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星」专访食肽科技王立扬:破解肽领域难题,用AI革新肽食品
食品
  
2021-12-09 21:08:02
[ 导读 ] 未来之星|专访食肽科技王立扬:肽食品未来可期,研发技术待突破。

活性肽, 21世纪人类的营养革命。

数据显示:我国含肽保健食品市场得到飞速扩大,2020年我国含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达31亿元,较2016年的市场规模增长5倍以上,其中,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然而,我国活性肽研发大多数依靠人工试验,并且提取成本高,时间周期长,功能活性较低,初期筛选方式低效,这也导致我国活性肽商业应用于竞争力不高等窘境。

食肽科技发力开发尖端AI技术,建立了新型生物活性肽研发管线,有望解决肽领域“卡脖子”难题。

食肽科技凭借技术突破,自行构建基于AI算法与深度学习的新型高通量功能活性肽筛选平台,大大缩短了传统活性肽的研发时间。比如,传统活性肽研发时间需3-5年,食肽科技可以缩短到2-6个月,还降低20-50倍的研发成本,而且通过AI筛选得到的活性肽功能更强,从而助力肽产品的新应用。



(食肽科技创始人 王立扬)

近日,农业行业观察“未来之星”栏目组携手璞跃中国采访食肽科技创始人王立扬,并与他深度探讨“生物活性肽领域痛点问题”、“活性肽商业应用”、“活性肽科技突破难题”。

王立扬表示,我国活性肽市值已突破千亿,但是,中国市场活性肽功能、功效性很低,而且在活性肽技术提起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技术创新才有可能突破卡脖子“难题”。

(以下是采访实录,有删减)

农业行业观察:为何要切入活性肽领域?您及团队看到活性肽市场存在哪些痛点?

为什么要去切入肽领域,我大概也归纳了这3个原因:

王立扬:第一、健康中国2030大背景,大健康战略是中国未来15年的一个重要战略,食肽科技布局与国家健康战略十分切合。

第二、国家推行碳中和碳达峰,目前,食品科技发展新趋势是从植物基入手,开启绿色食品新赛道。比如说,从大豆、小米、青稞、燕麦等等传统的食物里面去提取出具有功能性很强的活性肽,这也是完全是符合国家推行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大背景。

第三、肽产业及市场潜力巨大,2021年我国活性肽市值已经突破千亿,未来10年,很多专家预测市场规模要突破万亿,而且还呈现高速增长状态。

其实,在国际上,肽运用是非常广泛的。然而,现在中国的活性肽可能还说深入比较少,大众消费者还是比较陌生。但是,在未来10年,肽应用会逐渐的深入到人们日常的药品、食品、护肤品、保健品,甚至宠物饲料等等相关的领域。

第四、团队背景。食肽科技的核心团队均来自活性肽领域,并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与经验。

活性肽市场存在什么痛点的话,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活性肽提取效果不佳。目前,中国市场活性肽的活性功能功效性很低,而且在活性肽技术提起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第二个,活性肽的研发成本比较高,周期很长。目前中国的活性肽提取的周期很长,研发成本很高。

第三,功能应用种类较少,目前,中国肽产品的功能主要还是集中于老年人群,用于降三高为主,其他多功能其实没发挥出来的。

农业行业观察:中国从食品中提取活性肽技术与研究存在哪些短板;食肽科技在哪些地方进行了突破?

王立扬:我个人认为,目前活性肽领域至少存在2大短板:

第一个,投入高,周期长。我觉得一些研发企业的投入比较高的周期,如果真正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功效活性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第二个,活性肽市场还未打开。未来,中国的活性肽产品还是应与特定人群、特定场景结合,所以活性肽的天花板很高,值得不断地创新。对于食肽科技来说,我们核心是要打造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的壁垒,从而解决中国市场肽产品“卡脖子”难题。

(三位一体核心技术流程)

目前,食肽科技在2个方面进行了突破:

第一,建立了一个智能筛选活性肽的平台,该平台能够满足不同功能的活性肽高通量、精准筛选。

第二,建立了完善的新型活性肽及其食品的研发管线。食肽科技团队提出“三位一体”的核心技术,从零开始到AI发现与筛选,分子动力学模拟,再到体内外功效实验验证,再到工艺设计与改良,都已成熟。其中,传统活性肽研发时间需3-5年,然而,食肽科技可以缩短到2-6个月,还降低20-50倍的研发成本,且筛选得到的肽功效活性更好。

农业行业观察:AI技术应用可以破解活性肽研究与创新中的哪些难题?该赛道的竞争情况如何?

王立扬:我们最主要是通过AI技术降低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并且发现和筛选,具有特定功效最强的活性肽。

另外,食肽科技的“三位一体”的核心技术,借助AI与分子动力学、体外实验做出来的效果对ACE酶的抑制率能达到85%左右,优于市场的同类型肽。

赛道竞争情况如何呢?目前,创业项目都集中在2B领域,很多创业项目都是针对肽提供研发方案,然后再把方案卖给做肽产品的公司进行生产。

食肽科技主要定位于肽与相关功能食品的研发,不仅仅只是肽,我们也有进行小分子肽类食品的研发,最终把解决方案呈现给下游食品企业。

(通过AI核心技术开发的具有辅助降血压功效的生物活性肽)

农业行业观察:目前,食肽科技技术与产品进行到哪一阶段?在运营模式上做了哪些尝试?

王立扬:第一方面,对于技术来说,食肽科技的核心技术已经是完全成熟的,研发管线已经是比较完善的。

比如,食肽科技的“三位一体”AI,在筛选平台建设,再到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然后再到体外体内功效实验验证、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甚至到临床前人群干预,这些我们都能做到,研发管线是完善的。

第二个方面,对于产品来说,食肽科技主要瞄准新消费市场,比如功能饮品。同时,食肽科技还发力不同场景的研发,比如,熬夜场景、运动场景、加班场景,还有应酬场景等。

截止目前,各类场景的肽类功能饮品配方设计以及工艺,还有感官稳定性实验,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预计明年上市。

在运营上,食肽科技正在积极寻找合作的企业,努力把研发的产品、解决方案与产品的模式,与企业去对接,尤其是农业食品企业。

另外,食肽科技也正在寻找意向的投资人,希望资本方一起来与食肽科技推动肽产品与方案的落地推广。

农业行业观察:食肽科技的创新给行业带来什么?你们又该如何补强?

王立扬:我觉得可以给生物活性肽领域带来变革,尤其是国内的生物活性肽研发技术的革新,因为,食肽科技用前沿的技术打造了新一代的功效更强的,同时研发成本低、时间短的活性肽;还有在功能种类上,食肽科技已经迭代出不同功能种类的生物活性肽及相关产品。

那么,如何补强?我觉得确实食肽科技还有很多的需要去补强的地方。首先,产品理念要不断去更新,比如刚才所讲的功能饮品,针对不同的产品贴近年轻人健康需求去研发;其次,针对整个功能食品大市场,我们需要如不断地更新,去迭代产品。最后,技术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其中针对AI技术,我们已经研究到第二代,未来的话以AI算法,还有包括整个筛选平台、筛选准确率方面都会不断突破。

农业行业观察:在国内,诸多的新科技都存在成果转化难题,食肽科技又遇到哪些发展难题,未来在商业应用上会有样创新?

王立扬:确实,国内很多新设计都存在成果转化难,食肽科技也是面临了很多成果转化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其中包含下3个方面:

第一个,资金不足,任何一个初初创公司在研发方面都存在资金不足,毕竟,成果转化需要一个比较高的资金的投入。

第二个难点就是渠道资源,对于成果转化的团队来说,技术性团队的更侧重于技术,但是,对于市场和渠道资源来说,技术性公司存在不足的。

第三个,市场需求,这个也很难,技术好不一定代表产品好,市场好。毕竟,你要给市场创造价值,你必须得把技术赋能产品,最关键的是让产品被市场接受、喜欢。

未来的话,食肽科技将会针对更多的功能食品以及各类的食品保健品进行研发,去找到市场的风口。

至于在未来的应用,功能饮品是食肽科技产业布局的一个板块,但它不是唯一的,我们还有在进行其他的功能食品营养食品的研发。在未来的话,食肽科技会创新出一个像肽类能量棒或其他一些功能食品,只要能为食品行业带来一次革新,我们都会考虑与投入。

农业行业观察:能否简单复盘下自己的创业及食肽科技?

王立扬:我今年22岁,自己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历,也是一位持续创业者,担任食肽科技的创始人兼CEO。

在大学期间已经主持过9项科研项目,并且获得初步转化,同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10多篇国际高水平论文,也获得过30多项国家级荣誉和奖项以及多项的国家发明专利。

食肽科技团队主要成员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具有丰富的成果和丰富的研发的经验。回顾团队创业的历程,在科技领域创业一定要从实际行动践行产学研一体化,这个非常重要。(完)

「食肽科技」

食肽科技是国内首个专注于结合尖端人工智能算法、分子对接模拟、体内外湿实验等“三位一体”的前沿技术赋能创新型食物源性功能活性肽的发现、筛选与相关产品研发的初创公司。核心团队源自清华,扎根中农,致力于打造以尖端AI技术驱动的新型功能活性肽及产品的研发引擎。目前公司积极寻找食品企业如饮品企业等合作,赋能新品上市。

「“未来之星”人物访谈」栏目介绍

讲述创业经历、谈谈理想信念、分享管理智慧。「农业行业观察“未来之星”人物访谈」是专注于农业食品、农业科技领域成长性企业及创业人物与精英的原创类专访栏目,栏目以“挖掘潜力企业 分享管理智慧”为宗旨,专访对象主要为成长性企业主、创业公司老板及行业精英,通过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人生感悟,传播企业主的创业故事和企业管理智慧、经营方法。

关于「璞跃中国」

璞跃(Plug and Play) 始于1998年,投资和孵化了谷歌等互联网巨头,2006年于硅谷正式成立,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创新办公室;2015年璞跃(Plug and Play)来到中国,2016年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正式成立,拥有北京总部和上海、深圳三个创新中心,开设企业创新服务、城市创新服务、科技投资、创新空间等业务,构建了中国领军的线上和线下创新平台。迄今已服务了14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累计孵化加速1700家创业公司,并投资了超过150家科技创新企业。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