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如何做?
乡村振兴
   陈立耀
2017-12-08 17:12:36
[ 导读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如何做?

踏上新征程,既要加大经济与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更要推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乡村特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供给能力,促使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丰收。

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的传统格局下,要树立并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必须调整传统思维,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倾斜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给予更多保障,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如何做?

一、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必须加大乡村振兴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意义重大。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已从1960年的33%上升到2016年的54%;同时,我国在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也进展迅猛,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攀升至2016年的57.4%。城市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问题也逐渐显现。就目前来看,我国村落数量不断减少,自然村数量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至2010年的270万个,平均每天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乡村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明显。

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74544万人,较城镇人口多出18332万人。2011年则城镇人口开始多于乡村人口,且逐年增加。2015年中国乡村人口60346万人,比城镇人口少了16770万人。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以青壮年人口的迁移最为突出,导致留守农村的大多以老人和小孩为主,造成农村老龄化、兼业化、空心化严重。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城镇人口中的占比为11.69%,而在乡村人口中的占比则为14.98%,高出城镇3.29个百分点。这一情况的存在不仅严重消减农村生产发展活力,而且使农村社会也由于高质量人口的流失而活力不足,引发城乡差距并使之呈现扩大趋势,成为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优先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重大问题之一,尤其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较为明显。

据研究,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倍以上,2007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扩大到3.33∶1。最近几年虽有降低,但依然处于高位,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72∶1。如果将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纳入福利测算的指标体系,则城乡之间的实际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逆转这种趋势,则不仅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制约,而且对社会发展的健康度和公平性形成负面冲击。为此,必须通过发展和振兴乡村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并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如何做?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让农业更发展、农村更美丽和农民更幸福

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巩固并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实现连续增长,目前保持在6.16亿吨以上的高位水平,但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存在丝毫的放松与麻痹,需要继续加强并促使农业持续兴旺发展。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为此,要在严格保障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劳动生产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民队伍专业化;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主导的新型经营主体,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效应。在此基础上,最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农村环境好坏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直接影响。虽然我国经济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之伴随的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不仅只有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应该更加关注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因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个高度关联的有机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就深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农村作为绿水青山的主体,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必须更加重视,需要构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践行绿色生产方式,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问题;不断强化绿色生态观的宣传教育,使青山绿水的理念深入人心,诱导并激发人们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生态环境美好景观。要真正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人民的富裕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是在精神上的满足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几十年,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我国城市居民已经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但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而言,其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并未实现与自身物质生活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程度。为此,踏上新征程,既要加大经济与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更要推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乡村特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供给能力,促使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丰收。

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如何做?

三、推进城乡融合,加大农业现代化、乡村绿色化和“三农”队伍智慧化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

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的传统格局下,要树立并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必须调整传统思维,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倾斜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给予更多保障,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科学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推进农业发展模式由以资源消耗型向以科技创新型为主导的模式转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促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建立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注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道路、信息、网络、电力等基础投入向农村延展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的无缝对接。

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破除旧的体制机制束缚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形式,通过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实施“三权”分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核心队伍和主体力量;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健全农村技术推广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在切实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实施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通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生态环境修复以及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促进绿色、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化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乡村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建设上长久坚持,以便久久为功。其中,在生产方式上改变传统粗放模式,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开发;化肥农药等进行减量施用或替代化利用等。在生活方式上,完善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如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完善垃圾收储运体系;引导农户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此外,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群众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知晓率、认同感和参与度,为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绿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智慧化“三农”工作队伍,以提高他们领导农民、发展农业和管理农村的工作效率。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农村基层工作环境复杂和条件艰苦,导致人才难留和流失严重,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在物质方面,较大幅度的增加“三农”工作队伍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工作回报率;在精神方面,注重对“三农”人才的荣誉激励,增强社会对他们工作的美誉度和认同感,同时,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使有能力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埋头苦干的一线人员发展有望。而针对目前我国“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专业能力不强、对农业农村感情淡薄的现状,要在加强对现有“三农”工作队伍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以及价值认可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体系和人才回流机制,在农业农村领域倡导人才的逆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大高等教育对“三农”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增加农业高校投入、减免涉农专业学费等方式,引导有志有为青年进入“三农”领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

来源:中国乡村旅游网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