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复盘】生鲜创业死亡启示录,这些创业者是怎么栽跟头的?
生鲜
  
2021-10-13 21:47:29
[ 导读 ] 生鲜创业者都是如何失败的?

生鲜创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活跃指数非常高的创业领域。创业项目死伤无数,但是创业者们前赴后继。成功的创业项目都有着相似的辉煌,失败的项目却有各自的失败原因。小编整理了生鲜创业的一些失败原因,这些皆为后来者的前车之鉴。

消费者的假需求

实际案例:青年菜君、小农女

曾经有个生鲜品牌叫做青年菜君,专卖半成品净菜,用户线上预订,线下提货,去年因为资金断裂死掉了。有一位同领域的创业者——小农女,做了6个月最后失败,其创始人总结道,这种模式本身的缺陷明显。

这个项目最大的缺陷是商业模式上,消费者需求一定程度上是伪需求,目标客户的客单价低、购买频次低、配送成本高,复制难度大、没有规模效应。

“我们目标人群定位在那些非常繁忙、想自己做饭吃又没时间买菜的城市白领。

So,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完他们要自己做饭吃这个事情上的所有环节,只解决了其中一个环节,那基本上就等于没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如果针对的是本身就经常在家做饭的人,这个需求成立么?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本身自己就是经常去超市买菜的人,大部分更不会为我们这个服务买单,这个可以直接从超市里面的切好配好的菜品的销量VS新鲜蔬菜的销量情况可以看出来,经常买菜的人、一定更愿意低价格买到新鲜菜品而不是你帮他切好配好收更高的价格。

最终这帮需求非常强烈的顾客,最多也就是1周2次左右。为何?事情多、天天忙、朋友聚会多、不想洗碗、工作累了懒,原因很多。任何一个环节的原因都会导致不下单,毕竟买我们的服务、再怎么也没有随便出去吃一顿方便啊。

所以,这种创业模式从一开始就不成立。

没有电商基因,跨界很难办

实际案例:顺丰优选、中通优选、EMS极速鲜

2016年3月初,顺丰优选第四任CEO连志军离职。顺丰优选上线不满四年,已经四度换帅。很显然,王卫对顺丰优选的发展并不满意。事实上,顺丰优选这几年的发展确实不如其它几家垂直生鲜电商平台。核心原因在于,电商和快递的业务结合虽然紧密,但实际上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相差甚远的两类公司。

顺丰优选、中通优选、EMS极速鲜手机商城主页,选品和设计都有很多硬伤。EMS中国邮政在2016年创立生鲜电商项目极速鲜,一年下来,极速鲜已经失去了初创时期的活力。目前极速鲜上的产品已经很少,除了茶叶外,生鲜品类只有几十个SKU了,而产品的设计明显是从自己的资源出发,而非面向消费者的设计。快递跨界做生鲜电商,发展都不顺利。

隔行如隔山,即便拥有“资源”优势,但是缺少电商基因,跨界很难成功。

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

实际案例:优菜网、谊万家

物流配送的问题,在所有生鲜O2O企业都是一个关乎生死的问题,甚至这是整个O2O领域都面临的困境。O2O行业若是想把概念做成现实中的成功模式,物流配送商很重要。

目前所谓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断的扩充店面或是线下自提点,似乎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这除了提高生鲜O2O企业的运营成本,令创业者很难与电商网站、传统企业在竞争中有优势,还会拖慢自己的成长速度,并不会根本解决物流问题。

优菜网创始人丁景涛此前称,生鲜电商最核心的思路是解决生鲜的物流问题,希望通过“像送牛奶一样送菜”让低成本生鲜物流成为可能。但是恰巧是在物流等Offline 环节上,因为其没有社区渠道,不能解决物流成本高的问题,使得像优菜网、谊万家等先行者们在这个环节上耗费了太多的资本,而最终走向了死亡,谊万家甚至仅仅成立了半年就夭折了。

目前几乎所有的生鲜O2O创业者依然都没有解决好物流配送和成本等的综合性问题。相对于普通商品来说,生鲜食品对于配送的要求极高,要保证食品干净新鲜,对配送时间,配送中保鲜盒、配送车等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但生鲜O2O的创业者,面对这个不可逃避的现实,也只能无奈地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品控问题

实际案例:菜到啦

本来农产品就并未实现标准化,谈品控的确很难。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或质量又特别看中。作为生鲜电商平台来说如果加大品控管理就必须要投入更多资源与钱。

然而,生鲜O2O平台的品控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品控出问题,平台客户就会流失。

融资之后,“菜到啦”决定自建物流团队上门配送,收取商户返点,负责物流的人员一共有60来个。每笔订单提高返点费用,商户又会涨菜价。而且做为平台对产品的品质和价格难以把控,但品控其实是做生鲜的的生命线。最终平台模式的“菜到啦”以一个月亏损五六十万元的结局告终。

专家指出,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也让生鲜电商缺乏在上游的控制力。为避免投诉,生鲜电商不得不在购买货品后自行分拣选货,这必然带来货损的进一步提高,加之生鲜电商的货源渠道和线下实体区别不大,议价能力并不高。

因此,如何在品控上发力,需要生鲜创业者去创造出一套更新的模式。

成本控制问题

实际案例:天天果园线下门店业务

拿天天果园为例,此前天天果园 CEO 王伟一度坚持认为线下门店是业务核心,但他很快发现,试图将门店规模化的后果就是成本居高不下。

“门店之前每天支撑 2~300 单,而仓库能支撑的量可以达到 500 单。静安寺一个 30 平米的门店月租是 4.5 万,这个价格现在可以租三个仓库,成本相对降低了三分之二。” 最终天天果园难以承担高企的门店规模化成本,彻底关闭了线下门店。

有监测数据显示,全国 4000 多家生鲜电商实现盈利的只有 1%,基本持平的有 4%,有 88% 略亏,剩下 7% 则处于巨亏状态。

从未涉猎过生鲜领域电商的百度也参与跟投了中粮我买网的 C 轮 2.2 亿美元融资;腾讯则在前年底与浙商创投联合投资“每日优鲜” B 轮 2 亿元人民币。

即便如此,上面这些获得融资生鲜电商也更像拿钱续命,一两亿砸在耗资巨大的生鲜市场里,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