站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角度上进行再思考:

没有一体化经营的组织机制;

没有土地与其它重要生产力要素的利益联结机制;

没有高素质农业战略经营和可靠执行力的农业经理人团队;

没有“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跨越”的经营理念和创造能力;

没有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话语权的跨国经营实力;

没有农牧城建一体化经营的综合配套发展模式……

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成就高水平、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

农民合作社的法规设计和九年运营实践表明,农民合作社已成为深度制约主粮产业国内发展及国际竞争的绊脚石。农民合作社的立法宗旨是将松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各农户间的联合,在购买农资、销售农产品、统一种植、统一使用机械、晒场等方面进行合作,在管理机制设计上也高度强调保护每个农户的表决权和话语权,强调一户一票表决方式。农民合作社主要是农户间的相互合作,不鼓励其它资源体进入、更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是难以通过创新与优化承担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九年过去,中国的国情、世界粮食竞争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内主粮产业成为最薄弱经济环节,拖了整个国民经济后腿,成为国民经济最大的困局和短板;国际上自2012年开始,国内国际粮价出现逆转,国际粮价在持续走低,国内粮价在持续走高。

农民合作社体制,已成为主粮产业发展现代大农业的绊脚石,十二五期间主粮产业发展进步缓慢,也证明这个体制的严重缺陷。

观点七:中国主粮种植经营体制,学不了欧美日韩

国情、民情、基础和时代环境都不一样,模式不可复制。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起步于后工业化时代。我国刚刚起步,就面临互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社会关系、产业环境、科技竞争以及时代背景都不允许中国像欧美日韩那样,再用四、五十年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

观点八:农业现代化是农民自己的现代化吗?

“三农”协调发展缓慢的核心痛点:农民唱主角——勉为其难担当农业现代化“责任主体、执行主体”。

农民——群体性弱能、弱势、农村里的能人差不多都走了……

农村——资源短缺、人文生态渐趋凋敝,环境渐趋恶化……

农业——以加剧农田面源污染为代价的低水平种植……

中央很多好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农村落不了地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缺资源,农民缺能力,却被政策推着唱主角,作为农业现代化主力军。

观点九: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什么样的农民意愿?

我们再不能用农民不能胜任的光环套在农民群体身上,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让农民阶层体制性富裕,但并不意味着农民一定是“实施主体和创造主体”。

农民群体,需要被带领!需要被保护!需要被帮扶!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主粮产业“三农”协调发展进程中,政府、社会各阶层、农民自己,都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过去,我们是将农民当做主力军,推着农民走,但是农民却步履蹒跚;今后,政府和社会,需要造一部车,让农民坐上车,拉着农民跑!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就不一定要放任农民对土地的掠夺式种植。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就要帮助农民挖掘他们心底的更深层次的、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渴盼!

真正尊重农民意愿,更要让农民理解 只有更多的人才、组织、文化、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向农村汇聚并与土地体制融合,农村才能真正兴旺繁荣!

农民的未来,不仅是小康,更应当是富裕、幸福和欢乐!这才是最需要我们帮助挖掘的农民最心底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意愿。未来,新农业的股份资本收益、新城镇的房产增值收益、新生活的商业经营等多重收益,农民财富指数会远超过现在农产品种植单项收益和简单副业收益。幸福指数更会远远超越目前的小康目标而直奔富裕中产。还有,城里的孩子们放假了会飞一般的来到美丽乡镇的爷爷、奶奶家,以至开学了都流连忘返,甚至就在镇里的高级学堂念书,亲情指数也超级爆表……

观点十:人才和组织,就是“牛鼻子”

中国农业现代化,只有找到牛鼻子,才能找到突破点。我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和竞争格局等多重压力。同时“面源污染”己成为国内最大污染源的农田生态挑战。现有农民群体,难以承担“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中国千百年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创造。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实现高素质人才 企业化组织的浩瀚汇聚。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找到了农业现代化“突破点”。

观点十一:国情需要更高层次的”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

人才如血液。前几十年,“三农”向城市化和工业化输血,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向“三农”输血!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工返乡创业 大学生下乡务农因组织、保障、社会和人文环境不配套难以在农村建立起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军团和强大的组织化体系。

中国国情,不能再让农民“独自跳舞”。需要政策、体制、舆论等多方面营造出强大的驱动力和吸引力,创造出非凡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吸引多层级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组织资源汇聚,打造可以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的“新农业主体力量”,凝聚农业现代化创新、创造力量。

观点十二:十年,中国必须走完发达国家农业四十年的路

互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世界,留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时间,只有十年。中国梦,留给农业现代化的时间,也只有十年。

十年,不是一个精确界量,而是一个基于顶层设计确定的清晰发展时间表,一个汇聚资源加快创新发展的时间进程逻辑。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用十年左右时间,聚力超越。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球粮食市场占据话语权;如果我们不能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农民阶层的体制性富裕;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城乡交融的大美乡镇; 那么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也都难以实现中国梦也难以实现,十年后经济将可能倒退。

十年,唯有凝众志、聚众力!十年,唯有超常规、突破性创新!十年,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必须发生历史性巨大变革!中国有能力创造这样的巨大变革,关键是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要突破。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已深刻表明:中央已将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而且特别突出强调必须加强改革和创新,因而,突破就变得倍加期待。

观点十三: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

工商资本的背后是人才、文化、组织、模式、以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理念、价值观等多重能动要素。更珍贵、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资源和企业家组织。创造强大的政策支持,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队伍,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顶层设计与现行政策限制的工商资本租赁农民土地的简单逐利行为有根本区别。

“新企农人”理论体系的农工商跨界企业家顶层设计所依托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文化、企业家情怀的发挥!是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创建和打造中国农业巨轮的宏大历史使命!是带领农民阶层实现体制性富裕的创新与创造!

农业行业观察——专注农业领域的产业媒体,服务中小农业企业经理人、行业解读、政策剖析、干货案例、实战课堂、欢迎订阅公众号:nyguancha或微信搜索:农业行业观察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