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我也建了社群,但总是不火怎么办?
营销
  
2017-03-21 11:17:19
[ 导读 ] 很多农业企业学小米建立了社群,但无奈的是,社群总是很难火起来,刚开始新鲜几天,时间一长,不是“休眠群”就是“死群”。究竟怎么做才能让社群火起来呢?


我的社群也组建了,但就是特别冷清。平时总是难以有热烈的讨论,但是。”“群里虽然也有人每天讨论,但说话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大多数人都在潜水或者沉默。”“群里一直都不火,无奈之下,我们经常发红包,但群里面的人收取了红包之后,依然不说话。

 
上面这些吐槽成为很多农业企业共同困惑。


为什么高质量的社群数量如此之少。


虽然社群已经成为粉丝聚集的基本形式,但99%的社群都是无效社群,都处于走向消亡或者凋零的趋势上。

 
剩下的1%的社群,则是真正高效的社群。

 
为什么大多数社群是无效的,因为建一个高效的社群绝非易事。建社群固然重要,而后期的维护和运营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建立社群只是重要的,万里正常的第一步,在这方面,绝对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


只有不断提升社群的价值,不断提升粘性,坚持吐故纳新,才能保证社群的健康和活力。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社群呢?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归纳那成功的1%的社群,做了那些正确的事情。我们通过对社群的运营总结出八大法则:建纲领、聚人群、树明星、强互动、立规矩、自组织、造势能、搞裂变。

法则一:建纲领

 
优秀的企业,通常都有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简单说就是组织化的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关于企业未来或者愿景的共识。


企业文化,是关于企业的纲领性原则。


同样,所谓建纲领就是社群有共同的价值观。


一个社群和一个公司一样,要有相同的价值观。社群的价值观应当在建立社群之前就予以明确。


设定什么样的纲领,决定了社群应该有怎样的定位,由哪些成员组成。比如,一个在线教育的共同纲领,可能是不断学习,面对更好的自己。


中粮腰果的吃货群,可能是热爱生活,勇于探索和尝试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群人。


为社群设定共同的三观通常是建立社群的第一步。


大三湘旗下的南山会就是建立了共同的价值纲领,南山会核心价值观叫做利他、共建、共享,无论是哪种互动形式,社群要一定要真正为会员提供可见的收益,这才是凝聚力的根本,泛泛的广告和产品推介只能成为传统广告的另一种渠道而已。

法则二:聚人群


如果,打开QQ或者微信,不出意外,几乎每个人都加入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群。


在粉丝经济时代,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换言之,应当在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去构建社群。粉丝选择加入社群,通常是基于一些共同的特质,共同的需求就是有用或者喜好。


社群的本质,就是人群中的同类项通过网络空间聚合在一起。


总有一种原因,让粉丝聚集在一起:


可以是对同一品牌或者同一款产品的热爱:比如苹果控,一家哈雷的品牌型社群;


可以是基于同样一种爱好:比如炒股、期货群、军事发烧友群以及户外驴友群,吃货中的文艺青年等;


可以是基于一种共同的经历和机缘:比如在北京的青岛人组成的群。


可以是一种生活中的共同角色组成的群:比如偏执狂的宝爸宝妈组成的群等。


可以是基于同一种需求的人:比如秋叶PPT都是,打算学习PPT,提升自身职场技能的人群。

法则三:树明星


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社群,不仅仅要有一批铁杆的粉丝,社群本身还还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内部结构和角色划分。


从内部结构上看,社群内部以形成金字塔形或者环装结构(多中心)结构为宜。


在多数情况下,一个社群中,我们希望是多中心化。


所以更活跃,所以我们一般还需要几个人。在中粮腰果项目中,我们选出的30队长,为意见领袖,就是我们选出的明星

比如在秋叶PPT核心团队,就是一种中心化的环装结构。首先,创始人秋叶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其次,就是七名全职工作人员。(全部位于武汉,有考核),再次,就是不超过69个核心成员QQ群。这部分人群不会有工作量指标,但经常会被秋叶团队邀请完成各种任务。按照工作量来进行打赏,最后就是按照工作量扩大的69微信群,容纳一切有才华的下伙伴,为69群动态更新储备血液。

法则四:强互动


群内互动水平是衡量社群活活跃的和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未来提升社群内活跃度,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要做好话题引导工作,引导。社群中的意见领袖,通常具有,懂专业,爱分享等特质,其应当经常在群内引起话题,引发粉丝热议。同时,社群内切忌成为一言堂,这就不仅要鼓励社群其他成员发言,也应当鼓励社群成员之间形成话题,自我讨论。


社群成员之间应当形成复杂的网状沟通路径,只有这样,在此过程中,社群成员彼此之间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熟络。


其二,社群内要不断举行活动。比如,今天选皇后,明天选出格格,后天选公主等,或者由师傅带徒弟等。


总之,要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


中粮腰果项目中,我们选出30个队长,带着队员,我们通过吃货语录大赛的PK,让他们HIGH起来,极大提升了群内的活跃度。


其三,适时举行线下社群活动,也是增强群内互动的有效手段。一旦社群内,形成了个体之间的,重复,交叉和高频互动,线下见面活动就有基础。


见面三分亲,线下活动是拉近彼此距离,将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的有销售手段。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线上聊一个月可能还如见面一次,这就是线下活动的威力。


小米的同城会,不就是靠一个个活动同城活动变得更火爆的吗?最关键的是,见面之后,总会有意向不到的故事。


炸弹二锅头寻找炸弹人活动空之后,社群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活力。


大三湘的南山会正是靠频繁互动提升社群活跃度。包括覆盖全国会员的精准媒体南山会快讯;会员自由对接的商品集市南山商城;精英会员个人故事分享的南山会客厅;相互碰撞交流的南山精英沙龙;山年会、家宴、私厨等活动,以及4月茶山踏青和11月油茶花节。

法则五:立规矩


国有国法,群有群规。一个没有群规的社群,必然会论文广告和垃圾信息的集散地,这样的群很快就会成为死群


有人认为,社群加强管理,就是违背了去中心化


要有一些强硬的指令,不能随意发布广告或者与主题无关的话题等。


群规是为了规范违规行为,但群规也不应当过于严厉。比如,有些群由于人数过多,或者曾经深受,广告发布和违规行为之苦,制定了过于严格的群规,这反倒挫伤了社群发言的积极性。或者,有些群,社群创始人过于强势,不能允许不同意见,或者要求群内聊天必须百分之百都是干货,和主题相关,可能也压制了群的积极性。


总之,这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没有群规绝对不行,但群规也应当适度,过于严苛或者成为社群创始人的一言堂也会压制群的活跃度。

法则六:自组织


美国理论物学家H.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对社群而言,所谓自组织就是社群要实现自我管理,也就是要从社群成员中选出一个管理班子,实现自我管理。


从热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熵含量,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


对社群而言,就是要通过引导,在社群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优化的过程,整个社群 的机构又混沌,粗糙,走向精细。


在生物界,生命必须不断进行吐故纳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能保持生存。


社群也是一样,一个社群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换血率——有人退出,有人新人进入,才能保持社群机体的健康。如果一个社群成员长期没有更新,很可能就是群走向衰老甚至死亡的开始。新人的到来会给群内带来活力。

法则七:造势能


所谓造势,就是社群成员乃至社群内外成员一致性行为带来的能量。在中粮腰果项目中,三十个战队为争夺双人南非游大奖,和自己的队员并肩战斗,相互PK


30
个战队,实际上,就是三个是自组织,每个组织内部有自己的组织架构,比如有队长,队员,每个队长都有自己的性格。


30
个战斗,900名队员,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就会在周边产生巨大的势能,再加上担任裁判的大V在朋友圈转发。


巨大的势能会对周边的影响层和外围层产生巨大的影响。

法则八:社群裂变

社群在合适的条件之下,可以进行裂变和复制。


比如,构建粉丝基本盘之后,还应当继续进行裂变,复制更多的相似的产品型社群。

         
要从初始群里面找到具有裂变能力的KOL去组建新的社群,然后再新的社群中再产生新的KOL,这样就能够产生类似核反应时的链式反应,通过不断复制,建立N个社群。


需要注意的是,社群裂变必须循序渐进,并非所有的群都有裂变的条件。


此外,无限扩大一个社群的,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伏牛堂就曾经像扩大社群,最终因为管理难度太大,物力维护而最终放弃。


比如说,北京大学总裁办做了一个总群,其中有些人比较活跃,又组建了一个分群。比如干货帮,有一个总群,又裂变到每个城市有一个群,每一个省也有一个群,按照地理位置进行裂变。


对农业企业而言,按照科学,严谨的流程,必然能够让社群火起来,与消费者实现链接,享受社群经济的红利。
(来源:神农岛   作者:赵晓萌 )




 收藏 0  赞 0

相关文章