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90%的国内农庄都只是个农场
农场
参见庄主    马云华
2016-12-07 11:48:43
[ 导读 ] 在休闲农业里,农场和农庄之间的差别既模糊又清晰。


在休闲农业里,农场和农庄之间的差别既模糊又清晰。

在台湾和日本,不管规模、产业大小,几乎都以农场命名。这和他们的农场基础以及消费文化紧密相关。

但到了国内,很多人潜意识里,都觉得农庄是个比农场更高级的型态,就像一般认为“某某大学”比“某某学院”更有实力。所以,很多庄园喜欢会以“某某农庄”来命名。

其实,如果我们人为区隔,严格按照产业化、休闲化、娱乐化、主题化的标准去衡量,就会发现,狭义上的农场和农庄又有着根本上的差别。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国内超过90%的庄园都是农场,而非农庄。

从根本上搞清二者的区别,其实也就找到了农庄的精髓。

我们先来看两个养鸭厂的案例。

A农场,前身是养鸭厂,距离地级市七八公里,由于成立较久,规模较大,老板张庄主是远近闻名的“养鸭大王”,也有人戏称其为“鸭王”。

农场占地300多亩,除了数千只鸭以外,还种植了百余亩石榴、梨等果树。农庄的主要盈利,最早主要就是靠出售鸭子和水果。

后来,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张庄主也开始拓展一些三产。比如,搞起了餐厅,借助自己优势,推出了啤酒鸭、地锅鸭等等特色美食。果树成熟季节,还搞一些亲子采摘等等。

如此以来,倒是比之前纯粹卖鸭子和水果增加了不少利润。现在一年到头盘账,农场的整体收入已经突破四五百万。

另一个省的B农庄,前身也是养鸭厂,距离县级市不到十公里。年轻的少老板王庄主子承父业,从“养鸭大王”的父亲那里接手了这个养殖场。

在父亲的经营中,除了面积较大外,这个养殖场和全国其他养殖场也没有太大区别,养鸭、种果树,卖鸭,卖果子。农场虽然普通,但每年收入三四百万,在当地也算早早跻身富人阶层。

年轻的王庄主接手后,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几次休闲农业外出考察,受到诸多启发。他认为休闲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便下决心进行改革。

首先,他在庄园内腾出一大片空地,和当地一家教育机构联合推出了亲子户外拓展训练。项目双方共同持股,共同推广。王庄主还单独开发出一个鸭圈,供孩子们来和鸭子进行互动。

其次,为了增加农庄的趣味性,他邀请省城一所大学的设计专业,以“鸭”为主题,进行了许多文创设计。如今在农庄内,到处可见“鸭”造型的雕塑。同时,还设计了农庄的吉祥物,开发出玩偶产品,做为礼品送给前来游玩的孩子。

再次,王庄主推出了会员制,只要交一定费用,就可以认领十只鸭子和一棵果树。这些不用激素饲料喂养的鸭子,可以来农庄餐厅消费,免费加工,也可以成熟后送到家里。

同时,农庄的餐厅,也是极尽主题设计,不论是门口的造型,还是房间内的布置,都有迪士尼范儿的卡通感觉。而菜品,除了常规的啤酒鸭、烤鸭之外,还有各种外面不常见的鸭肉系列菜肴。

此外,鸭子的羽毛,王庄主也琢磨该如何利用。经过考察取经,农庄开辟了一个工作坊来加工这些羽毛,一方面供孩子们来体验制作加工过程,一方面定制亲子羽绒服对外出售。

经过王庄主两年多的改造,如今农庄一年的收入已经超过一千五百万。这让一直怒骂其“瞎折腾”的父亲,也开始主动邀请朋友前来参观。

从这两个基础差不多、规模差不多、区位差不多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同是养殖厂转型做休闲产业,但是一个只能定义为农场,而另一个则是发生质变的农庄。

从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农场和农庄的几大区别。

1、农场和农庄虽然都是一产的拓展,但转型力度不一。不管规模还是营收比例,农场仍是以一产为主,而农庄是以二三产为主。

2、农场以一产为主,二三产只是配角,而农庄讲究产业化,要有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3、农场三产之间更多是做加法,而农庄则是三产融合,做乘法,三产之间强调1+1+1>3。

4、从整体属性上,农场仍是以传统工业思维的经营为主,而农庄更多强调休闲化、娱乐化为主格调。在两个案例中,即便在外人看来,A农场仍是一个养殖厂,而B农庄,则是一个休闲娱乐的综合体。

5、整体收入上,农庄的坪效,将是农场的至少五倍以上。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两平方米的面积,种一棵果树,一年结一次果,能卖多少钱?如果换成让孩子来游玩呢?

6、农场一般是以老板为主导,农庄则讲究平台化运营,强调合伙人的重要性。

7、如果说农场主大都曾是“养鸡大王”、“石榴大王”的话,那么农庄主则是“国王”。

大王独拥山头,看似自在,但单一业态极受大气候影响。国王胸中气吞山河,独成气候,可以居庙堂之高,俯瞰一切。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