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温或引发粮食危机,专家建议加强农业灾害预警
食品
   陈立耀
2019-08-16 10:22:29
[ 导读 ] 变暖趋势下,该如何应对粮食危机?

文 | 《财经》记者 俞琴 潘瑾睿

编辑 | 朱弢

农业、粮食生产和毁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3%,已成为推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在反作用于粮食安全,全球升温2℃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这一结论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特别报告》(下称《特别报告》)。IPCC是评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知识状况、影响和未来潜在风险以及可能应对方案的全球性机构。8月2日至6日,IPCC第50次全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经历紧张谈判之后,195个国家8月8日在日内瓦通过了这份《特别报告》。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两百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提出要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争取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

控温“2度”目标能否实现,目前来看还有很大悬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8年度排放差距报告估算,至2030年,全球将减排总计60亿吨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还不足以实现控温“2度”的目标。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Valrie Masson-Delmotte认为,对于全球升温1.5摄氏度而言,旱地缺水、火灾损失、永冻土退化和粮食系统不稳定的风险均有所增加。在全球升温2摄氏度时,与永冻土退化和粮食系统不稳定相关的风险非常高。

变暖趋势下,该如何应对粮食危机?

全球升温或致粮食危机

IPCC警告说,我们正在过度地、不可持续地使用地球土地。森林常被砍伐转为农田。前所未有的开采和对土地利用的强化,使得土地正在日益退化。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一项对全球森林损失状况进行的分析显示,每年因农业产业化消失的森林大约有500万公顷。在2001年至2015年间,大约有27%的森林损失是由于大规模发展农业和畜牧业造成的。

土地退化时,其生产力会降低,从而会限制可以耕作的土地并降低土壤吸收碳的能力。这会加剧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反过来又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加剧土地退化。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早有共识。在2019年“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重庆酉阳行”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与气候学家丁一汇根据科学界共识与中国实际,总结了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的十大风险:副热带干旱区与中高纬多雨风暴区向北移动;全球和中国暴雨和洪水风险增加;更频繁的夏季热浪发生;增强的城市暴雨;大范围干旱发生与水资源短缺的可能风险增加;全球与中国冰川的快速融化;持续加速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作物产量减少造成的粮食安全风险增加;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引起的中国东部降水格局和极端事件分布的演变;增加的环境与生态风险以及中国加剧的污染事件。

丁一汇称,气候变化使得水稻等十种全球粮食作物平均减产约1%。

上述“十大风险”中,除明确提到的粮食安全风险外,包括干旱以及暴雨、洪水等在内的几项风险也会导致粮食减产。8月3日,山西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阳城县蟒河景区降雨量超过400毫米。据国家减灾办8月6日发布的消息,降雨引发洪涝灾害,造成当地1.39万公顷高粱、玉米等作物受灾,其中绝收2800公顷。8月4日,湖北发生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200公顷,其中绝收200余公顷。

IPCC在报告中强调,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粮食安全的所有四大支柱:产量和生产、价格和获取食物的能力、营养以及稳定性。IPCC 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 Priyadarshi Shukla公开表示,未来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粮食产量下降(特别在热带地区)、价格上涨、营养质量下降和供应链中断。

关于食物的营养价值,此前《柳叶刀-星球健康》发布的相关研究显示,如果全球碳排放保持现在的增速,在30年内,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土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中包含的核心营养元素,如蛋白质、铁和锌将大幅下降。尽管2050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会超过现有水平,但由于作物营养价值下降,产量增加并不能弥补营养价值下降的负面影响。

较之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居民,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中低收入国家人口总量增长很快,预期在未来会面临严重的营养供应不足。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气候变化危机面前,贫富差距很可能会导致一种“气候隔离”的局面,世界上最贫困人口不仅逃不开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还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恢复资源变得更加贫穷,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贫富差距有一个数据,一个是全球现在有8.2亿人依然没饭吃,要么就没粮食,要么就买不起。全球另20亿人是吃得过多而肥胖,造成了很多的问题。”《特别报告》的主要作者协调人之一、中科院大气所研究员贾根锁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应对土地退化方面,发达国家有足够的资金、机制、技术,所以制定了不错的应对措施,然而非发达国家的土地退化问题依然非常严重。因此,报告提到要强化全球的共同努力,“通过技术的转让,通过粮食的自由贸易等各个方面,让全球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如何应对?

IPCC在报告中提出了解决土地退化以及预防或适应进一步气候变化的各种方案。贾根锁称,需要尽早来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带来的负面作用,从农业部门来讲,应该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纳入到农业土地管理里去。

IPCC向《财经》提供的一份通稿中援引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任务组联合主席Kiyoto Tanabe的观点:可持续土地管理是保护社区免受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的不利影响的一种方式。

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土地管理?

贾根锁告诉《财经》记者,从微观上来讲,可持续土地管理就是减少人为干扰,保护有效的地表植被,保护土壤的肥力、有机质。从宏观上说,是管理的协同性。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政府为了管理方便会分很多部门,而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多部门、多机构、多区域协同,把土地的有效性用到极致。“土地利用不能每个部门各干各的,土地都是有限的,在治理荒漠化的过程还要考虑到粮食安全,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村落、林业部门的目标。”

在这一方面,贾根锁认为,中国近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是落实土地可持续发展、协同性的有效路径。“比如说应急管理部,目前把原来隶属于多个部门的关于灾害管理的部门放在一起了,这特别有利于协同。自然资源部也是这样,把原来好几个分散的部门放在一起,这对于土地管理的协同性、可持续性是有好处的。”

中国幅员辽阔,从东部的湿润区到西部的干旱区,从南边的热带到北边的寒温带,气候带非常多样,而气候变化对不同气候带的植被或者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IPCC报告指出,中低纬度总体的气候变化对农业、农作物产量有负面影响,在高纬度、寒温带地区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增值,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给农业生产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贾根锁表示,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决于预警和干预的能力,如果早期预警系统能够做得更先进,就能把负面影响降到很低。

贾根锁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灾害控制。“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向这方面迈进,做出很多有效的预警,这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的加强,灾害预警、灾害的管理,特别是综合灾害管理,这可以使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