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的三个重要问题
有机农业
有机有未来    陈立耀
2017-01-16 10:40:04
[ 导读 ] 有机农业作为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产业,必须体现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成为绿色生态经济的排头兵,既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要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有机农业可谓重任在肩、任重道远。


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社会共识,有机农业20多年来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种。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既然预期没有达到,首先当然要检讨自身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达到“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的目的。

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有机农业作为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产业,必须体现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成为绿色生态经济的排头兵,既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要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有机农业可谓重任在肩、任重道远。

生产成本高,市场认知和竞争力差,普遍呈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看起来目前的中国有机农业是在艰难中前行,我们除了称赞、鼓励这些行业的先驱之外,是否也该认真地反思有机农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呢?

通过多年的研发实践和推广,遇到了无数的困境和问题,于是我们开始以科学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有机农业的问题,下面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商榷。

有机农业缺乏系统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方向,理论缺失就成了摸着石头过河,在社会学领域也许可以试错,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则是很危险的事情,可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我们选取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有机农业理论的缺失。

01

土壤。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就提出的“土脉论”,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并且是可以变动的物质,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经验,限于时代的关系,这种观点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化学农业依仗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的矿质营养理论和生物最小因子定律,把作物这个复杂生命体的营养需求简化为矿质元素,于是化肥工业应运而生,在化学农业快速发展的百多年间,土壤的作用一再地被忽视,以至于过量的化肥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有机农业反思化肥对土壤的破坏,但是并未提出系统的恢复、改良土壤的理论体系。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知道土壤产生各种养分几乎全部来自土壤微生物的贡献,但是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无法知晓95%以上的土壤微生物的产生、繁殖以及互相的关系,对于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 – 腐殖质,它的形成目前也只有四种假说(糖-胺缩合、多酚聚合、木质素假说、微生物合成假说)。目前有机农业主要的方法是利用腐熟的有机肥(农家肥,也包括秸秆和绿肥还田)为主增加土壤肥力,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上述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假说,有没有更贴近科学的办法呢?

02

作物营养。化学农业有矿质营养理论支撑,实现了跨越历史的高产,但是根据国内外多年的跟踪调查,初级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大幅度下降。有机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安全之外,更要求产品的内在品质 – 营养达到更高的水准,因为这是人类食物的本原。有机产品的高品质和有机营养理论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最新的有机营养理论还只是在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有机营养(氨基酸、有机酸、小肽、生理活性物质和生长因子)对农产品的营养积累和风味物质形成的作用和机理。

正是由于理论的缺失,导致某些人认为化学农业的农产品和有机的在营养方面“实质等同”。可是如果有机农业完全以矿质营养为理论基础,那么如何与化学农业的产品区别,又如何生产出营养更高、口味更好的产品呢?

03

病虫害防治。化学农业对付病虫害,除了在育种方面筛选抗病抗虫品种以外,主要是依靠全系列的化学药剂来控制或杀灭。有机农业如果只用物理加生物药剂替代有毒的化学农药,在思路上就认可了化学农业“后端治理”的方法,而且实际效能还远低于化学农药。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原理是基于多样性导致环境稳定性的理论,在原始自然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假说(天敌假说 、资源集中假说 、联合抗性假说 、干扰作物假说),还缺乏在大尺度人为生产环境的普遍验证。

以上三点,反映出了有机农业在理论体系方面的不足。现在有机农业行业的春秋战国、流派众多,也从侧面折射出理论体系缺失的境况。

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大理论研究和科学验证,尽快形成基本的科学理论体系,即使某些环节是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有个基本的方向性的架构也好。理论是起指导作用的,方向对了,路线和方法都是可以调整的,方向错了,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

譬如,针对土壤部分,应当以土壤地力为指标,强调发挥土壤微生物生产作物所需各种养分的能力,而非增加土壤养分存量的土壤肥力。对于作物营养方面,强化有机营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形成有机农业的营养吸收理论。对于病虫害防治,则应扩大生物多样性在有机农业中的实践验证,形成在特定条件下的基础理论,构建作物病虫害的“前端控制”体系。

有机农业缺乏系统集成技术

有机农业对投入物和技术做了严格的限制,包括转基因和化学技术产品,但是在提供完整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方面明显不足,所谓退有余而进不足。

01

惯性思维的误区。多少年我们都是按照化学农业的思维进行农业生产,尽管有了深刻的反思,但是在行动上仍然看到许多的惯性思维的痕迹,最常见的就是所谓替代,比如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其次,是抛弃化学农业技术手段后的迷茫,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复古或原始的做法,就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更实用、更有效的方法。第三,新的技术缺乏系统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复杂的多因素的生产环境,有机农业急需系统性、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02

技术瓶颈。另外,有机农业生产中还有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例如废弃物的循环技术,目前大部分农场仍停留在传统堆肥和传统沼气池上面,无论是效率还是处理时间以及处理效果都远远不能满足有机农业高生产力的要求。

与已经系统化的化学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劳动密集不应成为有机农业的标签,用技术和工具取代人力才是社会进步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

有机农业的风口

农业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食品安全、环境生态危机、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一系列的词语无不透露着安全农业的趋势和潜在的机会。

有机农业的投资在2014-2015年间出现了一波高峰期,但是约99%的投资都投在了看似能够赚取快钱的生鲜电商领域,有机生鲜电商成为互联网投资的宠儿,各种平台和直通车模式覆盖全网,抢尽了眼球,然而浪潮退去后,裸泳者遍布海滩!

01

有机生鲜电商的教训。

1) 生鲜电商看起来热闹,各种烧钱带来的流量一旦没有优惠,消费者立刻将其抛弃,毫无忠诚度可言;

2) 想当然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好产品还不遍地都是?结果发现要找到品类齐全的、性价比高的、能够持续批量供应的有机产品,几乎是大海捞针。由于辨识困难和监管不到位,有机市场乱象丛生,假货冒充几乎是常态,造假者成功地扰乱了真正的有机市场;

3) 有机农产品身上打着信任品的标签,在当下信任缺失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教育又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大多数有机企业难以熬过漫长的冬日;

4)传统三级批发和终端生鲜店,被互联网上的生鲜电商们视为落后模式,结果苦战经年,发现这种“落后”的模式,居然还是很合理的运营模式,这给那些想取消这些中间环节降低中间交易成本的生鲜电商开了个极大的玩笑。

02

价值洼地。现在,终于体现出来,真正的价值洼地是在有机农业生产端。

第一、产出总量小。国内有机产品GDP占农业GDP仅为0.95%,其中生鲜果蔬占比更低,在10亿吨/年的果蔬总量中,估计占比不超过0.01%。

第二、性价比差。成本高、产出低、获取用户成本高、地头和流通环节损耗大。

第三、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惧和国人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而且对于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意愿也越来越高,就是说大多数的有机产品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生产过程。

问题就是机会,说明有机农业生产端将成为新的风口,也将成为投资人争夺的热点。

有机农业到底是规模化发展还是小型化发展,单一生产型还是多元化发展,业界有着许多争论和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不是重点,存在即合理,无论哪种模式,以有机生产力作为指标可以反映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力提升意味着成本可以控制在有竞争力的范围,而有机产品的高品质意味着可以有适当的高附加值,一降一升,良性发展就有了保障。

对于规模化的生态有机农场,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技术和规范管理体系,确保大批量、高标准、高性价比的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多样化的小农场则分食城市小众消费者,例如CSA吸引那些具有忧农爱农情结且具有具有较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群体;自然色彩强烈的自然农法小农场则可以吸引那些喜欢天然,信奉道法自然的消费群体;具备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农庄则更多地吸引那些既想品尝天然美食又可以获得郊游享受的饕餮客、驴友和观光客。当然,无论哪种模式,前提是重视有机生产技术,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保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安全的产品。

有机标准解决了品质指标,而产量/成本则是生产力指标,两手都要达到才是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模式,才能够和常规化学农业抗衡,才能够使这个行业发展成为主流。

结束语

要让有机农业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农业领域征得相当份额的一席之地,必须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特石有机农业进行了八年的研发实践验证和推广,推出了基于高科技环境友好技术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 特石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是以一个企业的一己之力只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去做,今天提出这三个问题,希望抛砖引玉,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共同加快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步伐,让生态中国梦早日实现。

附:现代有机农业的主要特征

1、 高生产力。自然生态环境下形成的生产力叫做自然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劳动(包括借助物化手段、技术手段)的参与,形成了超越自然能力的生产力。我们说有机不是复古的差别其实就体现在生产力上面。古代的“天道”是神秘不可测的,只能听命于天并顺从自然,那时的生产力是完全依赖自然的。到了工业化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主导,为了满足无止境的欲求,人类干了太多违反大自然原则和规律的事情,以至于遭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物种急剧消失、全球气候异常、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等等。21世纪进入了生态社会,人们开始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类与自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仍然是以更先进的生产力为标志。所以说,有机农业既反对以人为唯一核心的工业化农业,也反对复古回复历史状态,而是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

2、 稳定性。有机农业应当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其能够具有更好的抵御自然风险和灾害的能力,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仍然能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稳定性的基础在于有机农业所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正如我们常说的有机农业要创造生产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就是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基础。设施技术则是提高生产系统维持稳定性的保障手段,例如喷淋喷灌滴灌等技术,既可以节水有效利用水资源,又可以在遇到极端干旱气候时保证较高的产出。资源再生利用也是维持生产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3、目的性。千百年人类积极干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逐渐转化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这种干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有机农业属于人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与传统农业形式一样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有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目的 (或目标) 追求系统最大的生产能力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前提是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优美。

加入农业中小企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核心商圈(农侠会),行业解读、案例干货、行业报告、实战课程请订阅农业行业观察 公众号:nyguancha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