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互联网+
互联网   
2016-09-06 12:01:38
[ 导读 ] 1、“互联网+”是一种新生产方式2、“互联网+”嵌入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分析3、以“互联网+”优化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1.1“互联网+”是一种新生产方式

(1)“互联网+”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注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智能等新技术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强调发挥网络空间以智能化路径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从而促进各产业普遍增值并向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2)“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实质是以信息生产力做引擎,带动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互联网+”的突出优势在于依靠科技生产力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同时依靠信息生产力实现范围报酬递增。在此优势基础上,“互联网+”通过方式创新、降低多样性成本来支持提价竞争,从而实现向高附加值业态的转变和升级。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依靠网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及其效力,推动市场的精准化进程。网络机制主要以语言、非结构化数据等定性的信息为手段配置资源,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对那些价格难以配置的资源(如品质、体验等)进行精准配置,形成情境定价,进而形成有效能的资源配置机制。

(3)“互联网+”是服务化与产业化相互渗透并融合的过程,既要保持增长速度,又要提高发展质量。乌家培先生曾说,信息经济是超越时空界限的服务型经济。信息经济通过服务化释放其能量。服务化是指制造商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的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是经济服务化。服务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投入服务化(服务要素在产业的全部投入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和产出服务化(服务产品在产业的全部产出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服务化覆盖面广,并非仅指服务业,而是渗透第一、二、三产业等各产业的升级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服务化发挥着不同于产业化的经济引擎作用。服务化通过差异化生产及提价竞争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产业化则通过规模化生产及降价竞争方式,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在服务化促进经济从同质化、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非优化结构,向高质量、高附加值及产业链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信息生产力因具有支持提价竞争、满足人们愈加丰富的多样化需求的本质特征而成为服务化的核心动力。

(4)“互联网+”通过释放服务化潜力,向创新驱动转型。“互联网+”与创新驱动的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导向上,因为市场在服务化过程中通过差异化需求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创新的需求。创新实质是差异化供给,需要服务化来显示需求目标以保证创新方向。以往政府导向的创新属于供给导向,而非需求导向,其原因在于强调产业化而未与服务化结合。“互联网+”将发挥互联网产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之所长,以需求导向的创新驱动促进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

1.2“互联网+农业”是信息生产力作用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的产物

“互联网+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全面融合的过程,其本质是“信息化+农业”。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已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并形成信息生产力。“互联网+农业”是信息生产力直接作用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的产物,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与流通的优化重构不断释放出信息经济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能量。

中国的“互联网+农业”,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中国的“互联网+农业”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日渐统一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工业化+农业”。在中国工业化还有5年将要基本完成的现阶段,农业产业化主要解决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问题。因此,中国的“互联网+农业”应在这一目标基础上,着重解决农村家庭经营的多样性价值与精准对接市场的复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服务化在承继产业化的效率优势的同时,更加入了多样性经济的特点并形成效能(效率加多样性)优势,这是解决增产(成本领先)与增收(差异化)矛盾的关键之道。

2、“互联网+”嵌入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农业”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且已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2014年中国通过电子商务渠道销售的农产品总额累计达483.02亿元,较2013年增长69.83%;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有76.21万个,同比增长60.57%。

2015年是“互联网+农业”的利好之年。2月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子商务、商贸、物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5月7日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引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中央财政将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根据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2015年将在1万个行政村开展光纤到村建设,95%以上的行政村通固定或移动宽带。与此同时,农业部提出加快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1个村级信息服务站。“互联网+农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结合近几年来“互联网+农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互联网+”已经渗透进入并正在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互联网+”通过融通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带动整个产业链向共生、互利、共赢迈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次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从产业链上游看,“互联网+”切入农资市场,将在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各方面影响农资供应,进而引发农资生产商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变革

就种子、化肥、农药、兽药、农机等农资产品而言,绝大多数品种可谓真正刚性需求,且标准化程度更高,符合多次购买特征,对配送要求比较低,适合电子商务模式销售。在当前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农资电子商务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期。2016年中国农资市场总量预计突破4600亿元。这将促进销售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并带动传统农资流通体制的大变革。目前,史丹利、金正大以及大北农等国内农资领域的龙头企业,均已涉足电子商务业务。2015年3月,联想控股战略投资网上农资垂直交易平台——云农场。云农场现有数百家农资企业入驻,设立了200多家县级服务中心及16000多个村级站点,市场覆盖山东、河南、江苏等10余个省份。面对中国270万个自然村落的1.76亿农户的分散状态,云农场采取“村站”战略,努力实现“接地气”。各地村站努力成为全村人集体利益维护者及购物领袖,降低交易成本,从根本上去掉传统农资流通链上的区域经销商和分销商等痛点。面对农资终端的不断下沉,各大农资龙头企业正通过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平台服务的一体化,努力实现农资生产商与农户之间的“去中介化”。“互联网+”在其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2从产业链中游看,“互联网+”切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大推动了智慧农业进程,从而在更高的技术层面来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规模化以及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

伴随互联网的信息集成、大数据分析、远程控制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与推广,3G、物联网①、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也日益增多。集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系统不断完善。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一批物联网试点项目,河南、陕西、北京、黑龙江、无锡等地分别在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农业大省河南在主粮小麦产业上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全省9个地市设立了近20个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点,实时监测田地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太阳总辐射等数据指标。科研人员在郑州的监控室依据图像和数据,做出诊断分析,实施科学的田间管理。陕西的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秦龙现代生态智能创意农业园区使用无人飞机进行喷药施肥,地面遥控员通过雷达和GPS导航对其遥控、定位和喷药施肥;该园区还使用机器人采摘番茄,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获取果实信息、判别成熟度、确定收获目标,并引导机械手完成抓取、切割、回收等任务。北京密云西康各庄村的海华云都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奶牛养殖基地现已实现智能化挤奶。每头奶牛出生后都会戴上一只储存其出生时间、谱系、初次产奶时间等身份信息的电子“耳钉”。奶牛进入挤奶大厅,其“耳钉”里的信息就会通过挤奶杯上的感应装置传输到后台,从而实现对每次挤奶奶质的监测。目前,养猪智能化精确饲喂系统已成为中国养猪业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发展趋势。该系统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以饲喂站为控制终端,以称重传感器和射频读卡器采集猪的各种信息,根据公式算出饲料日供量,再由控制器精确下料。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而且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化。

2.3从产业链下游看,“互联网+”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等角度深入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实现放心消费和个性化消费。

从时间、空间及成本角度看,“互联网+”通过IT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传递信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农产品供求市场有效对接。从食品安全角度看,“互联网+”通过创造透明的供应链,构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创造了农业新价值。现已成为肯德基最大供应商的大成食品,采用高度垂直整合业务模式,用10年的时间,将饲料生产、鸡只孵化及屠宰、鸡肉加工及食品生产整合为统一的经营平台,形成了“从农场到餐桌”的“来源透明鸡肉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目前,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每一包(箱)的大成“姐妹厨房”鸡肉产品及加工食品,只要输入包装上的安心码,就能通过互联网便捷地查阅包括养殖场、饲养人、入雏与出栏时间、所用饲料、电宰工厂、鲜肉生产及质检、食品深加工等详细信息,使之成为放心食品,同时带来了更高的品牌效应。湖北省的生态农业典型李明华带头的农民合作社,开发了“上种水稻、下养老鳖”的香稻嘉鱼种养模式,从2014年11月起与外部移动互联网平台资源——“决不食品联盟”进行合作,现已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生态农业的典型。“决不食品标志”内含二维码,手机一扫,就会进入香稻嘉鱼大米的互联网页面,可实时查看种养基地的监控视频、食品安全承诺视频及责任险保单图片等。“决不食品安全工程”发起人王义昌说,我们支持消费者的直接监督,从而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个性化消费角度看,“互联网+”不断推出适应个性化需求的消费模式。乐视网的有机农业运营采用的是C2B(消费者对企业)订单销售模式,即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并据此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与此同时,020模式②也在全国范围迅速拓展,线上线下日益融合发展。2013年,020模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本地化势头明显。特别是2014年以来,财政部及商务部加快推进河北、河南等8省56县的综合示范工作,推动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子商务和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目前,阿里巴巴平台“特设馆”已覆盖24个省份31个地县,在淘宝网注册并正常经营的农产品网店已接近40万个。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现已启动,在未来3~5年内建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2015年,京东计划新增500家县级服务中心,招募数万名乡村推广员。这些网店、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站将成为满足个性化需求消费的重要抓手。

2.4从全产业链角度看,农业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并贯穿于农资购销、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的全过程,有助于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

2015年4月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中国当前农村家庭正规信贷的成功率约为27.6%,远低于全国40.5%的平均水平。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有助于解决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难题,形成新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2015年3月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指出,积极发挥互联网金融作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握有全产业链的信息,因而有条件构筑以其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并为全产业链的各环节提供投融资及网上支付等服务。2015年1月,新希望公司(国内最大的农牧企业之一)同北京首望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慧农科技,旨在打造千企万家互联互通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3月,诺普信(国内农药制剂龙头企业)宣布以1750万元增资农金圈,成为目前A股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5月,诺普信启动“田田圈”互联网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可全方位对接农户需求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大北农以农信网为核心,结合“农富贷”、“农付通”及“农信保”,全力营造业内第一个闭环式、普惠制的农村商务金融服务新体系。上述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及体系覆盖了农资购销、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互联网+”已嵌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3、以“互联网+”优化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已粗具规模,但“互联网+”优化农业产业链的引擎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深层次转变还存在不少障碍。2014年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9元,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农村网民数量超过1.78亿[13]。但目前仍未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的服务化优势,农民增收路径狭窄;部分地区的信息服务基础薄弱,农村仍存在“信息获取鸿沟”及“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有5万多个行政村尚未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业数据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尚处在起始阶段,有待进一步释放其发展潜力[7]。此外,当前大多数农民的互联网意识以及技术敏感性较弱,有待通过普惠教育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并不断拓宽“互联网+农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未来,要发挥“互联网+”优化产业链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的平台服务与增值服务互补的服务化优势,努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在整体经济日益向服务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中国农业在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急需增强信息化的引擎动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互联网+农业”作为服务化的新业态,可依托互联网平台作为服务化主要载体的功能及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之优势,推动“公司+农户”向“网络+农户”转变,让农民直接融入增值业态,从而消除以往中间层层剥利的诸多环节,有效化解产业化条件下公司与农户间的利益矛盾,开辟更多增收渠道。服务化的关键是电子商务化。农业服务业在电子商务带动下现已形成3类服务业态:一是农业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二是农业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或平台服务(包括网上支付、物流快递、云计算等基础性电子公共服务,有助于规模化生产及获得社会化服务的成本领先优势)。三是农业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主要指基于平台上的应用服务,包括交易之外的其他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增值服务)。

其中,第三类的衍生服务主要提高订制生产(如订单农业)和增值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是农民成为增收主体的关键。通过免费的支撑平台及其衍生服务,农业电子商务正成为化解产业化过程中公司与农户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径。以往家庭经营的小生产特征使农户个性化订制的增值性加强,但同时也存在成本性弱的缺陷。“互联网+”的作用就是把家庭经营的个性化弱势变为优势。农户的家庭经营与互联网在个性化订制上具有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能够推动农业从同质化的产业化向差异化的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家庭个性化订制自主经营与产业化大生产对接之路,实现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矛盾在更高层次上的扬弃。

第二,努力搞好“最后一公里”,做好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互联网+农业”除依托互联网平台外,也离不开服务体系。中国农业现已形成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村站”是这一服务体系中新增的社会力量。“互联网+农业”具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因而能够与政府主导的服务体系形成互补,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农业部现正推进“信息健康支付”,把农民需要的电子商务、公益服务和腾讯企业服务集于一体,并把“村站”作为线上与线下的契合点进行重点扶持。2015年上半年被风险投资界估值10亿元的“村村乐”网站,其重要经验是先搞好“最初一公里”:“村村乐”创办5年来,着重在农产品供求、就业创业、农村旅游等方面给予农民帮助,会员可以在“村村乐”平台上免费发布合法的营销信息;“村村乐”力求实现商务活动公益化全兼容的运营平台,现已形成60余万人口的村庄覆盖;“村村乐”还瞄准大学生村官及科技致富带头人这两个意见领袖群体,选择他们担任“站长”,并为农村商店提供免费WiFi与超市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最初一公里”问题。此外,应借助“宽带中国”战略,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不断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并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市场推广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服务。

第三,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组织”,加大培训广度与深度。当前互联网链接农产品最高效的组织形式是“互联网+农业组织”。由于中国广大农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及其生态系统,只有借助组织化的形式,以榜样的力量(由村长、大学生村官、农业合作社、农业经理人、农业种植大户等来做电子商务)进行引导,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民转变、加快其自我成长的进程。各级政府要划拨专项电子商务培训资金,与大、中专院校或相关企业合作,培训农户参与“互联网+农业”的业务技能,特别要有意识地培训一些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合作社社员,让他们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同时,要大力研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课堂以及认证考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每个村基本都有大学生村官,可充分发挥这些年轻人熟悉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其示范带头作用。从长远角度说,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农民思维习惯的转变。要在技术及技能培训过程中,努力形成群聚效应,向农民传授新理念、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新的价值取向,使农民从思想深处认知“互联网+”对农业产业链的优化作用及其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引擎作用,并积极加入到“互联网+农业”的实践中。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