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需要着重关注哪些?
乡村振兴
  
2020-12-24 06:52:12
[ 导读 ] 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需要关注哪些?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份《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从《建议》内容来看,“十四五”时期对农业农村发展是有利的。《建议》重点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五个方面做出部署。《建议》第七部分聚焦农业农村领域,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系列要求,其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产品营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抓住以上关键点,对于编制科学性、可行性的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将起到重要作用。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产业经济潜力

从维护与发展农民利益的根本目的出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权益。当前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界定,从而使得承包权的认定缺乏制度规范,容易产生农村新增人口、流动人口的土地权益矛盾。解决以上问题,要从法律上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功能定位、运行机制进行清晰的界定,明确集体成员的土地权益,加强对无地集体成员的权益保护,如支持村集体以民主协商的形式将预留的、新增的、收回的地发包给无地人口家庭,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同时,尽快形成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土地权益自愿有偿退出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使退出者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

其次,打破既有土地利益分配格局。以推动财税及相关制度改革为基础,在土地收益分配上作调整,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税收分配关系,积极培育地方财源,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由政府与市场合作承担,非公共物品的供给由市场完全承担,减轻各级政府支出的压力。另一方面,探索土地征收由一次性的经济补偿向多次多元化补偿的可行性,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返还制度,推动净收益主要返还给农村、农民,防止地方强制推动增减挂钩损害农民利益。

最后,发挥土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农村土地为载体,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向农村流动,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一方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能人”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增强农村社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在农村设立项目,激活农村经济。但要严守底线,以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农村稳定为前提,坚决杜绝宅基地非法买卖,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私人别墅,严防工商资本违规推动农地非农化。

2、驱动农业科技引擎动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业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开启农业产业现代化新征程。如何让科技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首先,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打造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一方面,建立健全人员进出、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开放式人员进入竞争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壮大农业科研队伍后备力量,塑造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另一方面,建立涉及科技、发改、农业、财政、教育等多个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瓶颈。

其次,增强农业科技供给与应用能力。一是加快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以增量撬动存量,统筹不同渠道资源,引导和资助创新团队开展重点攻关。二是不断提升成果转化和服务区域发展水平,创建一批高质量农业科技示范典型。启动乡村振兴科技示范行动,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作为试点,重点转化一批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一批高质量农业示范典型。三是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围绕农业产业重大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重大命题,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提供多学科集成的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和协同创新合力。

最后,促进智慧农业发展。一方面,强化政府顶层设计职责,加大农业科研体系的资金、物质和人才投入,统筹规划、建立统一协调的农业科研体系。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使农业科研项目井然有序地进行,减少重复研究,强化集成创新,并统筹兼顾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各项高科技技术。另一方面,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机械设备提档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统筹兼顾引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实现节水灌溉、绿色灌溉、数字化灌溉。同时,加快现代化农机设备进入农田,加强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管理农业生产。

3、瞄准互联网大数据机遇,玩转农产品智慧营销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能力和竞争力。大数据不仅可以精准地测算出客户需要什么,还能预测出客户将需要什么。瞄准互联网大数据,玩转农产品智慧营销,使营销活动更加便捷、有效。

依托大数据在电商平台上开展精准的广告销售。通过大数据,农产品营销不再是“广撒网”,而是有的放矢,如通过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精准推送客户感兴趣的产品。精准的广告推销不仅让企业营销节省了成本,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好处,避免了一些无用的垃圾信息干扰。

通过大数据做好农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在自媒体时代,农产品的营销活动要抓住自媒体的热潮。利用好农业大数据,建立新媒体营销团队,在新媒体上定期进行有影响的宣传活动,创造话题,吸引客户。如利用“抖音”“快手”等传播度比较高的短视频平台对农产品劳动作业过程进行直播,定期推出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此外,还可以与网红合作直播带货,提升产品影响力和销量。新媒体营销的形式和频率要掌握好,既要保证推销产品的热度又要保证不让消费者反感。

利用大数据提供个性化的销售服务。根据大数据分析的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展示,通过个性化的销售策略将客户变成粉丝,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黏度和忠诚度,保证销售量和利润。如采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动态网页,在与数据库联系的过程中实现销售网页的动态更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等。

4、力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农村经济新业态

农村产业融合通过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跨界优化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相互分割的状态,形成各类主体融合共生,催生新业态。

一方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引领,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示范引导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渔结合、农旅结合等,夯实第一、二、三产业的横向融合基础。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凭借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带动其他主体共同发展,将产业链各主体打造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促进各类主体融合共生。

另一方面,孕育和催生新业态。在“互联网+”、集约化发展等现代经营模式下,有利于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在生产环节,发展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将农业的边界扩展到更广范围;在营销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众筹认购、体验营销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在资源利用环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

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表明,城乡融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和结果。目前,江苏城市化水平已达70%,正处于城乡融合的高级整合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产城融合为表现形式,以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为核心,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平衡发展和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农业“十四五”规划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编制难度大于以往。我们需要放开思维、坚持底线,才能编制出科学、可行性的规划,开启农业农村发展新篇章。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