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海尔高管出身,不用下田管理4000多亩,未来发力社会化服务
品牌
   老于
2018-09-25 09:24:34
[ 导读 ] 不用下田、一个人种上千亩田。

一切都变了。不用下田、一个人种上千亩田,而且还能赚钱。

或许,传统农民想都不敢想。

但有人做到了。

2001年到2012年,董敏芳先后在海尔集团和长沙通程电器从事管理工作,是一名标准的职业白领、城市白领。

2013年,董敏芳放弃工厂高管,重返故乡,承包200亩稻田,通过机械育秧、机械收割等科技种植模式,通过低压灌溉、深根施肥、飞机定航治虫、机械育秧、插秧、收割等现代农业种植模式,赚到20多万元。

2014年7月,董敏芳大规模推行粮食科技化种植,她联合多名种粮大户及本地农户成立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2015年初又成立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种植的3568亩水稻共收获水稻2800多吨。

到目前为止已经流转土地4300多亩,年销售收入约800多万元,平均每亩增收400元以上。

“人在美国都可以种上千亩水稻”

传统的种田需要人亲自下地;如果上百亩的,还需要雇佣几十名农民,否则基本上完成不了。另在赚钱这一块还很难说。

2013年开始,董敏芳截止机械化作业、现代化灌溉技术、植保无人机,机械育秧等开始现代化种田。

当下,董敏4000多亩水稻都实现不用下地,全程机械化,工人也只有几个人。

“现在我们种田脚不脱鞋,谷不落地,从春种一粒谷到秋收万颗子全程机械化。”坐在办公室的董敏芳“我们的渠道到田间都预埋了暗管,低压灌溉农田设计成APP,只要打开手机联上网,即使人在美国,拇指轻按手机,可实时查看水位情况,完成禾苗灌溉需求指令任务。

董敏芳还指出规模化还需要在育秧、综合防治上突破。于是,董敏芳做了2点创新:

1、集中育秧方面,以前都是人工洒水,但不均匀,而智能控制提高了育秧的精准度。棚内的秧苗在上下左右运动中发芽长绿,不受天气影响,出来的秧苗一崭齐,比传统春插提前十天就能下田栽插,秧苗的抗病虫害能力大大提高。现在每年可以为2000亩水稻田提供秧苗,秧苗盒子改用可回收可反复使用的硬盒自动上插秧机,不再像过去抛秧用的薄膜满天飞。

2、全程植保无人机。在治虫施肥,人工的话,会遗漏会重复,我们在翻耕、播种过程中同步施肥,既省工省时,又能起到减肥增效的作用。无人机定航施药,针对性强,不重复不遗漏。

“用烘干帮粮食溢价”

粮食的加工才是水稻溢价的关键。

董敏芳除了全程机械化种植之外,在烘干和储藏上发力,确保粮食安全和溢价。因此,董敏芳建立烘干设备:

董敏芳建有一座日处理能力200吨的粮食烘干塔和4条日处理能力15吨的小型粮食烘干线,刚收割的稻谷进厂后,通过直接烘干,再转运到粮食储存仓,整理好的粮食出库时,通过机械运输带将粮食直接送到卡车上装车,整个流程操作简单,仅需3名技术员就可以完成。

“社会化服务是中粮大户的归属”

行业里有一句话:把公司当平台的公司都成功了。

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唐珂表示,未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董敏芳也看上了社会化服务的红利。

于是,董敏芳先后投资1600万元成立了“岳阳县粮食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采用平台运作思路, 在潼溪村、大塘村流转耕地4300亩,采取统一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服务、订单收购、品牌销售等生产措施,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农业、农村、农民的抗风险的能力。

谈到未来发展,董敏芳表示,将继续完善粮食全产业链服务内容,进一步开发土壤改良、建设大米加工厂等工程,开展绿色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打造“田味”“田宝宝”等农业品牌。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