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刘永好:2020农业的三大变化和三大机遇
互联网+
  
2020-04-16 10:54:09
[ 导读 ] 2020农业的三大变化和三大机遇。

(一)2020年三大变化

疫情改变世界,农业转向线上,数字转型加速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2020年开年,有哪三个重大变化:

第一重变化,是新冠疫情已经永远改变了世界。

这场疫情的流行规模是空前的,传播是指数级的。

美国确诊病例5天翻一倍、各国无症状携带者增加、已知存在5种以上的病毒变异、蔓延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100多万个确诊病例且远未到顶,以及无法完全阻断病毒传播的社会管理方式,让这场疫情阻击战,变成了考验全世界人民和全球经济的持久战。

虽然各国科学家在通力合作,但按照常识推断,成功地研制出疫苗还需要12个月到18个月。真正抑制住新冠病毒的传播,恢复正常的全球经济秩序和社会交往秩序,恐怕需要我们坚持一到两年的时间。

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最早抑制住新冠疫情的国家,但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里,由于疫情暴发,基于物资和人员流动的全球贸易将受到重创,世界各国正在悄然回归“城邦”的组织模式。在2020年的当下,全球一体化的程度远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更为深入,因此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将更加复杂和长远,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国际市场为主要买家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将遇到空前的挑战

中国经济的发展朝向将调头向内,更多寻求内生动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世界疫情的延续,国内制造加工企业将遇到大量的订单撤销、停工和裁员。或许会有相当一部分进城打工者离开大城市,进入中小城市、或者返回家乡,寻求就业机会或自主创业。

第二重变化,是一二三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三个月的抗疫与复产过程中,老百姓最传统的“衣食住行”需求被改变了,现在是“医食住行”,医疗防护需求被放在了首位,但是,“民以食为天”的刚性需求并没有改变。

(1)农村全面转向线上、城市转向云上。

围绕“民以食为天”这一需求,疫情期间的农业生产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却并没有停止。我们饲料企业、食品加工企业都把自己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拿了出来,比如新希望就拿出了“料你富”、“聚宝猪”、“好养贷”等APP,销售员、技术员也变身“带货网红”,手把手教会了我们的农民朋友在网上买饲料,网上卖鸡鸭、运输生猪,申请农资贷款。

肉蛋奶是刚需品,疫情最严重时,饲料和产品运输被阻断,农户和消费者通过“运荔枝”平台在网上下单,鲜生活冷链物流全国40多个分子公司调度覆盖300个城市,累计运送了11万吨以上物资。仅为湖北、武汉区域,就义务运输物资200多趟3000多批。

而“禽景剧”“猪事易”等沉淀了新希望农业信息技术成果的内部APP,我们也开放给了整个行业,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提供线上交易撮合服务,减少线下交易接触。

利用这些数字化的新模式、新方法,在疫情期间,60%的养殖户学会了线上交易,饲料销售增长了20%以上,而农户全线上办理的贷款增长了200%以上。

城市生活也全面转向了云端,比如云出行:新腾数致开发四川健康二位码,各地进出小区刷红码、绿码;云购物:李佳琦网上直播卖美好小酥肉,6秒卖了100吨,酸奶1小时卖了1.2万件;云复工:以前常用的聊天程序,拖不动几百人同时在线开会,在家工作的大企业都把会议转到了专业的云技术软件上;还有云上课、云金融、云问诊等场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距离缩短,围绕刚需、以需定产。

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是农产品加工领域,就出现了“一长一短”的变化——那些保质期更长、方便长距离运输、方便烹饪,成分健康的方便食品变得非常流行。疫情期间,各电商平台的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类销量增长了3.5倍。食品企业纷纷建立网络直播间,入驻抖音、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全网络销售平台。

2-3月以来,四川的徽记食品每天纯线上的销售收入100万元。食材健康、手工制作的“有你一面”每天卖10万包。好巴适豆干,特别是素肉口感的豆制品,每天卖40万元。成都国酿的“一块腐乳”,因为有像黄油一样的小包装,携带方便,也是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者更容易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产业链的上下游变得更加紧密,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变得至关重要,产品到达消费者的距离变得更短。比如我们在成都成立的鲜小厨公司,是2月1日才开业的生鲜电商,他们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下单,第二天冷链车直接配送到小区的方式,防止形成人流聚集。在疫情期间,他们的业务迅速从0扩大到160多个社区。

(3)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生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收缩不必要的开支,严控库存,以需定产,成为当前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必要选择。

而另一方面,龙头企业更容易在新的趋势下看到机遇的方向,及时调整业务,有的通过增资扩产,及时转产,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新的产品特点,努力留存实力,保住产业链上的伙伴还能获得订单,员工还可以继续上班。

以新希望为例,我们就加快了新一轮的养猪产能建设,在全国要新建40多个大型项目,能带动上下游,如基建、钢构、电机等中小企业的订单,一定程度上带动产业链伙伴抱团发展。还有兴源环境,主动请缨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现在引起了关注,国内外都来谈合作;成都华融化工公司,原来是生产工业次氯酸钠的,通过及时改造厂房和灌装生产线,转产了民用的84消毒剂;还有三勒浆药业,利用原有的无菌车间,转产生产口罩,现在一天可以生产50万只,正在陆续出口到欧美国家。

第三重变化,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进行

这场“战疫”还要持续一到两年,而数字化的战疫过程中,制造业本身就在经历的数字化转型被加快了。以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技术引领的工业互联网时代、智慧农业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比如,过去我们远距离调运蔬菜、进口水果,而运输和进出口不通畅的时候,城市周边发展立体菜园就变成了机遇;又比如非洲猪瘟叠加新冠疫情,我们楼房养猪的项目得到了加快建设,而且我们还设计出了无人养猪场,智能机器人能识别每一头猪,根据体重、肉料比数据,精准分群喂养,等等。

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将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损耗,把利润空间释放出来。这样的变化,即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制造业工厂主,也让城乡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二)2020年,三大机遇

国家新战略,就业新机遇,培育新农民

那么,在这样三重变化之下,我们广大的农民朋友、中小企业老板、年轻的创业者,又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新希望从事农产业已经38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坚持“领先潮流快半步”的理念,发展到今天。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因为技术领先、发展规模化生产,获得了竞争优势、逐步壮大,走向了全国;在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我们顺势而上,迎来了出海建厂、走向国际化的机遇;2010年开头那几年,以3G开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迭代浪潮,引发了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变革,这时候的新希望也下定决心,“转换新机制、布局新赛道、探索新科技、担当新责任、任用新青年”,用“五新理念”引导变革,经过几年的时间,我们成功迈过了千亿门槛,实现了新的跨越。

现在已经是2020年的4月了,新冠疫情影响、生产生活变化、产业变革加速这三大变化正在发生。有人说,2020年,挺难的,有人说,受了损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可是我觉得,有句老话说得好,“机遇就在眼前,你只是缺少发现它的眼光”。

咱们刚才说到的这些变化,当然会影响大家找工作、挣钱,做生意、搞创业。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危机和变化当中,还蕴含着三大机遇。

第一重机遇,从事农产业,种植业、养殖业、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产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是相对安稳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2020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也是另一个时代的起点——2017年底,国家就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大战略。按照规划,2020年是这个国家战略的正式起步之年,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50年,将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疫情压力和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格局下,智慧农业的新时代加速到来,引导疫情影响下的城乡青年找到好的工作机会,稳定就业,是当务之急。

当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而从事现代化农产业的人才是最关键的。我还记得199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去加拿大,看到他们的规模化农业,一个拖拉机手、一个农技员就能种一大片地。多少年了,我们的农村也迎来了振兴的机遇,必须要为农业的现代化做贡献。于是,2017年的11月,我在“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向汪洋主席汇报了这个想法,我说,要为社会公益培养十万个新农民和农技员。然后在2018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通道上,我正式宣布,发起“10万绿领新农民培训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批现代化的农业人才。

第二重机遇,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

现在的农业已经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时代了,我们正在经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转型的机遇期。从传统农人转型为现代新农人,不仅需要天时地利,还需要有人点拨,需要培训。

第三重机遇,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民职业化的绿领机遇。

2020年正值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也即将开启,未来30年的中国农村,将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而这片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必将属于这一代与下一代人,属于新一代的职业化新农民。

在过去,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是一种身份概念,而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农民是一种职业概念。

身份和职业的区别在于,身份只能被动接受,但职业可以自主选择。就是说,在过去,传统农民身份的形成,依靠的是代际传承,农业生产的经验是靠父亲传给儿子、老乡传给老乡,讲的是一个“心口相传”。而在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格局下,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加快,职业农民将具有现代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城市化、互联网化的生活方式等特点。

中国现在大概有6亿农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也会有4亿多农民。因此,要让真心务农、安心在农村的各类群体职业化,成为高素质、高收入、高学历的农业从业者。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农业职业教育需要与农业生产实现更加有效地衔接,培养更职业化、更优质的农业人才。在这样的格局下,父亲传儿子、老乡传老乡的模式肯定是不适用的,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校、教学研机构紧密结合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用“心新相传”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人把“农民”当做一份职业,把“绿领”当成一种身份认同的标签。

这里说的“心新相传”,第一个心,是将心比心,真诚用心地传授技术、传递创业创富的信心。而第二个新,是传递新趋势、新技术,搭建新平台,培养新人才。

各位网友、农民朋友,2020年的时代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每一次时代变化也蕴含着无限机遇。而机会是属于那些坚守初心、迎接变化的人们的。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只争朝夕,学习未知、挑战未来,抓住新机遇,过上好生活!

来源:神农岛

更多干货、市场分析、重磅案例、实战课程欢迎订阅 [农业行业观察]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