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培养农业人才刻不容缓——十九大报告解读
创业
   于晓
2018-01-02 17:03:19
[ 导读 ]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技术有多么的先进和发达,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同理,在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产业兴旺”,首先在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技术有多么的先进和发达,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同理,在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产业兴旺”,首先在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乡村振兴:培养农业人才刻不容缓——十九大报告解读

第一,改变对农业认识的社会偏见。农业作为人类提供重要食物来源的产业,人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真正要走进乡村,从事农业生产时,很多人又开始退缩。究其原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让社会、甚至是农民自己都瞧不起农业,把从事农业的人当成低人一等的人。过去,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教育小孩的“你再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田”的话,就能很说明社会对农业的偏见到了何种程度。更有甚者,现在中国的很多农业大学不讲农业,讲的是城市经济、讲的是工业科技;学农业的大学生,都很少愿意、更不说下乡从事农业事业。据调查,现在农业大学在全国高校的比例不足10%,而且多半是职业院校;在农业大学里,农学的科系甚至不足全部的60%,农学课时不足全部课时的50%;学农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农业行业相关的不足40%,专职从事农业行业的不足20%,真正走进乡村、从事农业实践的不足10%,这就是中国农业面临的社会现实。

其次,现在中国的农业,依然是一种单一、低效能、低收入以及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要相对恶劣一些的产业。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为地收窄了农业的就业面,导致人们对农业选择性受到显著;低效能的农业生产技术,无疑会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这对年青人就业是一种最大的阻年青人碍,而农业过低的收入水平和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更是让年轻人望而却步。这就是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正是因为这种对农业认识的社会偏见以及现实的农业困境,导致学农者不服务于农(农业大学成为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机会),城市的孩子无兴趣于农(城市的孩子不想种地),农村的孩子不爱农(农民的孩子不愿种地)。现在从事农业的大多数是60年代前的第一代、第二代农民,70年代的农民不再愿意种田,80年代的农民孩子不会种田。现在的乡村,不仅面临农业人才的缺乏,同时也面临着种田的农民断代,这才是中国农业最可悲、最可怕的地方。

乡村振兴:培养农业人才刻不容缓——十九大报告解读

第二,吸引有专业知识的学子下乡中国的农业问题从长远来讲,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具有现代农业知识的知识青年的参与才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振兴农业和农业经济才有希望。因此,在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舆论对农业偏见的改变,吸引有专业知识的学子下乡,应被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切不可与之轻慢。

这正如中国的希望在于中国的青年人,同样中国农业经济的振兴也在于中国乡村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的参与。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学子下乡,是中国农业振兴之希望,也是中国农民续代之希望,更是中国农村未来之希望!

乡村振兴:培养农业人才刻不容缓——十九大报告解读

第三,培养在乡农民的实操性技术和技能从现实层面上来讲,中国农业的问题,还得靠农民自己来解决,尤其是靠正在从事农业的农民自己来解决。中国的农业要发展、要持续,要的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责任;需要的也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髦的冲动,更多的是一种坚守。

而这份责任、这份坚守,只有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事农业,靠农业过生活的农业人才能体会得到,才能做得到,至少在当下相对长的一段时间是如此。因此,在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培养在乡农民的实操性技术和技能刻不容缓。

来源:半汤乡学院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