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复盘】只做三产亏死,不做三产穷死,农业三产化的局怎么破?
乡村振兴
  
2021-02-23 07:13:40
[ 导读 ] 农业三产化的局怎么破?

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做了两年生态农业培训工作,2008年又在广州创办社会企业沃土工坊,做了10年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工作,2018年开始自己亲自做农场。经过了近十五年的探索,我对农业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反思,在此,结合我在旗溪的实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也欢迎朋友们来共同探讨、指正。

1、农业的四生价值

想要对农业这个“第六产业”有更深的理解,我们需要先从农业的四种价值说起。

日本学者祖田修在《农学原论》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农业的四种价值,即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

生产价值:即农业生产食物、以及各种经济作物的价值。

生态价值: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承担生态功能的价值,值得一提的就是农业生态系统如果处理不当(如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农业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是如果做真正的有机农业或者生态农业,农业又可以承担保护生态(如减少碳排放)的价值。所以农业的生态价值既可能是正向的又可能是负向的。

农业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活价值即农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自古就是中国的人精神追求。李子柒的视频火遍全世界,正因为她在视频里对这种生活方式做了美好的呈现,而这正是人们所向往的。

李子柒大火的背后是中国人对于田园生活的精神诉求

生命价值:农业是离生命(动物、植物、大自然)最近的行业,在这种接触中带来生命观和哲学观,可以称作农业的生命价值。07年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我听过一个南美原住民部落首领的演讲,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他说在他们文化里面,他们理解所有生命之间的关系都是滋养(nurture)与被滋养的关系,比如一颗土豆,在小的时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照顾它,等到它长大了,是我们的母亲,拿出它的果实哺育我们。

天地共生,万物滋养也是中国的传统哲学

2、工业化农业的误区

从绿色革命开始,全世界农业开始走向工业化农业的进程。工业化农业简单来讲就是只以追求产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农业。工业化的农业的最大误区就是只看到农业的生产价值,而忽略了农业的另外三种价值。甚至在一味的追求产量和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摧毁了农业的另外三种价值。

▶️ 工业化农业对生态价值的摧毁: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不仅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了,也导致了食物安全问题。农田有机质的下降,让农业成为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农业的机械化和设施化,又造成了石油能源的大量消耗。短短几十年农业从正向的生态功能,转向负向的生态功能。    

▶️ 工业化农业对农业生活价值的摧毁:

法国人类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对法国南部农村由种植传统玉米到转型种植杂交玉米之后的变化。他说在种植传统玉米的时候,农民是专家,是农业知识的拥有者,对于这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种子,他们是最了解的。他们是在和大自然一起工作来种植这些食物。但是种植杂交玉米之后,农民只能听从科学家的建议,只是被动的执行操作,变得类似流水线上的工人,他认为“农民”这个词被终结了。

我本人出生在80年代初的华北农村,我的童年时代农村还保留了多样化种养,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所需的传统生活方式,家家户户养鸡、养猪、养牛、养羊、菜园种菜、庭院种花、种水果。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童年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一直困惑这种幸福感来自哪里,多年后我读到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书的描述:人们生活在乡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怀抱,他们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才恍然大悟。

而如今的农村,农业的工业化养殖已基本取代了家庭养殖业(因为家养没有效率),家家户户也很少再自己种菜种果,因为去超市购买更加方便,农村剩下的事情就只有大机器把种子一播,化肥一撒、农药一打。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要么去城市打工,要么在村里打牌。农村变得死气沉沉,不再有活力。

▶️ 农业工业化对农业的生命价值的摧毁

英国的植物学家艾尔伯特·霍华德爵士在被称作有机农业开山之作的《农业圣典》一书中曾经做过这个预测:工业化的肥料必将导致工业化的植物、工业化的动物、然后是工业化的人。

工业化农业首先把土壤当作了无生命之物,只是一个让营养物质和水份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的载体(实际上,土壤最重要的是里面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然后植物也慢慢被看作无生命之物,只是生产粮食的工具,动物也慢慢被看作无生命之物,只是一个产蛋或者产肉的机器,最后,人也慢慢异化成了工业化社会的一个机器。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里面,惟妙惟肖地做了演绎。

摩登时代剧照

3、农业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几个误区

2017年习近平主席已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系列论述。我认为这从人类发展进程上来讲,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乡村振兴,其中重点正是如何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我认为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其实就是如何重塑农业的四种价值。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够深入理解农业的四种价值,一产二产三产的综合发展很容易走向误区。

▶️ 常见误区一:为了三产而三产、盲目上线乡村旅游项目

一提到三产,大家往往就会先到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业观光等项目一时间热度很高。但是很多项目往往是为了三产而三产,没有一产和二产的支撑,三产其实是空中楼阁。

首先,农业并不适合景区式的观光旅游,即便你风景再好,好得过传统的风景名胜吗?没有。怎么办呢?那就只有花大价钱在农田上人工造景。

旗溪农场在2017年也做过花海项目,就是通过在农田上大面积种植各色花朵来实现人工造景,的确短时间吸引了大量人流来参观,大批的媒体来报道。但是由于这种项目能够让人停留的时间太短,(1个小时左右),所以能难转化成消费。以至于项目的投入产出非常不成比例。

旗溪农场2017年的花海项目

如果希望通过人工造景让大家停留时间超过半天,那么基础设置投资会更加的大,前一段时间和中山最大的一个旅游农庄项目高管聊天,他们农庄已经投入了几千万,疫情之前有增投了几百万做基建,但是在疫情爆发后,农庄收入几乎为零,因为没有了旅游的客流,才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产品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销售。

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疫情还在持续,国内疫情还有爆发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更加不适合上马为了旅游而旅游的农业项目。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农业的生活价值,我们就会明白更适合乡村的不是旅游,而是旅居和康养,因为只有能够让人比较长时间的留在乡村的环境里面,乡村的生活价值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

相比走马观花似的旅游,农村更适合的是让人停留下来的旅居

比如疫情期间,你在城市不敢出门,人口太密集,很难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但是乡村人口密度低,可以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公共空间如田野、山林很多。反倒是旅居的好去处。

根据民宿网站Airbnb的调查报告:疫情爆发后,很多人取消的旅游计划,选择了居家隔离,所以Airbnb的传统短租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他们也发现了新的业务,有一部分无法正常办公的人,选择自驾到离市区很远的地方隔离办公。

Airbnb的负责人切斯基认为:这代表一个新的趋势的到来,我们应该顺势而为,现在旅游业的消极表现,只是代表我们以前认知的旅游形式结束了,但不代表旅游业结束了,这次疫情给人们的旅行习惯,带来长期的、根本性的改变。人们会倾向于选择前往知名度较低,或者在更近一点的地方发现新的旅游地。

▶️  常见误区二:为了生态而生态,没有正确认知农业的生产价值

这是在生态农业圈很常见的误区,我从事生态农业十几年,见过太多为了生态而生态的例子。其实,当我们拿到一块土地,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这里适合种什么作物(或者说这里种出的什么作物品质是最好的),然后什么作物能够有比较好的市场、或者适合做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或者适合做体验,这叫业务模式的建立。

然而,很多人从事生态农业却是:我觉得这个技术好,我要保护环境,我要实践这个技术,这叫“技术模式”走在“业务模式”之前。我曾经见过在广东用生物动力农法大规模种黄豆的农友。有一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最适合种植黄豆的主产区是在东北,而黄豆在南方地区属于田边作物,就是在田边随便撒一撒种,能收多少自己就吃多少。硬要在南方大规模种植黄豆的结果就是最后黄豆成本已经超过20元/斤。(在东北地区有机黄豆的种植成本大约才5元/斤)结果生态是生态了,但是没有消费者愿意为这高昂的生态成本买单呀,所以最后只能亏损。

▶️  常见误区三:依然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在做生态农业,很难实现农业的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

我常常说农业很难用工业化那一套方式去管理,如果你非要用那一套去管理,那就只能把农田搬到工厂里(温室化、设施化、去自然化)。

用工业化思维管理农业的结果就是农业的工厂化

因为农业就是和大自然一起工作,夏天天气热农民5点钟天一亮就下地干活,太阳大了天热起来就回家吃饭。白天在家里休息,或者做加工,到了下午五点又去田里干到天黑。如果你想像城市一样9点上班5点下班,这个时间其实是最不适合在土地上劳作的。

很多有机农场只是把化学农药换成了生物农药、把化肥换成了有机肥,管理方式上依然是工业化的,所以这种农场,你很难体会到农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

目前的现实情况大部分的有机(生态)农场,还是只能聚焦在农业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上,这也是大多数农场盈利困难的原因。

4、基于对农业四生价值对理解,我在旗溪的实践小结

▶️  农场适合种什么,土地会给你答案,而不是你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从2018年开始参与这个农场以来,曾经尝试过种菜、种水果,其实都不成功。在广东地区种菜需要有防雨棚才能够在夏季有稳定产出,但是过多的防雨棚,必定会对这里的自然景观造成影响,那么农场原有的自然景观优势就不再了。对于种水果来讲这块土地的土层太薄,不适合深根性作物的生长。

过多的塑料大棚一定会影响农场的景观

农场最终选择种植香草是基于对这块土地的产品特点的认知,旗溪所在的这一带区域属于香山县(香山后改名为中山,一部分拆分划为珠海),自古盛产芳香类作物,久负盛名的就是沉香!刚好当时一位有机餐饮界的美食评论家孙老师来旗溪,吃完农场的东西之后同样验证了这块土地产品的特点,就是芳香物质含量高。基于这我们在2019年初转向香草种植。然而香草种植也不是说你想种什么香草就种什么香草。广东夏季湿热的气候特备不适合迷迭香、百里香、薰衣草等地中海香草,但是很适合姜黄、高良姜、姜花、薄荷、紫苏、罗勒等亚热带香草,所以我们是种植亚热带香草为主,地中海香草少量种植,作为体验。

▶️  种植适合进行深加工和开展体验活动的品种

要做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在种植上要选择适合做产品深加工和体验的品种。

比如农场种植的姜黄,卖新鲜的姜黄就是一产,把姜黄开发成姜黄粉和姜黄手工皂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值,这就是二产,用姜黄来做植物染的体验活动就是三产。2019年我们试种了半亩姜黄,光是姜黄植物染的体验活动收入就有上万元。但是疫情到来之后,农场不能够做体验活动了,怎么办,姜黄粉的销售又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姜黄的种植:第一产业

姜黄粉和姜黄手工皂的开发,第二产业

姜黄植物染体验:第三产业

一产二产三产融合,不是说你种了一个东西就是为了做三产的体验。而是一个品种一产二产三产都可以做。

▶️  如果你想要将农业的生活价值变现,首先你要活出来。

李子柒是通过互联网将农业的生活价值变现的典型代表。但是也有人出来分析,说李子柒其实和其它网红对比是最不浮躁的,是真实的将中国式田园生活拍了出来。

而我们不仅仅是要把田园生活的美好拍出来,更要真实的活出来。

我们农场之所以叫旗溪生活农场,其实就是希望可以活出农业的生活价值。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认知的小农的生态循环农业其实就是多样化种养的自给自足和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生产并行。

旗溪生活农场其实是就是这种模式的放大版。虽然农场看起来产品不少,但是其实来过农场的朋友都知道,农场其实有很多非卖品。农场虽然不卖菜但是种菜,是我们要自己吃的;农场虽然不卖水果,但是也自己种水果,也是农场自己吃的;农场虽然不卖鸡但是自己养鸡,是为了吃鸡蛋;农场做的意面酱、青酱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餐厅使用,做多了才拿出去销售。除此之外农场自己开发康普茶、开菲尔等各种发酵饮品,都是我们平常自己喝的。

孙中山先生的曾侄孙女孙雅丽女士来到农场品尝我们的康普茶

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在土地上体会着大自然的丰盛和美好。很多来这里的朋友感慨,我们在过着他们向往的生活。

我的一位广州的老朋友,来农场时被我从地里采摘洋甘菊为她制作香草茶的场景所吸引,干脆搬来农场住了一个月,每天和我们一起采摘、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她邀请我们去他们桂林的一个旅游项目。我到那里一看惊呆了,我只知道她家先生是做地产的,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旅游项目是在漓江最好的风景地段。住宿的别墅式酒店动辄几千元一晚,都是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园林设计师做的设计,各大媒体都曾争相报道,非常高端的项目。连我都有点困惑,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在这里好好享受,非得跑到我们农场流汗劳动挣工分。

拥有漓江最美的风景,豪华的别墅酒店,却愿意跑到我们农场流汗劳动挣工分,这背后是深刻的哲学问题

我开玩笑说她在这里被照顾的太好了,每天餐厅各种现成的美食供应,但是却不如她自己在农场自己摘菜做饭来的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背后有深刻的哲学道理,简单来讲就是因为在桂林她没有办法参与创造生活的过程(不过她现在已经开始带领她的高管们一起参与创造生活了,哈哈……)。在过去工业文明时代我们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效率和结果导向的。而美国后现代研究院的生态文明学者小约翰.柯布指出,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生态文明以“过程哲学”基础。小约翰.柯布还有一句名言:“奢侈生活并不等于美好生活。”

小约翰.柯布:奢侈生活并不等于美好生活

这位朋友还有另一个正在策划阶段的项目,她邀请我给她的项目规划建议时,我实地考察她的项目后建议她们加入开放式厨房(烹饪教室)、烘培教室、植物染工作室、发酵工作室、手工皂工作室等元素,不是纯粹为了生产,而是来来的客人参与到这些生活用品的制作体验里面。当你发现你自己的吃的、用的、喝的、穿的,都可以动手,从田园采摘到工作室加工制作都有自己亲力亲为的参与,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旅游生活多了点乐趣。我们开玩笑说这个项目的Slogan就叫人人都可以成为李子柒。

▶️  通过生活合伙人制度,邀请年轻人回到土地,探索和实践自己的天赋

大自然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医,无不是从大自然的观察中而得。这其实就是在农业中蕴含的生命价值。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正是来自于大自然

经过两年多在这块土地上的实践,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如果你想要种出好的作物,首先你要了解你的土地适合种什么,也就是发挥土地的天赋。同样如果你要有好的经济产出,你要去了解并释放出每种作物的天赋。(比如我们把姜黄同时开发成姜黄粉、姜黄手工皂、做姜黄植物染。)如果你认真你挖掘,你会发现在大自然里面没有所谓的无用之物,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价值。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忽略了这些价值,不再去管一块土地适合种什么,反正足够农药、化肥用上,实在不行就种在温室里。也同时忽视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常常在土地上大面积只种植一种作物,用除草剂把所谓的杂草清楚的一干二净。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农业如此高污染、高耗能的原因。

其实人也如此,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也是被工业化的,我们所谓的现代教育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给工业化社会培养人才。千篇一律的应试教育下,分数成了判断好学生坏学生的唯一标准。每个个体独有的天赋才能被忽视,学校也不教授生活的技能。导致很多人到成年之后,既不会生活,有没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生命变得了无生趣。

我们针对这种状况,发展了生活合伙人制度,邀请大家来到农场上一起学习如何在土地上活出生命的丰盛和美好。也希望大家在这里自由的探索和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热爱。这也是我们在实践农业的生命价值的部分。

农场的生活合伙人夏天在参与农场的劳作

以下是来到农场做生活合伙人的夏天同学的分享:

达达好,关于生活合伙人的分享,这两天空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认真的感受自己的感觉。

在农场的劳作和生活,无论是内在或外在,我都感受到很大的空间感,这个空间感让我觉得自由和滋养。

想来想去没有比这个更能表达我的感受的了。

一如之前我们聊天时,我说我在学习放松一样,有很多感受,但是是点状的,和很多之前的思考是联系在一起的,不知从哪里说起,也不太有表达的欲望。

所以,以下,我尽力了

1.关于吃饭,从土地到餐桌,带着做饭人的家乡的味道,你只需负责期待就好。

2.工作内容,每天早会罗老师会整理出来请大家认领,选你感兴趣的,或擅长的,或想要学习的,一产,二产,三产,只要你想,罗老师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对了,和罗老师讨论工分的乐趣,你一定要参与下。(虽然我从未成功,但祝你们成功!)

3.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农场,更是一个社区,有舒米学院,有好玩的活动,有趣的小伙伴、非常多关于土地、食物、自然教育、植物、中医的书籍,老鼠掉进米缸的快乐,你一定要来感受下。

4.离开之时,达达童靴会有走心礼物送你,是蜕变之旅的完美ending,我不剧透,等你来体验

任何时候站在土地上,我都像是回家一样开心,那种心花怒放的踏踏实实的开心,愿你也会体验到。

5、结语:“农业+”重新焕发农村的活力

在写这篇文章过程中,有一个词突然冒出来,就是“农业+”,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常常讲的是“互联网+”,也就是以互联网为主体的,而要乡村振兴,同样必须把农业作为创造的主体。如:“农业+直播”、“农业+文创”,“农业+艺术” ,“农业+教育”……各行各业的人才其实都能够回到土地上,和土地谈一场恋爱,并将孕育出新的生机。

比如我们在八月一号举办的旗溪大地餐桌,就是和两位艺术家一起合作,这就是农业+艺术的火花。(关于大地餐桌,请参见我们二级文案)

虽然现代人越来越“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干不动农活,但这不是问题,越来越多的重体力劳动已经或正在被高科技的机械和技术所替代,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天赋和创造力,找到与土地的结合点,农业定将会重新变成一个有魅力的职业,农村也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于作者:

郝冠辉,出生于80年代,成长于华北平原的乡村,高中时代因感于土地的召唤,决心把乡村建设成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

2006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追随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从事乡村建设工作。2008年来到广州,创办社会企业沃土工坊,帮助小农户和返乡青年销售生态农产品。2014年创办专注于帮助小农推广生态农业的公益机构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2018年发起成立培养返乡新农人的沃土农耕学校。2018年底开始正式扎根中山旗溪,负责旗溪生活农场的运营工作。2019年-2020年参与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乡村振兴前沿》丛书策划和其中《可持续农业》一书的主编工作。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